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佛典的早期组织形式 |
释义 | 佛典的早期组织形式在其后的流传过程中,佛典逐渐以类相从进行组织。现知较早的佛典组织形式是“九分教”。九分教,又称“九部经”、“九部法”。据《法华经·方便品》载,它们是: 一、修多罗,意为“经”、“契经”、“法本”。一般指用散文形式组织起来的经文。 二、伽陀,意为“讽颂”、“孤起颂”、“不重颂”。一般指用偈颂形式组织起来的经文。 三、伊帝目多伽,意为“如是语”、“本事”。指释迦牟尼所说的弟子们在过去世的因缘故事。 四、阇陀伽,意为“本生”或“生”。内容俱为释迦牟尼所说自己在过去世的因缘故事。 五、阿浮陀达摩,意为“未曾有”、“希有法”。内容主要叙述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种种神通故事。 六、尼陀那,意为“因缘”、“缘起”。记叙释迦牟尼说法的缘由。 七、阿波陀那,意为“比喻”、“解语”。指设用各种比喻来解释、宣说佛教教义。 八、耆夜,意为“应颂”、“重颂”。指用偈颂的形式将散文中宣示的教义再提纲挈领地复述一遍。 九、优波提舍,意为“议论”。指探讨诸法意义的经文。 九分教中的修多罗、伽陀、耆夜三类是佛典的基本体裁,其余六种则是依据经文的内容所立的名称。《法华经·方便品》主张上述九分教是小乘经典的组织形式,但是,《大集法门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对小乘九分教的说法与《法华经》不同。又,《涅槃经》认为小乘没有“无问自说”,在《法华经》的上述小乘九分教中的确也没有“无问自说”,但在现存的小乘藏经——南传巴利三藏中却有“无问自说”。因此,小乘九分教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小乘的九分教因部派的不同而相互有异,本身并不统一。 继九分教之后出现的佛藏组织形式是“十二品经”。十二品经又称“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等。它是在上述九分教的基础上加上: 十、和伽罗那,意为“授记”、“授决”。记述释迦牟尼预言菩萨成佛的言论。 十一、优陀那,意为“自说”、“无问自说”。指无人发问,释迦牟尼主动宣示的那些教义。 十二、毗佛略,意为“方等”、“方广”。指释迦牟尼宣说的广大方正、比较深奥的教义。 比较九分教与十二品经,可知十二品经是在九分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印度佛教从小乘向大乘演化时期的佛典组织形式。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把“十二品经”一词当作大藏经的代名词来使用。有些典籍认为,只念诵十二品经的名称也可以有无量的功德,敦煌遗书中就存有专门抄写十二品经名称以供念诵的卷子。 后来,又有“大乘九分教”的说法。所谓“大乘九分教”,是从十二品经中删去因缘、比喻、议论三类而组成。隋慧远在《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二中,解释了小乘、大乘九分教的区别。他说:对小乘教徒来说,他们并不要求成佛,所以不用授记;当时释迦牟尼所说的法比较浅显,人们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所以释迦牟尼用不着“无问自说”;当时还没有宣说那些深奥的教义,自然也就没有“方广”。而大乘教徒都是一些有悟性、有根机的人,根本用不着凭借“因缘”、“比喻”、“议论”之类的方法,很快就能领悟佛法。慧远的解说,反映了大乘教徒对此的态度。不过,被列为大乘九分教的这些典籍是否全属大乘,各个佛典的说法也不一致。如《大般涅槃经》卷三认为大乘九分教均属大乘;卷五又说只有“授记”、“无问自说”、“方广”三类属大乘;《菩萨地持经》则主张只有“方广”才算大乘,其余都是小乘。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不同的佛教派别对当时流传的各种佛教典籍的不同态度。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