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蒙古族祭火 |
释义 | 蒙古族祭火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习俗。蒙古人把火做为长生和兴旺的象征,因此,蒙古人格外崇敬火,把火视为传宗接代的源泉,所以蒙古人举行婚礼时,都有拜火仪式。蒙古人把每三天叫做额都仁嘎勒,即日火;每三十天叫做萨仁嘎勒,即月火;每三百六十天叫做吉嫩嘎勒,即年火。日火日一般不祭,月火日为农历每月初一、初二,做小祭,年火日为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做大祭。蒙古族把火视为火种,即米荣扎神,是神灵的化身。祭火时,要在蒙古包前燃一堆篝火,放一张小桌,摆上肥羊尾、奶油、奶酒、大枣作供品。全家人跪在火堆前叩头。主祭人颂祭火词: 杭盖罕山只有土丘大的时候, 汪洋大海只有水洼大的时候, 参天榆树只有嫩苗大的时候, 空中雄鹰只有雏儿大的时候, 大公山羊只有羊羔大的时候, 可汗用火石击燃, 皇后用嘴唇吹旺, 以火石为母, 以火镰为父, 以石头为母, 以青铁为父, 青烟冲入云端, 热力可达九天, 脸象绸缎般闪光, 面像油脂般发亮。 那发明火的火神圣母啊, 我们向你敬献奶油和肥肉! 我们向你敬献醇香的奶酒! 祈求你赐予最大的福分, 让我们在这幸福中永生。 各部落的祭火词内容上虽然大同小异,但用词却不尽一致,还有一段祭火词中说: 火,母亲, 你的父亲是熟铁, 你的母亲是卵石, 你的呼吸是榆树。 温顺的母亲——火, 你有渗透大地的温暖, 你有深入云端的浓烟。 我用烈酒来祭奠你, 献给你九只腊烛九只香, 九种绸缎和羊背。 祭火词颂毕,把供品羊尾、奶油、奶酒、大枣等投入火中,中间不断向火堆加柴助燃,使火燃得越旺越好。这时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火神赐予的饭,叫“嘎勒因巴达”。牧区用大米、大枣、奶油、羊汤作成的粥饭,不放盐,吃起来味道很鲜美。农区则吃黄米黏饭,其中加大红枣、奶油等。外面的篝火继续燃烧,象征日子红火。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