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第七篇 道教八卦传说
释义

第七篇 道教八卦传说

谈天说道话本源


“三教九流” 这句俗话流传甚广。“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这是近两千年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文化。三教中的道教,是中国古代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技以及民风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那么究竟何为道教? 简单地说,道教意指 “道” 的教化和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 ,企图通过个人的修炼而成仙得 “道” 的宗教。但是道教所谓的 “道” ,又是什么含意呢? 这说来话长,需要追溯到道教的前身——春秋战囤时期的 “道家”学说。
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派之一,这一派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主张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 “道” 。道具有无形无名,自然无为,既不能被看见摸到,又不可言说的性质,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始状态,也是超越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宇宙最高法则。空虚无形的道化生出最初的元气物质,元气分而为阴阳,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天地阴阳的冲和交感又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人为万物之灵长,与天地相合为三。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便是道家关于宇宙生成的基本理论。


老子像


道家的宇宙学说在汉代影响很大,东汉时开始形成的道教继承了道家思想,并以其作为宗教创世神学的理论基础。但是道教更加突出了 “道” 的神秘性和超越性,把它神化为具有无限威力的宗教崇拜偶像,成为具有人格的最高神灵。道教认为: “大道” 不仅在先天浑沌时代化生了天地万物,而且还在后世,即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时代,不断变化其身形名号,降临人世,辅佐帝王,救助危难,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太上老君” (即老子本人)便是大道降世传教时的化身。他有许多名字,如老聃、李耳、李弘等等。据说东汉顺帝时,老君降临蜀郡鹤鸣山(在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 ,以 “正一盟威之道” 传授天师张道陵,使之教化民众,从而创立了道教最初的一个道团——五斗米道。所以五斗米道最初便奉 “大道”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为教祖。实际上,五斗米道是东汉巴蜀地区民间鬼神迷信和巫术活动与道家宇宙论相结合的产物。东汉魏晋时期,象这一类自称为 “道” 的宗教组织在民间还有许多。南北朝以后,道教崇拜的神有了变化,形成了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即太上大道君)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为首的神灵崇拜体系,合称为 “三清” 。但是道教徒对“道”及老子的信仰仍然一直不衰,道教经典中也不断编造有关老子降世显灵的神话故事。因此,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与先秦的道家学派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二者在历史上毕竟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道教之所以被称为道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渊源于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神仙信仰的由来


道教的产生,不仅与古代道家学说和巫术迷信有密切关系,而且与 “神仙家” 的神仙信仰和成仙方术有关。
神仙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最初是由燕齐沿海地区的某些方术之士们创立的。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齐威王、宣王之时(公元前356—301年),齐国有驺衍等人宣扬“终始五德” ,学说,而燕国,人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则 “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些怪迂夸诞的燕齐海上方士们宣称: 渤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禽兽皆白,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有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凡人未至之时,远望之如云; 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临之辄风引去,终莫能至。这里所谓的 “三神山” ,实际只是渤海上常见的海市蜃楼景象,方士们却借此鼓吹去海上寻仙采药,以求长生不死。当时的统治者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等听信谣传,都曾派人入海求三神山及神药,未能成功,然而“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而兴,不可胜数也” 。


庄子像



《庄子》书影


在南方的楚国,也有关于神仙的传说。《庄子》书中有许多关于 “神人” 、“至人” 、“真人” 的动人描述。如《逍遥游篇》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餐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齐物论篇》也说: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平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庄子不仅描绘了神仙、真人自由遨游的形象,而且还记载了彭祖等古代真人修炼成仙的方术,如辟谷、服气、变化等等。诗人屈原在《楚辞·远游篇》中也有关于神仙游于太空的生动描写,并提到赤松、王乔、韩众等仙人的名字。《战国策·楚策》记载了 “客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 的故事。此外,在《山海经》这部古代著名神话书中,也提到不死国、不死山、不死树和不死药。据说西方昆仑之虚有大山,山上有神人西王母,披发戴胜,虎齿豹尾。后来昆仑山遂成为神仙家经常提到的仙境,与东方海上的三神山齐名。
总之,关于神仙的传说在春秋战国时已流行于东方沿海及南方广大地区。神仙家的基本信仰是相信世上有长生不死、自由变化的神仙存在,幻想通过寻仙服药或锻炼保养身体等方术修炼而达到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目的。秦汉以来,神仙方术由于秦始皇、汉武帝等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并与黄老道家思想合流。当东汉道教形成后,全面继承了神仙家的思想及其成仙方术,并不断地加以补充、发展。于是追求长生不死,“修仙得道”便成为道教的根本信仰和最高目标,这也是道教与追求死后幸福的佛教、基督教相区别的明显特征。所以道教也常被称作 “仙道” 。


最早迷恋神仙的皇帝——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古风》诗,诗中讽刺雄才大略、声威显赫的秦始皇帝,在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劳民伤财,妄求仙药之事。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迷恋神仙的皇帝,关于他求仙的故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记》。
公元前219年,即秦统一天下后第三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到山东泰山,琅琊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事毕,有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仙人居之,请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始皇信其言,因遣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其后四年,始皇东游至碣石(今河北昌黎) ,又使燕人卢生、韩众、侯公等入海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这些好为大言的燕齐方士当然不可能真找到什么仙人仙药,因此不得不编造谎话来欺骗皇帝。
先是,卢生从海上归来,奏称: 臣等寻找灵芝奇药及仙人,常弗得,因有 “恶鬼”为害。现在皇上应隐秘行踪,以辟恶鬼,恶鬼辟则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始皇信了这套鬼话,下令京师咸阳二百里内行宫270座,皆以甬道相连,围以帷幄,内置钟鼓、美人,皇帝每日巡幸,从者不得泄露其居处,“有言其处者罪死” 。一天,始皇幸梁山宫,望见山下丞相李斯出行,车骑甚众,很不满意。随从中有人将此情况告知李斯,其后李斯外出时便有意减损车骑。始皇知道有人泄露其语,大怒,立即下诏逮捕当日在身边的所有随从,因察不出是谁泄露的,便把从人通通杀掉。从此后,下臣们谁也不知皇上每月的行踪居处了。
秦始皇越来越专横骄奢,筑长城,造行宫,修陵墓,焚诗书。方士卢生虽然骗得皇上一时宠信,但心里仍惴惴不安。因为他知道,按秦朝法律,方士两次进献方术不灵,便要杀头。他与侯生私下计议: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专断政事,不纳用博士、大臣之言,而亲信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使
天下之人皆畏罪持禄,不敢尽忠。“贪于权势至此,未可为求仙药” 。于是卢生便偷偷逃走了。秦始皇听说后勃然大怒,痛恨方士空费钱财,不得仙药,竟然还敢诽谤自己。他抓不着卢生,便迁怒于在京的儒生,认为他们也犯有 “妖言以乱黔首” 之罪,乃下令御史拷问儒生。儒生们转相告发,牵连出460人犯禁,遂于公元前212年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坑儒” 事件。
秦始皇迷信方士,上了大当,仍不肯醒悟。公元前210年,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先去江南,然后渡海北上琅琊。这时徐市因多年入海求仙,耗费巨大而未得仙药,恐受遣责,乃诈称: “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始皇梦见与海神作战。问占梦,博士奏称: 水神不可见,恐怕是大鱼、蛟龙作怪,应除此恶神,则善神可至。于是下令入海者携带捕大鱼的工具,准备好连弩(发射连珠箭的大弓) ,候大鱼出射之。他们一行人从琅琊北上,路过芝罘(今烟台) ,见到大鱼,射杀一头,但是终究也没找到仙人、仙药的踪影。始皇从海上怏怏归来,走到河北沙丘便病死了。


