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一、单次设问
释义

一、单次设问

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紧接着回答。答案是一个句子的,叫一问一答式设问,答案由内容上相关的数个句子构成的,是一问数答式设问。
1.春天春天你在哪里?
欢乐的鸟儿在歌唱你,
盛开的鲜花在迎接你,
忙碌的蜜蜂在追逐着你,
青春的大地在拥抱你,
春天啊你和我在一起。

(林澍 《春之歌》)


评析 设问是一种加强语言侧重美的修辞方式。歌词运用设问手法大大提高了语言的抒情强度,使所咏之物既有气势强劲的阳刚之美,又有深长活泼的柔情美。别致的是,例中的答案没有紧跟设问之后,而是置于歌调尾部,中间插入一段抒情式的描写,增大了抒情表意的容量,形式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2.点头是表示赞同吗?不一定。固然大多数国家和民族都是点头表示赞同、肯定,摇头表示不赞同、否定。可是保加利亚人却相反,用点头表示否定,摇头才表示肯定。(《语言漫话·点头是表示赞同吗》)
评析 用设问激发起读者的兴趣,然后紧接着回答,说出表达主旨,使行文紧凑流畅,是说明类文章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3.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情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要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往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谢大光《落花枝头》)
评析 这是一段很别致、很细腻的描写春色的文字,作者巧妙地构置设问,点出了情之所寄,使春之彩图跃然纸上。
4. 读不懂又想不通怎么办? 就要问了。问有两种: 一是问人,问内行……什么工作都有一套学问。二是问书,查《辞海》、《辞源》。(夏衍语引自《名人格言》)
评析 例中设答部分,由先总后分的两组句子组成。句子的容量增加了,表意就显得丰富、细腻,论述就会具体充分。
5.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苏轼《教战守策》)
评析 作者在设答中提出的观点: “居安思危,劳逸相辅”至今仍有借鉴的价值。用设问句说明观点,不仅会造成行文的变化,而且语意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索。
6.反切法为什么要用那么多不同的上下字呢?首先是因为反切下字要管韵头、韵腹、韵尾、声调四个部分,只要有一个成分跟被切字不同,就不适用,因此字数就不可能太少。还有一个原因是历代编纂的各种字书的反切用字,有因袭也有创新,很不一致。例如“东”字,《康熙字典》引 《广韵》,德红切,又引《集韵》都笼切;旧《辞海》又作都翁切。(吕淑湘 《语文常谈》)
评析 一问数答式设问,用于复杂事理的阐述,可以使问题集中,论述的层次严密而清晰,增强论述力量。
7.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评析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描写 “春色”和 “春情”的小诗。开始似乎无意为“春色”着墨,直笔反常地先写了“行人欲断魂”的感受。诗的最后两句突兀崛起,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点出了 “酒家”、“牧童”、“杏花村”,使得朦胧的景色突然清晰起来,一幅春意盎然,充满了农家情趣的画图跃然纸上。反复吟诵“借问酒家……”,“路上行人……”二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设问妙用,收到了令人心神摇曳的艺术效果。
8.剽悍倔犟的黄肤色的歌呵
它在宽阔的入海的河口上
告诉全世界:
古老的东方是一片生长神话的土
地呵!
今天是神话结果子的季节了。
今天?
是的!

(吕贵品 《一支黄肤色的歌》)


评析 诗的动情点落在了“今天”,诗的主题在“是的”二字得到强调和肯定。设问修辞体现了语言的侧重美,唱出了诗人想要唱的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壮丽乐章。
9.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雨霖铃》)


评析 这是《雨霖铃》的下阙,词中运用设问手法写出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佳句。三句所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的今宵旅途的况味: 一舟临岸,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离愁,伤情与清幽的风景融为一体。
10. 良人何时罢远征?
打一影片名:《停战以后》
评析 这是一则运用设问修辞方式制作的灯谜。谜面是设问,谜底是设答,谜底与谜面正好互为应答。
11.暮色中谁把琴弦拨响?
溪水在大地上轻轻流淌。
我们像那千万条小溪奔向远方,
年轻的心儿啊翻起波浪。

(韩伟《年青的心》)


