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一、前同后异 |
释义 | 一、前同后异是同异修辞的一种结构形式,即:相同的字 (语素) 或者词在前,相异的字 (语素) 或者词在后,所组成的一组字数相等,结构相仿,同中有异,互相对照的语言形式。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张道藩请徐悲鸿给蒋介石画像,徐断然拒绝说:“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而我的则是: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陕西老年报》1989年11月) 评析 “傲气”与“傲骨”形似而质异。同异修辞手法将两个字数相等、同中有异的名词,前后对举、相互映衬,令人深思。如果将词中的 “气”、“骨”两语素的含义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徐悲鸿信奉和提倡的是一种自珍、自爱、自强的高尚精神。 2.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红楼梦》) 第四回) 评析 此例是运用同异手法制作的《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薄命女”和“薄命郎”同是“薄命”,可知一对无辜男女的不幸遭遇;“葫芦僧”与“葫芦案”同样“葫芦”,不分曲直,徇私枉法,草菅人命,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标题简洁、明晰、集中、含蓄,令人回味。 3. 王淑芬: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 太太,你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老舍 《茶馆》) 评析 “不顺眼”和 “不顺心”语意大同小异。前者写视觉,后者写感受。茶馆女主人看着跑堂的小辫“不顺眼”,这是受社会改良时尚的影响;跑堂的“不顺心”是因为活儿累,不长工钱,看不惯当时一会儿皇帝,一会儿军阀,一会儿民国的朝三暮四的变化。两个字数、结构、语意大同小异地排在一起,巧妙地写出了二人在身分、思想、心理、个性上的差异。 4.作品的生命力,大约和作家的胆识大有关系,短命,常常是由于短见。( 《文学报》 1982年5月13日) 评析 从文中看,“短命”和“短见”似乎有着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因为作家的见识“短”,所以作品的生命也就短。两词中相异的语素说出了“因”,相同的语素表明了“果”。前后对照,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深刻的道理。 5. 薄一波同志在讲话中希望同学们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把建设四化当作中心任务;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大事”就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光明日报》 1982年2月6日) 评析 同异是一种求同存异的修辞方式。语意的重点在“异”上。一心做官的人,是难以为人民勤恳做事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正因为此,薄一波同志才对青年提出这样的希望。同异将两个事物对比,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反差,使语言寓含深意。 6.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暮春》) 评析 此词是苏轼熙宁九年春写于山东密州任上。上阙写登临超然亭时所见,寒食清明时节,全城笼罩在一片烟雨迷濛之中,引出诗人无限愁思。下阙写酒醒咨嗟后的思乡之情。“故人”、“故国”点明了“人”与“情”,“新火”、“新茶”交代了 “时”与“景”,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绵绵不尽。同异修辞手法在词中发挥了重要的表达作用。 7.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评析 贾赦看中了贾母的丫头鸳鸯,命邢夫人替他办理此事,于是演出了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的闹剧。前后两组偏正词组中相同的修饰语和它们的中心语,在音、义上配合得十分巧妙贴切,耐人寻味。 8. 问: 我听到一首 “官怨”: 六十岁为不能当官发愁,五十岁为官位不长担忧,四十岁为保官惶惶不可终日,三十岁为升官正在多方相求。你如何评价这种 “官怨”? 答: 你讲的是个别人,那不是官怨,那是官迷。 (刘吉的演讲词) 评析“官怨”和“官迷”有何不同?一字之差可见刘吉同志看问题的深度。“怨” 只是一种表象,“迷”则揭示了某些人营私谋利的本质。运用同异手法说理,可以将理说得深刻动人。 9.但它们却有相通的地方,就是都分不清“淮南”、“淮北”,尽管也想在淮北种上橘子,无奈“水土异也”,时常好心办坏事。我想嗣后办事,除了牢记分清“延安”、“西安”之外,还牢记分清“淮南”与“淮北”,庶几近乎马列的宗旨罢。(楚云飞 《橘和枳》) 评析 “延安”与 “西安”,“淮南”与“淮北”在文中都有指代作用。前者是指“是非、敌我”,后者代替“环境和条件”。任何人只要重视这两个先决条件,就不会干错事,干傻事,无往而不胜。例句将“同异”和“借代”两种修辞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10. 而习惯是一种何等不可思议的力量! 它能把一切可笑和可泣的,可怜的和可叹的,可鄙的和可赞的,可恶的和可爱的统一起来,维系着一个伟大的落后的国家。(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 评析 四个矛盾对立的联合词组,由八个“同异”结构的词构成。概括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内在规律。 11.身体残缺固然可惜,但并不可悲,古往今来,充满着向上精神的残废人,成大业者比比皆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文汇报1980年7月3日) 评析 “可惜”和 “可悲”是两种具有较大差异的感情,通常为人们忽视。运用同异手法,将它们对照,可以将之间的差异显得清晰、鲜明,有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12. 在他的记忆中,司令员一直是一位“流血”不 “流泪” 的人。(季冠武《犯忌》) 评析 同样是流,“血”和“泪”却代表了不同个性、不同品质、不同信念的人们。勿需浪费笔墨,一组同异的词组联用,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物的鲜明特征。 13. 近闻对落选者有 “新政策”: “妥善安置,待遇不变。”不仅那位落选的副县长改任人大副主任 (享受副县级待遇),而且其他地方县、乡选举中落选者均得到“妥善安置”,有的还大有塞翁失马之感呢! 所以说,落选无须落泪。( 《光明日报》 1988年9月16日) 14. 刚提出引滦入津要在三年内完成时,有人曾认为这是奇谈,而今,奇谈变成了奇迹。(《人民日报》1983年9月13日) 评析 “引滦入津”工程规模之大,困难之巨,称得上一个“奇”字,因此将其设想称为“奇谈”,将其竣工称为“奇迹”是十分贴切的。