秦始皇


汉武帝求仙的故事


秦始皇求仙失败的教训,并未被后代统治者所吸取。大约一个世纪后,汉武帝又步其后尘,演出了一场更加荒唐的求仙闹剧。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登极,其后六年窦太后死,敬奉鬼神的武帝掌握大权,便开始求仙活动。其初,有齐人李少君善方术,自称能使物却老,游说诸侯,时人争事之,“以为少君神,数百岁人也”。他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进献武帝,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汉武于是亲自祭祀灶神,遣方士人海求蓬莱安期生,并从事炼化丹砂(硫化汞)及诸药以作黄金。后来李少君病死,汉武还以为他尸解成仙了,派方士黄锤、史宽舒学其方,继续求蓬莱安期生。虽然并未找到,“而海上燕齐怪迂方士更来言神事矣”。
后来又有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皇上。据说他在夜里用方术召来已死的王夫人的鬼魂和灶神,武帝自帷帐中见之,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待之。少翁说:“皇上欲与神通,但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诸神驾车辟恶鬼。又作甘泉宫.宫中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置备祭神用品以召天神。居岁余,其方术益衰而神不来。少翁乃作帛书喂牛,佯作不知,对武帝说: “此牛腹中有奇。”于是杀牛得书。但武帝发现帛书上的字是少翁笔迹,查问果是伪书,因怒而诛少翁。但对外隐瞒其事,以免人笑话。


汉武帝


少翁死后数年,又有人推荐他的同学栾大来见汉武。此人身材长美,敢说大话而使人不疑。他对武帝说:“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臣之师曰: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然而臣恐怕象文成将军那样因方术不成而被杀。”这时汉武帝正后悔过早杀了少翁,不能尽得其方术,又忧愁黄金不成,黄河决堤。因安慰栾大: “文成将军乃食马肝中毒而死,你若真能修其方术,我何爱乎?”栾大又声称:陛下若想见到臣之师,必须派遣身分高贵的使者.与之结为亲属。待之以客礼,使佩带印信,乃可使通言于神人。他又当场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用磁石磨过的围棋子在棋盘上斗棋,棋子便自相触及。汉武帝被栾大蒙骗,乃拜之为五利将军,封乐通侯,使佩带四将军印,赐给列侯宅第,僮仆千人和车马帷幄器物,又以卫长公主妻之。武帝亲至其家,使者不时存问供给,往来不绝。皇亲及诸将相豪门,也都置酒其家,奉献馈赠。天子又刻一“天道将军”玉印,使人身着羽衣,夜立白茅之上授栾大,以表示栾大身分与天子相等,并非臣下。于是栾大常夜祠于家中,欲图降神。但据说并未召来天神,却引来不少鬼物。后栾大又整装东行,说要人海寻找其师。到了山东又不敢下海,而去泰山祀神,自称已见其师。但武帝派去随行监查的人却报告并未看见什么神仙。至此,栾大方术用尽而多不灵验,又被汉武帝杀掉了。少翁、栾大虽因装神弄鬼掉了脑袋,但他们封侯拜将,贵震天下。从此“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挽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山西汾阴巫师从地下挖出一只古鼎,人们都以为是宝物。齐人公孙卿因来游说武帝,劝武帝封禅(登泰山祭天地神灵)。他对武帝说:从前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来迎黄帝。黄帝骑龙升天,群臣后宫随之上天者七十余人。武帝叹日: “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踊耳。”乃拜公孙卿为郎,派他去嵩山太室候神下降。其冬,公孙卿在河南缑氏城上声称见到了“仙人迹”(大脚印),武帝亲至缑氏验视。他有了前两次受骗经验,因责问公孙卿: “难道你想效法少翁、栾大吗?”卿对日: “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宽假,神不来。”武帝因下令各郡国修整道路,缮治宫观名山祠所,以望神来幸。
元封元年,汉武东巡海上,齐人上书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然无一灵验者。武帝令发船,使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时公孙卿持节至东莱山候神,又声称夜见“大人”,身长数丈,就之则不见,见脚印甚大,类禽兽迹。武帝先不肯信,后听群臣有人说:看见一老人牵狗,言吾欲见“巨公”,言毕忽不见。武帝乃“大以为仙人也”,留宿海上,给方士传车,使求仙人,数以千计。夏四月,武帝登泰山封禅,大赦天下。方士更言蓬莱诸神若将可得,帝欣然希望遇上,又东至海边遥望,“冀遇蓬莱焉”。次年春,公孙卿又诈称见神人于东莱山,武帝匆匆赶到缑氏,拜卿为中大夫,又至东莱留宿数日,见到的仍然只是大脚印。复遣方士数干人求神怪,采芝药。公孙卿劝武帝多建宫观楼台以候神人,不应匆匆跑来跑去。但此后数年,汉武帝仍多次去各地名山及海边祭神候望,并到处大建宫观祠坛。如太初元年,他从海边归来后。令修造建章宫,规模宏大,千门万户,其北凿大池,名日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象征海上神山的小岛,真的神山见不到,造一人工仙境,聊以慰其思神之渴。-
汉武帝继位以来,数十年间耗费巨大的钱物人力,兴建神祠无其数,派去名山及海上求仙人仙药的方七成千上万,然而除了几个可疑的大脚印外,连神仙的影子也没见着。到了晚年,他对方士们的怪迂之语也感到厌倦了,“然羁糜不绝,冀遇其真”。直至临死前不久,他才稍稍明白: “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因下诏罢除诸方士候神人者。
秦皇、汉武的求仙闹剧,最后都以失败而收场了。但是由于他们的影响,秦汉时期神仙迷信活动大为盛行,各种辟谷服食、炼丹作金、召神弄鬼的方术都得到大发展。汉武之后,宣帝、哀帝、王莽、刘向等西汉君臣都迷信鬼神方术。东汉时,祭祀黄帝、老子,养生求仙,在统治阶级中更成为时髦风气,从而为道教的孕育产生准备了适宜的士壤。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道教的正式形成在东汉顺帝以后,是当时社会上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鬼神迷信盛行的自然结果。东汉道教组织最初兴起于民间,主要有东方的太平道和西南方五斗米道两大教团。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126—144年),琅琊人宫崇来到京师,献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此书即道教最初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其内容主要讲奉天地,顺五行,澄清大乱,使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亦有兴国广嗣、养生成仙之术,而多巫觋杂语,是一部反映汉代巫师术士思想的著作。这部神书被朝廷视为妖妄不经,乃收藏之。桓帝时,平原人襄楷再次来京献此书,仍未受到重视。直到灵帝即位后,“以楷书为然” ,《太平经》才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同时也在民间流传开来。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垄断朝政,压制清议,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加之灾疫流行,迫使人民起而反抗。巨鹿人张角便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组织了历史上闻名的黄巾农民起义。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 (172—183年)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教练弟子,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病者颇愈,百姓因而信之。张角分遣弟子使于四方,以 “善道” 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张角按军事组织的形式,设置三十六 “方”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为口号,号召教徒起来反抗汉朝统治。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年) ,张角派大方马元义往来京师,结交宦官封谞,徐奉以为内应,约于三月五日内外一齐发动起义。未及起事,因叛徒唐周向朝廷告密,灵帝使大将军何进捕马元义,车裂于洛阳,诛杀在京教徒千余人,又下令冀州追捕张角。张角知事败露,星夜驰令诸方同时俱起。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角自称 “天公将军” ,其弟张宝称 “地公将军” ,张梁称 “人公将军” 。起义军在各地燔烧官府,攻占州郡,声势浩大,官军望风披糜,长吏多逃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王朝立即振遣卢植、皇甫嵩、朱俊等率兵前往镇压。经过十个多月的激战,张角病死,张宝、张梁阵亡,其余各地的黄巾别帅也或斩或浮,起义被残酷镇压,太平道教团组织后来也渐渐散亡了。
黄巾起义是利用道教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道教史土的一次重大事件。起义虽因统治者重兵围剿而失败,但东汉王朝也随即陷入四分五裂。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膨胀起来的一些地方军阀集团,如董卓、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等,经过十多年的割据混战,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其第一回讲的就是黄巾起义的故事。