评析 设问之中套用拟人,激起读者诗意的联想。设答不仅是对设问的照应,而且为后面的表达主旨作了渲染、烘托,突出了一代青年的生动形象。
12.请问,大自然是怎样把枫树、乌柏树、柿树、梨树的叶子染红,给我们带来这奇异的景色呢?
原来,在大自然的手下,有一批色素化妆师,隐身于植物的叶子里,它们利用外界的温度与阳光,熟练地表演着它们的化妆术,为大自然搽脂抹粉,穿红戴绿。

(王敬东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评析 人们都喜欢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是并不一定都知道,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设问手法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表达出了这篇说明文的中心。
13. 人言可畏么?答:可畏,又不可畏。可畏者,舆论能形成压力; 不可畏者,人们常说: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拾风 《人不言之可畏》)


评析 设问手法突出了论点,加强了论辩的力量。它的开门见山,集中论题的作用,在论说文中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14.然而在美的领域,是不是应该留下一席原始的纯自然的位置?因为审美是有差异的,时髦女郎虽然引人注目,而清雅自然的少女不也令人爱慕么!(冯君莉《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评析 设问以商榷的语气提出看法,委婉而亲切; 设答用形象的比喻说理,生动而明晰。表达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美的赞颂,为青海湖的描述,作了 “点睛”般的说明。
15. 月捧轻纱星献花,
今宵难忘九泉下;
人间欢歌谁谱写?
赖有英烈血汗洒。

(陈克正 《生命之花》)


评析 设问可以运用于抒情,使情感更加集中强烈。不仅表达了对英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而且给读者以启示,追思“人间欢歌”谱写者的丰功伟绩。
16. 吐为浑阿柴有子二十人。疾病,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利延折之,又取十几箭使折之,利延不能折。阿柴喻之曰: “汝曹知之乎?孤则易折,众所难摧。戮力同心,社稷可固。”言毕而卒。(陈继儒《读书镜·卷四》)
评析 一个生动的比喻,能将复杂、抽象的事理,论说得形象、具体。一个巧妙的设问,能够集中大家的注意,并引发人们的深思。“团结就是力量”,例中虽然没有这样的字眼,读者通过哲理性的思考,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7.人的价值怎么衡量呢?过去的荣誉?今天的职权?过去的荣誉可以赢得人们对你的过去的尊重,今天的职权可以引起人们对你的职权的敬畏。先不要陶醉于人们的尊重,欣赏起人们的敬畏吧!人们真正看重的,是你今天的价值,也就是说,今天你创造的价值。(陈祖芬《生命》)
评析 例中的设问,用得很别致。设答部分由两个疑问句构成,提出世俗的两种观点,并分别进行说理,然后加以否定,正面立论,阐述出 “人生价值”的正确含义。论述集中、鲜明,变化之中又有清晰的层次,正反立论,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18.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我终于单身地跑回中国来了。是什么人把我呼唤回来的呢?我要坦白地说是我们中国的国魂鲁迅先生。(郭沫若《论鲁迅》)
评析 运用设问强调说明了鲁迅先生对 “我”人生道路的重大影响,敬仰和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达到了述说原由、抒发情感的目的。
19. 什么叫“苦”? 自己不愿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做做物理的研究没有苦。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杨振宁语,引自1981年11月《人才》)
评析 为了表达自己对于“苦”的独到见解,作者借助设问手法抛砖引玉,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对科学的热爱作了生动的阐述和说明。这种新颖而深刻的 “苦乐观”,会给人许多启示。
20.什么是龙骨呢?这只要到中药房的仓库里去参观一下,你就可以看到,那些叫做龙骨的中药,实际上指的是除鱼以外的一些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甄朔南《改土治水声中话龙骨》)
评析 “龙骨”原来是古代脊椎动物的化石。如果不是一问一答设问形式的清楚说明,也许不少读者无从获得这种知识。
21.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评析 不直言“素书”的内容,而采用设问形式,目的有二: 一、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抒情的中心集中、醒目。二、能够造成语言的曲折跌宕,掀起诗情的高潮。平白如话的诗句,蕴含着来自异乡的深挚、眷眷的亲情。
22.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评析 这是一问二答式设问。两句设答,意思相近,由集体而个人,反复强调出 “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和可爱,同时抒发出作者对他们的强烈感情。
23.是什么支持我浪迹天涯? 是求知欲,是自信,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对大地万物的那份欣赏。(三毛《自爱而不自怜》)
评析 这是一问数答式设问。作者开门见山,直剖心迹,三句设答,层层递进,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了自己浪迹天涯的缘由和动力。给读者留下了一种飘逸洒脱的情味。
24.为何烽火戏诸侯?
打三部影片:
《希望》 《绝代佳人》 《笑》
评析 谜面为设问,暗用周幽王宠幸绝代佳人褒姒,为博其一笑竟不惜以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谜底是设答,三个片名连读成一句,与谜面互为应答。构思巧妙而自然。
25.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之一》)


