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古代书法教育家
释义

古代书法教育家

从遗留下来的书法方面的资料来看,最早的书法教育家应首推蔡邕,一是因为他培养了女儿蔡琰和蔡琰的妹妹,使其笔法一直流传不息,造就了卫氏家族,羊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书法; 二是他的书法理论著作 《篆势》、《笔论》、《九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书法教育的教材。特别是《九势》可以说是一篇讲解书法用笔和章法的书法教育文章,蔡邕认为“势”是一种写字效果,但是这种效果的获得必须依靠作者有意识地驾驭用笔法才能获得。因而他在总结自己书法学习经验时提出八种用笔的方法:一转笔、二藏锋、三藏头、四护尾、五疾势、六掠笔、七涩势、八提鳞。这种书法的用笔法后来一直是书法学习者遵奉的经典。而文章中的“凡落笔结字……使其形势映带,无使势背”,却是告诉习书者如何安排章法。虽然蔡邕的书法教育方法只限于篆书、隶书和飞白书,但他却在书法理论史上和书法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蔡邕开创了中国书法教育的先河,那么卫夫人可以说是书法教育的承前启后者。她的《笔阵图》是真正出于教育的目的,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而作的。她也同蔡邕一样具有书法教育的实践,王羲之曾言:“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而卫夫人自己也在《与释某书》中自言:“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饴学卫真书。”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可以说是由她带入门的。王羲之少时书法并不十分突出,甚至不如同辈的庾翼和郗愔,但当卫夫人见到他的笔迹时,就惊叹道: “此子必蔽吾书名矣!”,果然当王羲之兼收众长,自成一家之后,认为: “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耳”。应该说,王羲之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书圣首先应归功于卫夫人的书法教育中那种教导学习既学古法,又不囿于古法,努力学习各门各派的宝贵经验为我所用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
卫夫人《笔阵图》是她自己学习书法的经验,也是书法教育的课本。所述执笔、用笔之法,援李斯《笔妙》更加润色,“以谈斯道”,而 “帖诸子孙,永为楷范”。全篇只有五百余字,分以下几个问题来论述:其一,卫夫人先给初学者介绍了如何选用笔、墨、砚、纸,然后提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她认为执笔是书法学习的第 一步,而各种书体执笔部位是不一样的。“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其二,初学者在学习了执笔后,就应该学习各种笔画,但不能涂鸦乱写,各种笔画在一个字中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作用,卫夫人归纳了七种笔画的标准: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象,钩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竖钩如劲弩筋节。然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在“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即笔力的问题,为什么学习者作书时会出现多骨、多肉、多筋的现象。卫夫人指出,这是善笔力和不善笔力使然。“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锦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因此提倡“多力丰筋者圣”,反之 “无力无筋者病”。第四个问题是首先提出了 “意在笔先”的观点。她说: “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这种先构思而后落笔的书法创作教育一直到现在都是作为一条原则,最后卫夫人还要求学习者在书写各种书体时应用不同笔法,她归纳为六种用笔法: “结构圆备如篆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天,郁拔纵横如古隶”。
卫夫人认为书法的全部奥妙均在她的《笔阵图》中,所以后世的学习者都十分重视,奉之为圭臬。特别是七种笔画的要求,成为后世“永字八法”的雏型,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入门之课。可见卫夫人的书法教育思想和方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继卫夫人之后,书法教育的集大成者可谓是书圣王羲之了。王羲之有七个儿子。除了第六子早逝之外,其他均为当时的名书法家。《书小史》称羲之长子王玄之善草书,次子王凝之工草隶,三子王徽之善正草书,四子王操之善正行书,五子王焕之善行草书,而七子王献之最最有名,清峻有美誉,尤善草隶,与其父并称“二王”。黄伯思 《东观余论》云: “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王氏六儿的书法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其父的书法教育有方是分不开的。