张天师创立的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时在西南巴蜀汉中(今四川及陕西南部)地区形成的另一个民间道教组织,其创立者为沛国(今江苏沛县)人张陵。关于张陵创道,在《后汉书》 、《三国志》等史书中只有简略记载,说他在汉顺帝时客于蜀郡,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被称作 “米贼”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业,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传其业。另据道教方面的记载,张陵,字辅汉,早年为太学书生,博通儒经。后因感儒家经学无益于年命,遂改学长生之道。他听说蜀人纯厚,易于教化,且蜀中多名山,因与弟子入蜀,学道于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篇,精思炼志。传说顺帝汉安元年(142年) ,有天神太上大道君(即老子)降临蜀郡临邛县赤石城(今四川大邑县境内) ,授张陵 “天师” 称号及 “新出正一盟威之道” 。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多至数万户。张陵遂设立 “祭酒” 统领民户,有如官长,还规定诸弟子须轮流交纳米绢、器物、纸笔、薪柴等物。张陵自称天师,其子张衡称嗣天师,衡子张鲁称系天师,故三张祖孙创立的这个教团,后世又称之为天师道。
关于三张,尤其是张陵、张衡的事迹,由于史书道典记载简略,且多神话成分,现已不能详考了。大体上五斗米道约创始于汉顺帝、桓帝时,可能与西南地区民间的原始鬼神崇拜有些关系。到了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当张角在东方传播太平道时,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也广泛传播开来。据史书记载,这时在巴郡、汉中有一 “米巫” 首领张修,以符水禁咒为人治病,并设“净室” ,使病人在室内叩头思过。又设祭酒之职,主管以《老子》五千文教人; 又设“鬼吏” ,主管为病人请祷鬼神。请祷之法: 书病人姓名及服罪悔过之意,共写三份,其一上之于天(放置山上) ,其一埋之于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病愈者出五斗米以为酬谢,“故号五斗米师也” 。中平元年(184年) ,当张角在中原发动黄巾起义时,张修也在巴郡起义,攻掠郡县。张角死后,张修亦逃亡藏匿了。
到了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 ,益州牧刘焉因天下大乱,企图割据西南。据说张鲁之母有姿色,兼挟鬼道,常往来刘焉家。刘焉乃以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派他们率兵袭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从长安入蜀的道路,杀害汉朝使者。张鲁又杀张修而并其众,占据汉中。后来刘焉病死,张鲁因其子刘璋闇弱,不肯再顺从其统治。刘璋怒杀张鲁母亲及其弟,派庞羲为巴郡太守,进攻张鲁,数为鲁所破。张鲁遂又袭取巴郡,成为汉末割据巴汉的地方军阀。当时由曹操控制的汉朝中央政府,正忙于中原地区的混战,无暇西顾征讨张鲁,遂就拜鲁为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
张鲁在巴汉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不设官吏,而以祭酒为治。鲁自号 “师君” ,以鬼道教民,其初来学者名 “鬼卒” ,后号祭酒。祭酒各领其部众,统众多者称“治头大祭酒” 。张鲁的道法,大抵与其祖父及张修相同,教民诚信,不听欺诈,有病但令首过而已。又令诸祭酒各起 “义舍” 于路旁,内置米肉供给行人,食者量腹取足,吃得过多 “则鬼能病之” 。犯法者都先赦免三次,然后行刑。有小过者,罚修路百步抵罪。据说当地各族民众都乐于服从张鲁五斗米道政权的统治,“民夷信向之” 。
张鲁政权在汉末军阀混战的间隙中维持了近三十年,常与西川刘璋互相攻战。到了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征讨汉中,杀鲁弟张卫,攻陷阳平关。张鲁封存仓库宝货,逃往巴郡,不久便率家属投降。曹操因张鲁本有善意,乃拜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将还中原,待以客礼。次年鲁卒于邺城,其子张富嗣爵。后来张鲁后裔一直受到曹魏政权的优待。张鲁的女儿嫁给曹操之子曹宇,他的几个儿子都受封为侯。张鲁部下阎圃、李休、李伏等也都封侯。名将庞统随张鲁降魏后,颇得曹操器重,后因与蜀将关羽作战失败而被斩。
张鲁降曹后,汉中地区不久被刘备占领,当地民众多数随曹军北撤,迁居关陇、洛阳、邺城等地。这样,五斗米道的大本营便从西南转移到北方,成为魏晋时期道教的主要流派。

