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释义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2,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3,以至于剑拔十寻者4,生而有之也5。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6,叶叶而累之7,岂复有竹乎8?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9,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10,振笔直遂11,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12,少纵则逝矣13。与可之教如此。予不能然也14,而心识其所以然15。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16,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17,而操之不熟者18,平居自视了然19,而临事忽焉丧之20,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21:“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22;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23。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24,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25?”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26。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27。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28,足相蹑于其门29。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30!”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31。及与可自洋州还32,而余为徐州33。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34:‘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35,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36。”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37,扫取寒梢万尺长38。”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39,愿得此绢而已40!”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41,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42。”与可笑曰:“苏子辩矣43,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作洋州三十咏44,《筜筼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45,斤斧何曾赦箨龙46!料得清贫馋太守47,渭滨千亩在胸中48。”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49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50,与可没于陈州51。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52,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53。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54,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55,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56

【注释】 1文与可: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故治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六十里)人,和苏轼是表兄弟,又是朋友,长于画竹。筼(yun云)筜 (dang当)谷:谷名,在陕西洋县西北十里,谷中多竹。筼筜,竹名,皮薄,节长而竿高,偃竹,仰斜的竹子。 2一寸之萌:只一寸高的竹笋。萌,芽。 3蜩(tiao条)腹蛇蚹(fu副):形容竹在生长初期蜕脱笋壳后的形状。蜩,蝉。蜩腹,蝉的腹部。蛇蚶,蛇腹下的横鳞。 4剑拔十寻:指笋长成竹后,高数丈,如剑拔出鞘似的。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5生而有之:指竹所具有的一切是一开始就有的。 6节节而为之:一节一节地画。 7累之:添加上去。 8岂复有竹:哪里还有完整而富于生气的竹子。 9先得成竹于胸中:在心中先必须有竹的全貌。成竹,完整的竹子。宋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10急起从之:急速依照捕捉到的形象。 11振笔直遂:挥笔一气画成。遂,成功。 12兔起鹘(hu胡)落:如兔子一跃出来,鹘鸟就立即俯冲下去抓住它。比喻作画时用笔的矫健敏捷。鹘,一种猛禽。 13少纵则逝:稍微放松就会消逝。 14然,如此。15这句意思是:然而我内心明白这个道理。 16内外不一:指手不应心。17有见于中:在心里能意识到。有见,有见解。 18操之不熟者:做起来却不熟练。 19平居:平时,平素。 20忽焉丧之:忽然无所适从。丧,失。 21子由:苏轼弟苏辙的字。遗(wei位):送给。 22庖丁:厨师。解:宰割、分解。《庄子·养生主》载,庖丁解牛能根据牛体的本来结构,顺着空隙运刀,故不损坏刀口。人的养生也应“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保身、全生。 23轮扁:古代斫(zhuo酌)轮的工匠,名扁。斫,砍,削。与(yu玉):称誉。《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用自己的实际体验,说明斫轮时动作过慢过快都不行,必须不快不慢方能得心应手,而这种技艺只能从实践中获得,是无法传授的。因此他认为桓公所读的书,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古人那种无法传授的东西已随着人的死去而死去。 24夫子:敬称,指文与可。托于斯竹:在画竹方面所讲的那番道理。托,寄托。 25这句意思是:我认为你是深明事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26得其意:只领会到其中的意思。27不自贵重:自己并不认为贵重。 28缣(jian兼)素:供作书画用的白绢。 29蹑(nie聂):踩,紧随在后。 30这句意思是:我要用这些绢作袜子。 31口实:话柄,谈话资料。 32洋州:今陕西洋县。33为徐州:做徐州知州。 34语(yu玉);告诉。 35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彭城:即徐州。苏轼当时知徐州,也已善画墨竹。 36萃:聚集。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7鹅溪:地名,在四川盐亭县西北,以产绢著名,唐时即用作贡品。 38扫:画。取:助词。寒梢:指竹,因竹子耐寒,故称。 39倦于笔砚:对作画感到厌倦。 40愿得此绢:只是希望得到这些绢。 41实之:加以证实。 42许:这样,如此。43辩,善辩。 44洋州三十咏:苏轼集中有《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下面所引《 谷》一首,是其中之一。 45汉川:汉水,流经陕西洋县。贱如蓬:价钱贱似蓬草。 46斤:斧头。赦箨(tuo拓)龙:放过竹笋。箨龙,笋的别称。 47馋太守:贪吃的太守,指文与可,这是开玩笑的话。苏轼作此诗时,与可任洋州知州,太守是对知州的习惯称呼。48谓:水名,源出甘肃,东南流入陕西省境,至潼关入黄河。《史记·货殖列传》说“渭川千亩竹”,这里是用来指洋州多竹。 49失笑:不自禁地发笑。 50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51没:通“殁”,去世。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 52湖州:今浙江湖州。苏轼曾任湖州知州。曝:晒。 53废卷:放下画卷。 54“昔曹孟德”二句: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不为人们所看重,惟有桥玄很赏识他。建安七年(202),曹操派人到睢阳(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祭祀桥玄,并亲自写了祭文。祭文见裴松之注引。祭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又受你从容地相约):‘殂逝之后(我死去以后),路有经由(你若路过我的墓前),为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不用一斗酒一只鸡来祭祀我),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桥公,桥玄,睢阳人,官至太尉。 55畴昔:昔日,以往。 56无间:没有隔阂。

