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印度婆罗门教信仰 |
释义 | 印度婆罗门教信仰印度婆罗门教是印度教的前身,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婆罗门”这个词又被译为“梵”、有“清净”、“离欲”等含义。按印度教说法,一个人修行达到“梵”的境界,即可无生无灭,彻底解脱。婆罗门教以古印度的《吠陀》为经典。公元前20—15世纪,雅利安人从中亚入居印度,创造了“吠陀文明”,并创造了《吠陀》、《森林书》、《奥义书》和《往世书》等最古老的经典著作。“吠陀”一词有“明知”、“知识”等含义。《吠陀》共分四个部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吠陀》的内容是一些古老的对神的赞美诗、祷告词以及祭司所用的咒语等。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以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大梵天为宇宙的创造之神,他有四头四手,手持莲花、念珠等物,坐骑为天鹅。据说宇宙万物包括人、神等都是他创造的。因为他不仅创造了光明的一切,也创造了黑暗和灾难,所以人们对他并不是很崇敬。毗湿奴是宇宙的保护之神,全身皮肤为深蓝色,有四只手,分别拿着四件法器,坐骑为一匹马。《薄伽梵往世书》中记述了毗湿奴24次下凡的故事。印度神话传说中著名的英雄人物如黑天、罗摩等都是毗湿奴的化身。湿婆是宇宙的毁灭之神。又是舞蹈之神,他有五首四手,手中分别拿着武器和乐器。骑一头白色公牛。他法力极大,长在额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射出威力强大的神光。他能毁灭一切,但旧事物的毁灭即意味着新事物的诞生,所以他又是生殖的象征。婆罗门教把教徒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参见[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宣扬因果报应思想,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行善者死后可以成为神仙,超升天界;作恶者会受到报应,转生为畜类甚至被下地狱。因此教徒必须在现世尽力行善,以图来世幸福;婆罗门教统治印度的时间不长。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婆罗门教渐趋衰落。后来婆罗门教经过一系列改革,称为新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