葛氏道与灵宝派的来历


自从汉末黄巾失败,张鲁降曹后,魏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对道教活动的限制,五斗米道的发展暂时停滞。但是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士们仍然十分活跃,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魏武帝曹操,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军阀,他对利用道教聚众造反不能不保持警惕。但是曹操也象秦皇汉武一样迷信仙术,“好养性法,亦解方药” 。据曹植《辩道论》 、魏文帝《典论》 、张华《博物志》及《后汉书》 、《三国志》等书记载,曹操曾将大批方士招集到魏国,一方面防止他们在民间惑众作乱,另一方面也向他们学习仙术。这些人中有能行辟谷方术的郤俭,有擅长行气之术的甘始,有名医华佗,还有以行房中术而著称的左慈、东郭延年、封君达等人。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少有神道,曹操闻而召之。据说他到魏国时,人们竞相随之学房中术,甚至宦官严峻也往从问受。一天,曹操大宴宾客,谓众宾曰: “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吴淞江鲈鱼耳。” 左慈在座上应曰: “此可得也。” 因求铜盆贮水,以竹竿垂钓于盆中,须臾钓出一鲈鱼。操拊掌大笑,众客皆惊。操曰: “一条鱼不够,可更得乎? ” 左慈乃更垂饵钓之,须臾复钓出,皆长三尺余,生鲜可爱。曹操又说: “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生姜耳。” 慈曰: “亦可得也。” 语顷,即入蜀得生姜还。后曹操与百官外出郊游,左慈携酒一升,肉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曹操感到奇怪,派人去酒店察看,各家店铺的酒肉都没了。操心中不喜,欲捕杀左慈,慈隐入墙中,霍然不知所在。后来左慈逃到东吴,以道术传弟子葛玄。据说入霍山炼丹,遂乃仙去。
吴大帝孙权,也很迷信神仙方术。他听老人们传说: 当年秦始皇派徐福携童男女入海求仙,止于直洲(今台湾)不还,其子孙常来会稽市买。于是派将军诸葛直、卫温率甲士数千人入海寻找,结果找到了台湾。孙权也优待方士,如介象、葛玄等人都受其宠幸。
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今南京)人,出身东吴士族家庭。早年师事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常服术辟谷,经年不饿。擅长治病,能使鬼魅现形,或杀或遣。又能坐薪柴烈火上而衣冠不灼,或酒醉潜入深水中卧,酒醒乃出,身不濡湿。又能分形变化,善使符书。孙权闻而召见,欲加以荣位,以客礼待之。一次,二人共游宴,见道上人民求雨。权问: “百姓请雨,安可得乎? ” 葛玄说: “易得耳。” 即书符置神社中,顷刻天地晦冥,大雨流注中庭,平地水深尺许。孙权又问: “水中可使有鱼乎? ” 玄复书符投水中,须臾,有大鱼百许头,各长二三尺,游于水中,使人取出烹治,乃真鱼也。传说有一人随风漂海,忽遇神岛,见人授书一函,题曰 “寄葛仙公” ,令归吴后送达葛玄。由足举代翕然,号之为 “仙公” 。吴赤乌七年(244年) ,葛玄去世,世人传说他已升仙,在天上被授以 “太极左仙公” 之职。葛玄弟子郑隐,亦擅长神仙方术,从葛玄受《正一法文》 、《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 、《灵宝五符经》及《太清金液神丹经》等道书。在世八十余年,西晋末因避乱入霍山中,莫知所在。葛玄族孙葛洪,便是郑隐晚年招收的弟子。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 (283年),早年从郑隐学道。郑隐去后,他曾参与镇压太安二年的张昌、石冰起义。后至广州,又从岳父南海太守鲍靓学道。东晋初还归乡里,被司徒王导起用为州主簿,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后因年老,欲炼丹,求长生,听说交趾 (今越南北方)产丹砂,遂求为勾漏县令,携子侄南下。至广州时被刺史邓岳留下,因止于罗浮山修道炼丹,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 (363年) 。葛洪是晋代著名道教学者,他在西晋末东晋初撰写的 《抱朴子·内篇》一书,全面总结了战国秦汉以来的神仙信仰,从理论上加以系统论证,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总结了晋以前的各种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辟谷、导引、房中、医药、炼丹等等。尤其对炼丹术的贡献最为卓越,记录了许多实际的炼丹操作方法,从理论上证明服食金丹大药是成仙的最高途径。这本书不仅是道教史上的名著,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卫生学的宝贵资料。
从汉魏之际的左慈,经葛玄、郑隐,至晋代葛洪,道教神仙方术经几代方士的发展,渐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神仙信仰开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术,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修道成仙的思想和具体方法,而不再只是装神弄鬼的骗人把戏。其二是某些神仙方士通过经典和方术秘诀的传承,开始结成组织,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三张五斗米道的神仙道教派别。葛玄、葛洪这一派,被后人称为葛氏道或金丹派,他们对后来道教的继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东晋南朝时期道教中新出的灵宝一派,即托称葛玄为开派祖师。实际上灵宝派的创始者是葛洪族孙葛巢甫,而其集大成者是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这一派以《灵宝经》为主要传习经典,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重视斋直功德,劝善度人,有较为完备的宗教仪式。该派传续了数百年,宋元时期,他们以江西清江县阁皂山为本山,号称 “阁皂宗” 。后来逐渐与龙虎山的天师道融合。