【今译】 竹子开始长出,只一寸高的竹笋,节和叶子便具备了。从脱掉笋壳后竹身呈现出象蝉和蛇腹下的横鳞情状时起,一直长到几丈象拔剑出鞘那样,本身的一切都是生来就具有的。现在作画的人却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砌,哪里还有完整而富于生气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应在胸中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拿起笔后凝神思索,把所看到的想要画的竹子,急速依照其形态,挥笔径直画成,以便及时将所见到的情景把握住,如兔子一跃出鹘鸟就立即扑去那样,稍微放松便会逝去。与可是这样教我的。我虽不能真正做到这样,然而内心对为何应该这样的道理是明白的。既然内心懂得应该这样做的道理,而实际上却又不能这样做,内心懂得的与执笔画的不能一致,心手不能相应,过错就在于自己没有苦学苦练。所以做一切事情都有这种情况,有时在内心有见解,而做起来却不熟练,平时自认为明白的事,而等到去做那件事时却忽然无所适从,岂只画竹是这样吗?苏子由写了一篇《墨竹赋》送给文与可说:“庖丁,是宰割牛的,而讲求养生的人却从中得到养生的方法;轮扁,是砍削木头做车轮的,而他所讲道理却得到读书人赞许。现在你在画竹方面所寄托的思想,我认为是有高深修养的而难道不是吗?”苏子由不曾作过画,所以只领会到其中的意思罢了。就我来说,岂只懂得其意思,同时懂得其方法。

文与可画竹,开初自己并不看重。可是四方的人们,拿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门前却络绎不绝以至互相踩踏。与可对这种情况很讨厌,把那些白绢投在地上骂道:“我要拿它来作成袜子!”一些有地位的人将此事一传开,便成了谈话资料。等到与可从洋州任满还京,我也调任徐州知州。与可写了一封信给我说:“最近我告诉一些有地位的人:‘我画墨竹的这一派,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可去那里求画,作袜子的材料应该聚集在你那里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大略是说:“准备用一段鹅溪出产的绢,画一株万尺长的竹子。”我向与可说:“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我知道你对作画已感厌倦,可能是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言可答,就说:“我的话过分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于是加以证实,写了一首诗回答说:“世间也有上万尺的竹子,当月亮西落照在空空的庭院中时,竹影会有这么长。”与可笑着说:“你真会巧辩,那么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来购买田产而归家养老去了。”便将所画筼筜谷斜竹送给我说:“这株竹子仅数尺长,而却有万尺长的姿态。”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要我作咏洋州诗三十首,《筼筜谷》是其中一首。我的诗中说:“汉水边的长竹价格贱似蓬草,斧头怎么能放过那里的竹笋呢!料想清贫而又贪吃的太守,一定会把渭水边的千亩笋子都吞吃了。”与可这天同他的妻子正在筼筜谷游玩,吃晚饭煮的笋子,打开我的信看到这首诗,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把嘴里的饭喷得满案都是。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这年七月初七,我在湖州晒书画,一见到这幅筼筜谷偃竹,书画都无心晒了而且痛哭失声。从前曹操在祭祀桥玄的祭文中,引了桥玄向他开玩笑说的“车过三步,腹痛勿怪”的话来说明他们的深厚情谊,而我也在本文中记下了以往同与可的一些戏笑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与可和我之间关系就是这样的亲密、没有一点隔阂。

【集评】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前后‘曰’字凡八见,是虚处着力。”又云:“前以数曰’字翻波澜,此又以‘笑’与‘哭’生游戏。”又引邱浚云:“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又引赵宽云:“人言此记类《庄》,余谓有类司马子长体。”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四:“中多诙谐之言,而论画竹入解。”

【总案】 根据文中所记,这篇文章是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写的,时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这年正月文同病逝,七月七日苏轼在曝晒书画,见到文同原先绘赠给他“筼筜谷偃竹”,极为悲痛,便写了这篇画记来悼念亡友。

这篇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记叙文与可教作者画竹方法,并借苏辙的话对文与可高深的艺术修养作了赞扬。这一段,写得深入浅出,其中着重阐述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画竹必须先作细致观察,先有成竹在胸,然后根据捕捉到的形象一气画成,如“免起鹘落”,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那种“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画竹方法,是无法画出完整而富有生气的竹子的。作者认为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心手相应,既“得其意”而又“得其法”,必须勤学苦练才有可能。这点正是作者的亲身经验。第二段,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记叙文与可生前的一些琐事和他与作者的交往,从而反映出文与可平素的为人,以及他们两人间的深厚友谊。最后一段,是叙说写作本文的时间和心情。作者在晒书画时睹物思人,有无限回想,以至“废卷而哭失声”。并引用曹操祭桥玄的故事,说明写作本文目的在于对亡友表示诚挚的怀念。

苏轼和文与可都是画家,在这篇画记中,既阐述了文与可的创作理论,也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见解,并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把文与可的声音笑貌和彼此间友情表现出来。全篇时而叙事,时而议论,抒情色彩浓郁,文笔自然,无拘无束,是一篇具有特色的纪念性文章。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0: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