同异修辞中的语言形式,有“同”、“异”两部分,运用之前,首先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是十分必要的,此例可见一般规律。 15. 呜呼! 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 《祭妹文》) 评析 运用 “同异”时,两个语言单位除了字数相等外,还必须结构相同。如例中的 “身前、身后”同是方位词组;“哭汝”“奠汝”同是述宾词组;“汝言”、“汝食”同是主谓词组。如果结构不相同,其相互连结、映衬、对比的修饰作用就无法表现。 16. 追求,可以让弱者自强,强者自励,追求,可以使愚者添智,智者添勇。(华琪等《无名者格言》) 评析 构成同异修辞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在语意上,可以相似,相近,也可以相对相反。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 或并列、或连贯、或进层、或因果、或条件。不清楚地理解这些关系,是无法正确运用同异手法的。此例中 “自强” 与 “自励”,“添智”与“添勇”两组同异结构的语言形式,在强调语意协调音节上,均有重要的表达作用。 17. 多数青年对潘晓的信的态度是:同感但不完全同意; 同情,但希望他奋起。( 《文汇报》1980年8月18日) 评析 这是两组套用的 “同异”。“同感”与 “同意”并举,“同意”与 “同情”连用。细腻而准确地表达了 “多数青年”对潘晓的态度,充分体现了 “求同存异”的修辞特点。 18. 听有的同志说,现在有极少数的青年处于这样的状况: 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文汇报》1980年3月4日) 评析 “文凭” 和 “学历”本是 “文化”和 “学问”的标志,运用同异手法将它们相互对照,不仅揭示出矛盾的“反常性”,而且引导人们对这种社会不良现象作进一步的思索。收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19.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评析 诗的最后两句,是传为口碑的妙喻。“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只因为诗人运用同异手法将“西子”与“西湖”相比,才生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动人诗意。“美”的神韵情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西子”有,“西湖”也有。雨也好,晴也好; 淡妆也好,浓抹也好,诗人的感想都是“美”的,这种审美上的联想,在一定程度上和 “同异”的语言形式是分不开的。 20.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鲁迅《故乡》) 评析 展转、麻木、恣睢,三种不同形态的生活,反映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人生,同用 “辛苦”作修饰语,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读者在“同异”结构的三个词组中,可以品味出浓烈的悲凉、同情和愤激。 21.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转。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欧阳修《采桑子》) 评析 词中极为精采的句子是“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形象地描写出了湖水的清澄和行船的乐趣。一个 “行”字,既写出了 “船”的游动,也写出了空中云采倒映水中的飘移,有着强烈的“动感”,云舟相映成趣,衬托出湖水的明澈洁净。这种艺术效果是和运用同异修饰手法分不开的。 22.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相鼠》) 评析 诗中两组 “同异”语言单位,各由三个主谓句构成,但是,它们和“同异”修辞,在性质和特征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 一、它们不在同一语言单位(复句以内)。二、表达上,侧重于强调语意,而无映衬、对比、联想的作用。有人将它们归入 “反复”类,可是,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表达作用上,它们又与 “同异”有着一些相似。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推测:“同异”起源于“反复”,为了突破“反复”在表达作用上的局限,人们在语言形式上加以局部变化,久而久之,就出现了 “同异”修辞方式。推测也许荒谬,愿做“抛砖”,引出对辞格源头探索之 “玉”来。 23. 青年京剧演员孙爱珍在上海演戏排不上号,而到了蚌埠却能在舞台上挑大梁。这种在家“一条虫”,出去“一条龙”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很引人深思的。( 《光明日报》1983年1月15日) 评析 “一条虫”、“一条龙”都是形象化的说法,将两个词组中,相异的“虫”、“龙”二词作比较,寓含的深意不言而喻: 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有时环境也是决定性因素。“同异”增加了说理的形象性和深刻性。 24. 一则 《启事》的启示 没有结局的结尾 奇丑和奇珍 ( 《光明日报》标题) 评析 以上是运用同异修辞手法制作的三则新闻标题。第一则用 “启事”修饰 “启示”,表明了事物 “外在” (启事)和“内在”(启示)的联系,揭示了“启事”内涵的深刻意义。第二则貌似矛盾的语言形式,给人以奇特感,特别引人兴趣。第三则是关于集奇丑与奇珍于一身的动物扬子鳄的报道。把两个矛盾的概念相并列,除了增加标题的新奇感外,还具有令人深思的作用。 25. 当然,讲了真话,不等于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如果真话即真理,还要讨论、探索干什么?(《文汇报》1980年8月18日) 评析 “同异”还可以造成语言的警奇。“真话”并不一定是“真理”,如果仔细品味例句中的话语,确实是发人深省的。 26.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事物和人,是值得我们去真诚的付出,也值得真诚的去投入——这里面,也包括你自己。请不要小看了自己,试着自爱,而不是自怜,去试试看,好不好?(三毛《谈心》) 评析 “自爱”和“自怜”既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又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两个很普通的词语,一旦通过同异手法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警奇的语言表达效果 27. 美丽并不等于美德,缺点也并非就是缺德。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悲剧之一,就是渴望自己完美无缺。(木子《错误论》) 评析 对于只重形式和表象而不重内容和实质的人们来说,这段运用同异手法写作的警句,是发人深省的。在“同中有异”的语言形式中,只要人们仔细比较相异部分的语义内涵,其中寓含的哲理就不难理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