茅山的传说与茅山上清派


茅山在今江苏南部,古称句曲山,西接金陵,东望太湖,山形曲折,洞墟天成,自古号称为 “养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也。”相传西汉时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渡江来此修道成仙,乘白鹤飞去,当地百姓因立庙供奉,改山名为茅山。汉末左慈来到江东,也曾入山寻仙,据说遇三茅真君授以神芝,从此茅山遂成为江东道教的名山圣地。
东晋时,茅山附近的丹阳、晋陵等郡,居住着一些著名的地方士族,如丹阳句容县的葛氏(葛洪家族) 、许氏(许迈家族) 、秣陵县陶氏(陶弘景家族) 、晋陵郡华氏(华侨家族)等等。这些家族彼此世代通婚,并且都信奉道教。其中许迈这一族的道法,主要传白天师道女祭酒魏夫人。
魏夫人名华存,山东任城人,西晋司徒魏舒之女。早年志慕仙道,常服药行气。及长,嫁与南阳刘幼彦,生有二子。但因心期幽灵,二子稍长,便与丈夫分居,斋于别寝。据说某夜忽有神仙王褒及诸真人降临其室,以《上清真经》授之,从此便一心修习道术。西晋末,魏夫人因避中原战乱渡江南下,卒于东晋咸和九年(334年) ,传说她成仙上天,被授以 “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 之职,主管训导下界奉道应仙之人。
魏夫人弟子杨羲,本吴郡人,后来句容。他与许迈之弟许谧、谧子许翙交好,因许氏推荐而任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他们三人因伙同造作道教经典。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谎称魏夫人及众神降临,授以《上清真经》,由杨羲先用隶书写出,传给许谧、许翔父子,然后二许又另行抄写。二许抄经的地点,就在茅山上的许氏别墅。到了东晋末年,杨羲、二许均已故去。许翔之子许黄民因避乱携真经至浙江剡县,从此《上清经》开始在社会上广为传播,江东许多道士都曾参与传抄经典. 传抄过程中又多有伪造增益,使《上清经》增加到一百多卷。这些经典后经南朝道士陶弘景搜集整理,现在大多还保存在《道藏》中。
《上清经》的问世与传播,在道教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即上清派。该派信奉元始天王(后改称元始天尊) 、太上大道君等神灵,以魏夫人或杨羲为开派祖师,主要传习《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经典。在修行方术上特别重视诵经、思神,服气、咽液等,也兼习金丹、符箓等方术,但反对天师道的房中术,也不重视群众性的斋醮祀神活动,而强调个人修道成仙。
上清派虽由杨、许首创,但教派的奠基光大者,却是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456--536年)。陶出身江南士族,早年师事孙游岳学道。曾任南齐诸王侍读,因宦途不得志,于永明十年(492年)辞官隐退,居茅山修道四十余年,自号华阳隐居。由于他学识渊博,著述甚多,齐梁两朝公卿士大夫皆尊敬他,纷纷从之学道。梁武帝曾屡次征请,国家每有大事,皆派人前去谘询,世人称之为 “山中宰相” 。陶弘景曾广泛搜集整理《上清经》,编写有关《上清经》出世经过及讲述上清派方术的重要著作《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等。又撰《真灵位业图》一书,将道教信奉的诸神排定座次,编成图谱。他还在茅山大修道馆,招收弟子,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陶弘景之后,茅山历代宗师中许多人都是有学问有名望的道士,因此上清派又称茅山宗。
茅山上清派是道教重要派别,特别在隋唐和北宋时期,茅山宗师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桢、李含光、刘混康等人受封建统治者尊崇,召请问道,赏赐封号和大量钱物,修建宫观。当地百姓每年春天上茅山进香,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宋元时期,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合称江南道教 “三山符策” 。茅山宫观,最盛时多达257处,屋宇五千多间,现仅存少数遗迹。

从五斗米道到新天师道


五斗米道自汉末张鲁降曹,迁移北方后,不久张鲁去世,教团的发展暂时转趋停滞,内部发生分化,一些祭酒道官独自传授教职,招收弟子,发布教令。东晋时,五斗米道在江南复兴,许多门阀土族地主都信奉五斗米道,例如著名的世族地主王羲之一家,便是世代信奉五斗米道的家族。此外,在江浙一带还有钱塘士族杜子恭所创的一个五斗米道教团,信徒多达十万户,其中也有不少世家大族。杜子恭死后,其门徒孙泰继传其业。东晋末年,孙泰因卷入统治集团的内争,被执政者司马元显诛杀,其侄孙恩逃人海岛(今浙江舟山群岛)。隆安三年(399年) ,孙恩乘晋末社会动荡之机,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发动大规模的起义。东晋统治下的会稽、吴郡等江东八郡一时俱起,皆杀长吏以响应,旬日之中,聚众数十万。孙恩号其党人曰 “长生人” ,其后因兵败投海自杀,据说 “妖党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以百数” 。
五斗米道早期主要传播于民间,常被农民起义所利用,这种情况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容易招致官方的限制和镇压,不利于道教的发展。孙恩起义失败后,南北朝时期,一些出身上层士族的道教徒便出来改造五斗米道,力图使之成为能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官方宗教。寇谦之便是南北朝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
寇谦之(365—448年) ,字辅真,冯翊万年人。出身士族,少好仙道,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但据说其诚心感动了仙人成公兴来降。寇一日去其姨母家,见成公兴正佣耕力作,形貌甚强,因带回家中,令其开垦舍南棘田。后来寇发现成公兴精于《周髀》算术,请师事之。公兴曰: “先生有意学道,岂能与公兴隐遁? ” 寇欣然从之,二人遂共入华山修道。后又至嵩山,隐居石室,采药服食。前后共七年,据说成公兴谪降期满,尸解成仙,飞升而去。
寇谦之继续修道嵩山,精专不懈。北魏神瑞二年(415年) ,据说忽遇太上老君降临,告之日: “往岁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称自从天师张陵去后,地上修道之人无从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堪处师位。吾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汝《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这一段老君降临的故事,当然是寇自己编造的神话,其目的是假托神意来改造三张旧五斗米道的道法,革去收取租米钱税制度与男女合气之术等等,而代之以儒家礼教制度和神仙道教的服药养生之术。这些新道法显然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寇谦之又假托老君玄孙李谱文降临,授给他《录图真经》六十卷,让他 “辅佐北方泰平真君” 。次年,寇从嵩山前往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上《录图真经》,又通过司徒崔浩的推荐,得到魏太武帝的赏识。太武帝派使者去嵩山祀神,并迎接寇在山中的弟子来平城。于是宣布崇奉天师,显扬新法,为寇在平城东南建大道坛,供给道士一百二十人衣食,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每月设数千人厨会。440年,寇请求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据说感通老君,授帝 “太平真君” 之号及冠服符篆。这年北魏改用太平真君年号。442年,魏太武帝又亲至天师道坛接受道教符篆,成为道教信徒。此后北魏历代君主即位后都要去道坛受符篆,成为惯例。
寇谦之被太武帝尊为国师,每有军国大事,常向他询问 “天意” 。他的新天师道在北魏兴盛了一百多年,直至公元548年才被北齐文襄王高澄罢废。从他开始,道教正式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承认。
北朝继新天师道之后兴起的还有楼观道。该派奉太上老君和关令尹喜为祖师,以传说老子为关令尹喜讲授《道德经》的陕西楼观台为中心。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西晋道土梁堪,经过长期发展,在北朝后期即西魏北周时形成大的教团。进人隋唐后,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楼观道与南方的上清派成为道教主要流派,而三张系统的天师道反而衰落不显,直到北宋时天师道才又重新得以兴盛起来。