王羲之也与卫夫人一样善于识人才。王献之七八岁学书时,有一次羲之突然从他的身后掣其笔,而不脱,可见献之学书之专。于是羲之叹道: “此儿书,后当有大名”。而他晚年所作的书法教育名篇《笔势论》(又名《王羲之教子敬笔论》)正是为子敬而作,此文开头言:“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玡王羲之作 《笔阵》曰: ‘予告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距,父不亲教,自古有之,略修《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借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有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益。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纵,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以迷人。故辨其由,堪愈膏盲之疾。今书 《乐毅论》一本,及 《笔势论》一篇,贻尔之心,勿扬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知友。”虽然这篇《笔势论》孙过庭认为是后世人伪托之作,我们权且不去考究其真假,但对孙过庭以言: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所以肯定 “非训非经,宜从弃择”,则不敢苟同,恰恰相反 《笔势论》对初学者是很有启发的。
《笔势论》共有十二章,分四部分。魏晋时期学书法与以前不同的是从临帖开始,因此王羲之首先提出怎样临帖和临帖应注意的问题,这是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创临”、第二章“启心”、第三章 “视形”。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开始,所以不可能一下子便穷尽帖上字迹的形势。第一遍先把字写端正,第二遍少许得了点帖上字迹的形势,第三遍稍微写得像帖了,第四遍再把遒丽滋润加在字上,第五遍兼加抽毫出入。如果临写生涩,可以停下来。当然临写只求得滑利挺健,不能够只计算临了几遍的。在临写字势有了基础之后,就不能看一笔写一笔,而应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等情况做到意在笔先。除此之外真正要做到 “创临”,而得其帖的神,学习者还要作书时考虑到字体结构的匀称,疏密是否相宜。做到大字约束它,使之写得小; 小字舒展它,使之写得大。不仅如此,还要注意到通篇的章法,行与行之间要上下齐平。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 “说点”,第五章 “处戈”和第六章 “健壮”。“点”和 “戈”是书法学习者较难掌握的,所以他例举了诸种点笔,而把“戈”的写法非常形象地比喻成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使学习者易于理解。而一些特殊的偏傍或字,王羲之结合自己的经验,教给学习者以特殊的方法,如在写鸟、焉、为、乌之类的偏傍或字时,可用屈脚之法,弯之如角弓之张;在写彳、亻之类的偏旁时,用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在写风、飞、凡、气之类时用踠脚之法,如壮士三屈臂;在写日、月、目、因之类时,可用急行急牵之法,如云中之掣电。王羲之认为这样才能使书法作品有精神,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勇身精健。卫夫人把书法创作比喻成战阵,而提出“笔阵出入斩斫图”可谓是书法教育上的创造。而王羲之在这里把笔力落实到实处,学习者正是在这一点一画之中领悟到书法的奥秘。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教悟”、第八章“观形”、第九章“开要”、第十章“节制”,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解各种用笔结构、章法的方法。用笔是书法学习中千古不易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王羲之在这里讲解了横、竖、撇、捺、角、腹等的写法,以及藏锋、侧笔、押笔、结笔、憩笔、息笔、蹙笔、战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起笔、打笔的各种势态,另外还有锋铦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而字的结构问题也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王羲之要求学生学书作字,一定要遵守正确的方法,要注意单字的各种结构搭配合理。为此还例举了二字合为一体的并、重、复、密、短等字的结构法。章法上要求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分行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章 “察论”、第十二章 “譬成”。王羲之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告诫初学者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不得因忙而失其规矩,也不要以字小而忙行笔势,更不可以字大难而慢展笔毫,临书安帖之方在于端严手指,自有千变万化。要做到尽善尽美,须废寝忘食,做出艰苦的努力,悬历数年,有毅力有恒心,才能取得进步而成大家。
在王羲之之后,由于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书法教育家,唐有欧阳询、虞世南、张怀瓘、张旭、韩方明等;宋有米芾、朱长文等;明有李淳、文征明、丰坊等;清有蒋和、包世臣,康有为等。但其书法教育的理论无非是继承卫夫人、王羲之的传统以传授笔法、结构章法为主。这些大多为经验教育,缺乏体系性和理论性,基本上是继承传统过多,而创新精神欠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