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以镜为鉴 |
释义 | 以镜为鉴那孩子一到面前,镜中也有一个孩子,嬉眉笑脸的向自己走来, 心中大喜。不知是自己之影, 认做另是一人,唤道:“你来同我玩么?”镜中的人,竟不回答。又向他招手通:“你跟我来, 只管躲在那里做什么?”镜中人也招招手,却总不开口。 张家孩子心想:“他听不到么?等我走近些,再和他说。”便走前两步, 只见镜中人也走前两步,他不动了,镜中人便也不动。 张家孩子此时诧异极了。心想:“这个怪人,到底是谁呢?怎么只顾学我呢?好意儿同他说话,他竟不回答。敢是不愿意同我玩么?可恼可恼!”他心里这么一想,小脸儿上早放出一副怒容。再看看镜中的怪人,也是怒容满面,睁着眼对自己,很有寻气的样子。不禁心中大怒,用手向镜中打击。 啪的一声,反把小手儿打痛了。 于是带哭带喊,逃出了房。一见张先生,便告诉他如此这般。 张先生道:“你见的是你的影子,哪里真有人呢?但是借此你可学些乖,你从此以后,再不要装出怒脸给别人看。你欲怒别人, 别人亦就怒你。再不要举手打人了,你要打人, 反打了自己。我的儿呀,对人总要和气。镜子里的是假人, 尚且不可怠慢, 真人更不必说了。”
人人都知道有不见经传、用途很广、名声很臭的“关系学”,可也曾知道应当有科学地研究人际关系的、不含邪念的“关系学”?——如果后一种仍愿意沿用“关系学”这一名词的话,我们可以说这篇寓言是研究“关系学”的:不是带人从“后门”从歪门邪道找个人成功的捷径, 而是告诉人一条堂堂正正的处世之道。 寓言以照镜为喻,说明“你欲怒别人,别人亦就怒你”的处世道理,完成“对人总要和气”的训诫。张先生所论是十分高明的。我们可以由此明白与你相处的旁人的心,也都是镜子,照着你的一举一动。中间虽不乏歪曲你形象的哈哈镜,将美德照成了恶行,但大部分还是照得准的。他们朝向你的或冷漠或热情的面孔往往是你面孔表情的反射,他们热爱你帮助你往往是对你美德善行的回报。虽然你为别人付出多少不一定就能收回多少,但总得有付出。所以,人不仅应如寓言点明了的“对人总要和气”,还应该帮助人, 周济人,而且不应该计较别人将如何酬谢你。“心底无私天地宽”,思想太狭隘的人,本质太自私的人,即使如何聪明,也是悟不透这个道理的。 这个道理如果不以照镜为喻,还真不容易说明白。人与人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爱恨感情的交互影响也形态多端,寓言以照镜设喻,化繁为简,化理念为图象,构思巧妙,使少年儿童也易于领悟。茅盾这篇寓言是1917年写,是作为童话给儿童读的,但成年读者也不妨温习温习。青年茅盾实在已十分老成,可为人之师了。 只是叙述语言未脱旧白话小说腔调。当时新文学运动未起,有些旧腔也是难免。正因为新文学运动未起,茅盾率先倡导这种儿童寓言童话便很有开创意义。并且从这种叙述中我们可看出青年茅盾的扎实的语言功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