唐王朝为何尊崇道教?


道教自东汉创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演变发展,至唐代进入了兴盛的时代。唐初,道教被列为儒、释、道三教首位,道士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数不断增长。道教宫观在唐代遍布全国,规模日益宏大。道教经典图书也日益增多,并汇编成《道藏》。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被统治者延请人宫,参与政事,讲道说法,他们对道教教义的研究和科仪制度的健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这些重要发展,都是与当时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分不开的。唐朝统治者为何对道教的发展特别予以扶持呢? 这是由于道教的斋醮法事可以为统治者祈福禳灾,祷告天下太平; 道教的炼丹和养生方术,可以满足帝王贵族追求长生不死的愿望;道家清静寡欲,与世无争的思想,可以为某些官场失意的官僚文人提供某种精神安慰和寄托。但是,除了上述原因外,唐朝统治者,特别是李唐王室对道教的尊崇和扶持,还有其特殊的政治需要,即利用道教为其统治制造合法的理论根据。隋唐之际,魏晋以来盛行的门阀士族统治已趋衰落,但其社会地位和影响还很大。唐朝皇室原来出身于北朝鲜卑军户,并非名门望族。当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起兵争夺天下之时,为了抬高其门第,争取上层贵族的支持,便巧妙地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老子为唐王室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借此制造 “君权神授” 的舆论。这时一些道教上层人士为了争取新统治者对道教的支持,也到处制造所谓 “老君显灵” ,降授“符命” ,的宗教神话和谶语,以迎合唐朝王室的需要。
传说早在隋炀帝大业七年(617年) ,关中楼观的道教宗师歧晖已预言 “天道将改” ,告诉弟子说: “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 大业十三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进军关中时,歧晖以楼观资粮供给唐军,派遣观中道士八十余人去蒲津关迎接李渊,又在观中为唐军进攻隋都长安设醮祈福。李渊对楼观道士 “应接圣君” 的行动大为嘉赏,诏授歧晖为紫金光禄大夫,敕令新修楼观庙宇,赐给庄田。武德三年(620年) ,李渊亲率文武百官千余人到楼观祭祀老君,召见歧晖等高级道士,宣称: “朕之远祖亲来降此,朕为社稷主,其可无兴建乎! ” 于是降诏改楼观之名为 “宗圣观” ,赐给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使用。从此,楼观在唐代一直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大丛林。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李渊在隋炀帝末年曾获太上老君 “符命”告知: “汝将来必得天下。” 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起兵向关中进军,在山西霍邑遇隋将宋老生阻击。当时正值阴雨连绵,军粮运输困难,李渊欲回师,被李世民谏止。据说有一白衣老父来到军门,自称为霍山神使(一说为太上老君使者) ,来见唐皇帝,告知: “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后来李渊果然在八月引兵直趋霍邑,斩杀宋老生,打开了进军关中的道路。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出兵讨伐山西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时,据说有一晋州百姓吉善行,在浮山县羊角山见一老叟乘白马,对吉善行说: “为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年。” 这位白马老叟据说就是太上老君。唐高祖李渊听信了吉善行的报告,便在羊角山立庙祭祀宗祖老君,改浮山县名为神山县。此后李唐王室与老子李耳的祖孙关系正式确定,各地相继修建老子庙,李渊多次前去拜谒老子,以示崇敬。武德八年,李渊正式下诏宣布三教次序: 道教最先,儒教次之,佛教最后。


唐太宗像


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也曾得到道教帮助。据说当李世民出兵河南消灭洛阳军阀王世充时,与房玄龄微服访问道教上清派宗师王远知。王远知对李世民说: “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后来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徒支持太子,而王远知等道教徒拥戴秦王。唐初,佛道二教为争地位先后斗争激烈。李世民上台后,以老子为李唐祖先和道教对李唐夺取天下有功为理由,在佛道斗争中偏袒道教。贞观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下诏贬佛崇道,指出: “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老子) ,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学畅于九有,尊祖之风贻诸万叶。” 唐高宗时,继续执行崇道政策。乾封元年(666年) ,高宗幸毫州老君庙,下诏追封老君 “太上玄元皇帝” 尊号,令天下各州皆置道观一所,各度道士七人。仪凤三年(678年) ,又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作为国家科举考试的正式科目,列于《论语》等儒家经典之前,贡举人皆须兼通。同年又下令道士隶属管理王室宗族事务的宗正寺,班在诸王之次。这样,道教不仅成为唐朝的国家宗教,而且成了唐朝王室的家族宗教。此后,在武则天当政时,曾一度压制道教,将佛教列于道教之先,废除贡举人习《老子道德经》的规定。韦皇后掌权时,也曾大力扶持佛教。但是,从整个唐代看来,道教在其统治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受到统治者的尊奉,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在唐玄宗统治时,道教的发展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

唐玄宗与道教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 (713—755年) ,是李唐王朝最繁荣兴盛的时代。由于他的大力扶持,唐代道教的发展在此期间也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历史上,唐玄宗是继秦皇汉武之后又一位狂热迷信神仙道教的封建帝王。