评析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描写读书感受的小诗。开头两句以自然物象起兴,描绘出一幅天光云影,澄澈明净的画图。优美的形象给人美感,象征着读书中的领悟与乐趣。接着笔锋突转,直入正题,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形式点出 “方塘的清澈”与 “源头活水”的联系,读书之道,赫然醒目。一首谈“观书”体会的小诗,写得竟然如此有“理趣”,形象化的语言和修辞技巧的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26.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就为的一个心愿: 要把死的变成活的;把臭的变成香的; 把丑的变成美的; 把痛苦变成欢乐; 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杨朔 《京城漫记》)
评析 为了强调表述中心,作者运用了一问数答式设问,先总后分,四句设答相排比。语势强劲,富有激情,议论随着抒情的节奏展开,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7.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我认为是一组“群像”,是庞大的“物群”——是家乡那优美的青山碧水,是古老的戏曲艺术,是家里那堵可以供我引起遐思的石墙,是那片植满花树的后园,是父亲手里经常拿着哼哼的“唐诗三百首”,也是母亲终日在绣花绷上绣出的活灵活现的龙凤花卉,是我那位爱读书又喜写诗的哥哥,更是那些从小学到中学教我的语文老师。(叶文玲《摇出一叶荷露》)
评析 这是一问数答式设问。设答部分由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一连串相排比的十个句子组成。句子的容量和手段增大增多,表达效果随之增强。作者对故乡和童年、亲人与师友的眷眷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8. 圆周率是个什么东西?少年朋友们大概都知道,它就是一个圆的 “圆周”长度和它的 “直径”长度相比的倍数。不论圆的大小如何,这个倍数都是一样的,因而是一个“常数”,也就是一个不变的数,在数学上名为“π”。(茅以升《漫话圆周率》)
评析 设问可以带上各种语气。此文的阅读对象是少年学生,所以语气上显得自然亲切。加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设问特点,十分便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29. “艺术的巅峰,也就是爱的巅峰,这话对吗?对,我爱艺术,以身许艺术,是因为我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艺术的本身就是爱,我曾经在雪地里不休不止地画,手冻僵失去了知觉,但我能在那无人无我的境界中体会到真爱!”他说。(农妇 《和刘海粟聊天》)
评析 运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说明了艺术创作与爱的相互关系。那深情而炽热的语言,显示出美术大师刘海粟献身于艺术,不断攀登艺术巅峰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30.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
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
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郭沫若《山茶花》)


评析 设问造成一种悬念,增添了某种神秘的抒情气息,点染出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清秋”。清新、活泼、温馨的语言如同 “清秋”般令人陶醉。
31.行者道:“我晓得了。”即抽身跳在宝殿寻时,忽见光彩飘飘。行者知是行李,——怎么就知?以唐僧的锦襕袈裟上有夜明珠,故此放光。(《西游记》第七十七回)
评析 例中“怎么就知? 以唐僧的锦襕袈裟上有夜明珠,故此放光”是运用设问手法制作的插说。目的是为了解释说明孙悟空为何知道“行李”的原因,侧面描写出他的机敏和智慧。给正常的叙述增加了波澜。
32.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评析 不直说“群众是铜墙铁壁”,而采用设问形式倒说“铜墙铁壁是群众”,将比喻和设问结合一起,收到了具体、形象、鲜明、突出的双重表达作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8:4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