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诗句出处:《古兴》;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作品。
白发沾黄泥,遗骸集乌鸱。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
风吹钓竿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陂。
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湄。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观今时人,举世皆尔为。
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衔,万轮同一规。
名与身孰亲,君子宜固思。
【注释】:
诗文 |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 |
释义 |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诗句出处:《古兴》;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作品。 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 | 白发沾黄泥,遗骸集乌鸱。 机巧自此忘,精魄今何之。 风吹钓竿折,鱼跃安能施。 白水明汀洲,菰蒲冒深陂。 唯留扁舟影,系在长江湄。 突兀枯松枝,悠扬女萝丝。 托身难凭依,生死焉相知。 遍观今时人,举世皆尔为。 将军死重围,汉卒犹争驰。 百马同一衔,万轮同一规。 名与身孰亲,君子宜固思。 【注释】: 托:①用手掌承举或附着。韩偓《咏手》:“依稀曾见托金车。”唐彦谦《题虔僧室》:“水月定中何所谓?也嚬眉黛托腮愁。”(嚬:同“颦”。皱眉。)②衬托;垫衬。洪迈《夷坚丁志·瑠璃瓶》:“徽宗尝以北流离胆瓶十付小侹,使命匠范金托其里。”(徽宗:北宋末皇帝。范金:用黄金作模型。)③承托某些器物的东西;托盘;托座。程大昌《演繁露·托子》:“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④依靠;寄托。元稹《鸳鸯传》:“旅寓惶骇,不知所托。”⑤托付;委托。辛弃疾《瑞鹤仙·赋梅》:“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⑥推托。《宋史·礼志》:“有称疾托故不赴者。”身:①人或动物的躯干。屈原《九歌· 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不惩:不戒悔。)②身体。《荀子·非相》:“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③树的主干。《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④自身;自己。《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自己的品德、才力、行为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⑥亲自。《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⑦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身是张翼德也。”难:(一)nán 困难;艰难。与“易”相对。《老子》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nàn ①灾难;祸患。《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厉兵:磨快兵器。)特指兵难,反抗或叛乱。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天子的宗庙。隳 :毁坏。)苏轼《晁错论》:“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②怨仇。《战国策·秦策一》:“以与周武为难。”(周武:周武王。)《史记·张仪列传》:“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③责备;责难。《孟子·离娄下》:“于禽兽又何难焉?”又诘问;反驳。《论衡·问孔》:“造难孔子,何伤于义?”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小人。)又辩驳的观点,论点。《汉书·高帝纪》:“(汉王)以问张良,良发八难。” (三)nuó ①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阿:通“婀”,柔美的样子。)②驱逐疫鬼。后来写作“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凭:①盛;大。《列子· 汤问》:“帝凭怒。”②烦闷;愤懑。张衡《西京赋》:“虽斯宇之既坦,心犹凭而未摅。”(斯:此。宇:指天地。摅:抒发。)③登临。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④欺凌。《南史·梁武帝纪上》:“戎狄内侵,凭陵关塞。”⑤靠;倚着。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独凭危槛思凄然。”⑥依靠;依仗。陆机《苦寒行》:“猛虎凭林啸。”⑦根据;依据。《隋书·礼仪志一》:“丈尺规矩,皆有准凭。”⑧满。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⑨任凭。元稹《城外回谢子蒙见谕》:“稚女凭人问,病夫空自哀。”⑩请;请求。曹松《己亥岁二首》:“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11)同“冯(píng)”。徒步涉水。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不意兆不由舟楫,凭流而渡。”(兆:人名。楫:船桨。)凭依:凭借,依靠。韩愈《杂说》:“失其所~~,信不可欤!”依:①靠着;挨近。《孙子兵法·行军》:“依水草而背众树。”罗邺《鹦鹉咏》:“玉槛(jiàn)瑶轩任所依。”(槛:栏杆。轩:窗。)②依靠;依托。《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焉:助词。是。)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匝:周。)③依照。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人名。则:准则。)④依恋。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⑤茂盛的样子。《诗经·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依依]1.轻柔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 留恋;思恋的样子。《楚辞·九思·伤时》:“志恋恋兮依依。”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忧伤。)[依稀]仿佛;不清晰。刘禹锡《荆州道怀古》:“南国山川旧帝畿(jī),宋台梁馆尚依稀。”(帝畿:京都。)赵嘏《江楼旧感》诗:“风景依稀似去年。”生:①生长;长出。《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②活着;生存。《论语·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③生命;性命。《韩非子·解老》:“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禄:俸禄。持:维持。)④产生;发生。《韩诗外传》卷五:“水渊深广,则龙鱼生之。”⑤生育;诞生。《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⑥生存的期间,指人的一生;一辈子。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⑦生活;生计。柳宗元《捕蛇者说》:“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⑧不熟的。1. 未煮或未煮熟的。《吕氏春秋·适音》:“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2.未加工炼制的。《洛阳伽蓝记·城北》:“头后垂二尺生绢。”⑨读书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焉:①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论语·阳货》:“信则人任焉。”②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③于彼,于此。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④副词。相当于“乃”、“则”、“才”。《吕氏春秋·季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⑤介词。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亡:无。)⑥连词。表示承接。多与“乃”连用,相当于“于是”。《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⑦助词。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是”。《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诗经·小雅·大乐》:“睠言顾之,潸焉出涕。”⑧语气词。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击之,必大捷焉。”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诗经·唐风·杕杜》:“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胡:为什么。佽:帮助。)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与:参与,享有。)相:(一)①互相;相互。《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递相;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吕氏春秋·疑似》:“为高葆祷于璐,置鼓其上,远近相闻。”③质地;实质。刘峻《辩命论》:“昔之玉质金相,英髦秀达,皆摈斥于当年,韫(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杰。韫:藏。)[相对]相向。元稹《与李十二夜饮》:“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xìng)犹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细看。《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②占视。迷信者看外形而断定人与事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虽善而心术恶。”④辅佐;扶助。《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贤相。”2.汉代另指诸侯国的实际执政者,地位相当于郡太守。《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又使为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彦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仪赞礼者。《淮南子·主术》:“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行人:古时的外交官。)⑦选择。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知:①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②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知。”③见解;知识。《商君书·更法》:“有独知之虑者。”(虑:思虑。)④知识。《列子· 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通“谓”,说。)⑤了解。《史记·管晏列传》:“知我者鲍子也。”(鲍子:鲍叔牙。)⑥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⑦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衔泪:噙着泪。觅:找寻。)⑧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