唐玄宗像


唐玄宗对道教的迷信,表现在他继续唐朝开国以来诸帝的传统,狂热地尊崇道教祖师,亦即李唐皇室认同的先祖——太上老君。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 ,已加封老君为 “太上玄元皇帝” ,在毫州老子故居创立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唐玄宗上台后,又于开元十年 (722年)诏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设醮斋祀。开元十九年又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到了开元二十九年,玄宗对老君的尊崇陡然升级。这年正月,玄宗托称自己夜来假寐,忽梦玄元皇帝真容,告云: “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与汝于兴庆宫相见。” 梦醒后,玄宗令道门威仪萧元格等寻访。据说在周至县楼观附近的终南山中果然掘得老君玉像,与玄宗所梦者无异,被迎置于兴庆宫内殿。这件事轰动京城,文武百官纷纷上表庆贺,称赞老君降灵托梦,“镇我皇家,启无疆之休,论大庆之应” ,实在是大吉大福,值得万民同庆。于是玄宗乃于当年五月下诏图写玄元真容,分送诸州开元观安置。自此之后,各处奏言老君显灵及各种祥瑞者遂成风气。次年(742年)正月,京师陈王府参军田同秀奏称见玄元皇帝降于丹风门外,以 “天下太平,圣寿无疆”之言传告玄宗,并告知在桃林县故关令尹喜宅旁有“灵宝符” 。玄宗派使者求得之,乃于大宁坊建玄元皇帝新庙,玄宗亲往祭祀。群臣上表请改年号为 “天宝” ,以应祥瑞。又改桃林县名灵宝县夕除田同秀朝散大夫之职,西京玄元庙改名太上玄元皇宫,东京改称太微宫,各州改称紫极宫,各度道士二十一人,并赐庄园及奴婢。天宝二年,追尊玄元皇帝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 ,老子之父号曰 “先天太上皇” ,母益寿氏号曰 “先天太后” 。次年三月,敕两京及天下诸郡于开元观以金铜铸造玄元等身像一躯,命工人从太白山采玉石琢为玄元像,高二丈许,置于太清宫,又以白石作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像右侧。天宝八年,玄宗亲谒太清宫,册封圣祖玄元皇帝新尊号曰 “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 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皆追加 “大圣皇帝” 之字,太穆、文德、则天、和思、昭成皇后皆加 “顺圣皇后” 之字,规定自今以后每至禘袷(皇家宗庙祭典) ,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昭穆。同年又下诏于太清宫、太微宫圣祖像前立文宣王(孔子)遗像,与四真人(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列侍左右。天宝十二年,玄宗再次朝献于太清宫,上玄元皇帝尊号为 “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对于老子的尊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唐玄宗不仅尊崇老子,而且对其它道教祖师、神仙也倍加殊荣。如天宝七年下诏褒奖张天师、杨羲、许谧、许翔、陶弘景,册封张天师为太师、陶弘景为太保,令有司审定其子孙在世者,将有封植以嗣真。又令天下道教宫观名山各置天坛祠宇,每处度道士五人,并取近山三十户,蠲免租税差役,永供洒扫。诸郡有自古得道升仙者之处,也每处度道士二人或三人,永修香火。对茅山紫阳观,太平观、崇玄观,更蠲免百姓二百户或一百户租税差役,长充修茸洒扫。唐玄宗还特别礼遇在世道教宗师,多次召见高级道士,请问道法,拜官赐物,敕建宫观。其中对上清派宗师司马承桢、李含光、吴筠等人尤为厚遇。天宝七年三月,玄宗亲自于大同殿受上清派经篆,先派中使去茅山告诉李含光受经日期,遥礼为师,赐号玄静先生,并赐法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由于玄宗的尊礼,道士在社会上的地位大为提高。许多公主嫔妃也纷纷入道为女冠,接受道教封号,如睿宗二女入道后号称为金仙、玉真公主,杨贵妃也曾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号太真。还有不少王公大臣纷纷舍宅为道观,对玄宗的崇道闹剧 “表贺无虚日” 。道士升官晋爵者不乏其人,以至时人有 “终南捷径” 的讥诮,意为欲作官最好先入终南山作道士。
唐玄宗还大力提倡与道教有关的各项文化事业。他即位之初便命令太清宫主史崇玄及昭文馆、崇文馆诸学士修撰《一切道经音义》一百五十卷。开元年间又发使者搜求道教经书,纂修成《道藏》,共收道书3744卷。这是历史上道教经典第一次被编集成藏。玄宗特别重视道书中的《老子道德经》及《庄子》 、《列子》、《文子》、《庚桑子》等书。他于开元年间亲自注解《老子》,颁示公卿士庶及道士僧侣,令学者习之,下令天下士庶皆须家藏《老子》一本,两京及各州道观都将玄宗所注《老子》刻成碑文。开元二十五年开始设立 “玄学博士” 职,二十九年又下令两京及各州置 “崇玄学” ,内收生徒,令习《老》 、《庄》 、《文》 、《列》诸书,每年参加 “明经科” 考试。天宝元年诏封庄子号为南华真人,文子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灵真人,其四子所著书皆称 “真经” 。次年改崇玄学为崇玄馆,内置学士、直学士、大学士等教官,大学士由宰相担任,总领两京及诸州道观。以道教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特设科目,并且设置专门讲习道经的学校,这是唐朝的创举。道教音乐也受唐玄宗重视,开元年间曾命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李会元制《大罗天曲》,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他还亲自制作了《霓裳羽衣曲》 、《紫微八卦舞曲》 、《降真招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教舞曲,于太清宫演奏。此外,唐玄宗对道教的炼丹方术,斋醮仪式等也非常迷恋。
唐玄宗的一生,早年励精图治,尚能有所作为。开元末至天宝年间,渐渐怠于政事,纵情声色,信任奸佞,国事趋于衰乱,这也正是他狂热迷信道教的高潮时朝。玄宗崇奉道教,原想借助 “大圣祖” 的神威保佑其 “天下太平,圣寿无疆” 。然而事与愿违,正当唐朝君臣忙于为 “圣祖显灵” 往来庆贺之时,“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使唐朝的 “开元盛世” 从此结束。玄宗面对严酷的现实仍然执迷不悟,在仓惶西逃途中仍然迷信道教,令四川道士设醮祈祷,祈求玄元皇帝保佑他早日平息叛乱,回返长安,又让道士杨通幽为他 “觅杨妃魂魄” 。当然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妄想而已。道教在安史之乱中也受到沉重打击,经典被焚,宫观名山多被侵占,虽然玄宗以后的唐朝几代皇帝仍然继续扶持道教,但是中晚唐时代的道教也如同唐朝的国运,再也无法恢复到开元、天宝年间的盛况了。

“天书下降” 与宋真宗崇道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道教兴盛时期。宋朝开国之初,太祖、太宗即注意扶植道教,召见道士,搜访道书,敕建宫观,使遭受唐末五代战乱破坏的道教有所恢复。到了宋真宗即位后,经济渐趋繁荣,边患暂时缓和,宋朝统治已得到巩固,统治者对道教的崇奉也随之进入高潮。


宋真宗像


北宋统治者崇奉道教,与唐朝一样,也是为了利用道教神化其统治,为此就要制造所谓 “天神授命” 的神话。传说宋朝开国之初,在陕西周至县就有 “天神” 降临终南山道士张守真家,自称是玉帝之辅佐,奉上帝之命护卫宋朝。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召这位张守真入见,令他在琼林苑设周天大醮,并遣使至终南山建上清太平宫奉祠天神。据说太宗亲征太原时,这位天神又降言曰:“上帝诸天皆喜,国祚延永,过于有唐” 。太宗因诏封天神为 “翊圣保德真君” ,赐张守真号 “崇元大师” 。又据《宋史·王旦传》载: 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 签订后,天官寇准和宋真宗都以为有功,面有得意之色。时知枢密院事王钦若与寇准有隙,欲倒寇,因进言曰: “此《春秋》城下之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 真宗愀然变色,问如何才能雪耻。王钦若深知真宗不敢再与辽兵开战,因劝他学古代帝王封禅泰山,制造“祥瑞” ,以此“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宋真宗出于狂妄自大的心理,认可王钦若之言。于是由他亲自导演,宰相王旦和王钦若等人积极参与,在大中祥符年间(1007—1016年)演出了一场 “天书下降” 的崇道闹剧。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乙丑,宋真宗在崇政殿召见王旦、王钦若等人,对他们说: 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朕方欲就寝,忽然一室明朗,俄而见神人星冠绛袍,告朕曰:“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对,神忽不见。十二月朔,朕即于朝元殿建道场,恭告神贶。现有皇城司奏报: 左承天门屋南角有黄帛落于鸱吻之上。朕潜令中使往视。回奏云: “其帛长二丈许,缄一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周,封处隐隐有字。” 朕细思之,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王旦等听了真宗这番话,皆奏言称贺,再拜称万岁。于是真宗步至承天门,焚香望拜,命内侍登屋取下 “天书” 。又与王旦等一起来到道场,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启读天书。只见封帛上有文曰: “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昚(按真宗名赵昚),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撕去封帛,里面有三幅天书,黄字,词语类似《尚书·洪范》和《老子道德经》,大意言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绍世继位,晓喻他为政要清静简愉,最后讲宋朝世祚延永之意。读讫,藏于金匮。于是接下来又是群臣朝贺,又是皇上赐宴,又是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祠庙,又是皇上酌献天书,宣布大赦,改元大中祥符等等,忙碌了许多日子。这年四月,在大内功德阁又有天书下降,内容不洋。到了六月八日,被派去泰山的王钦若又奏称: 有人在泰山西南灵液亭北,见有天书降落林木之上。真宗又于崇政殿召见辅臣说: 朕五月丙子之夜复梦前次天神来言: “来月上旬当赐天书于泰山,宜斋戒祗受。” 朕未敢宣露,惟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异立即上闻。今得其奏,果与梦协。王旦等辅臣听了旨意,又再拜称贺,安排迎接和开读天书。这一次天书上写的是:“汝崇孝奉吾,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
接连三次天书下降,闹得朝野轰动,从此四方效法言祥瑞者日多。到了大中祥符五年,又上演了一出 “赵氏始祖降临” 的新闹剧。这年十月,真宗召见大臣,告诉他们说: 朕梦前降神人来传玉皇之命云: “先命汝祖赵某授汝天书,今再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按这位 “赵氏始祖” 据说便是道教神 “九天司命天尊” ,他于十月二十四日夜降临延恩殿道场,托梦告诉真宗: “吾乃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氏始祖。后唐时奉玉帝命,于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 真宗说完,带着王旦等人去延恩殿,向他们指示天尊降临之处,布告天下。这年闰十月,真宗下诏定赵氏圣祖名讳为 “玄朗” ,上圣祖尊号为 “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 ,圣母之号曰 “元天大圣后” 。这样,赵宋统治者通过降神闹剧,终于为自己牵强附会地制造了一位道教祖宗 “圣祖赵玄朗” ,足以与唐朝的 “大圣祖太上老君玄元皇帝”相媲美。此外,宋真宗还顶礼膜拜赵氏圣祖的顶头上司 “玉皇大帝” ,大中祥符七年,上玉皇尊号为 “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 。
为了奉祀玉皇和赵氏圣祖,宋真宗不惜耗费财力,大兴土木。从大中祥符元年至七年,委派丁谓主持修建了规模宏大、雕镂精巧的玉清昭应宫。每日役使军民数万人,不分寒暑,昼夜赶修,耗资不计其数。建成后共有2610区,由宰相王旦亲任玉清昭应宫使。宫中奉祀的玉皇,圣祖像,专门委派江淮发运使李溥在建安军募巧匠铸造,造成运抵京师时,真宗亲率百官斋戒具服迎接,送至宫内安放。大中祥符年间,还先后下令在京城左承天门天书下降处建元符观,天下各州府军监皆建供奉天书及圣祖的天庆观,京师及曲阜建景灵观,寿丘建太极观以奉圣祖和圣祖母。真宗还将天书及圣祖降世的日子都定为节日。如正月三日为天庆节,四月一日为天祯节,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七月一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节日期间官员放假,两京及诸路州府军监皆建道场设醮,断屠宰,听士民宴乐,京师张灯一夕,百官去道教宫观上香等等,糜费甚巨。
宋真宗的崇道活动,搞得朝野乌烟瘴气,劳民伤财,大大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当他在位时,大臣孙奭已屡次上疏,批评他的崇道活动,要他以唐玄宗崇道招祸之迹为戒。宋仁宗时,宋祁上疏言北宋财政危机的根源在于 “三冗三费” ,其中也提到 “僧道多而不定数” ,“道场斋醮无有虚日,且百司供亿至不可资计” ,又说: “京师寺观或多设徒卒,添置宫府,衣粮率三倍他处。居大屋高庑,不徭不役,尘蠹齐民,其尤者也。” 总之,对道教的崇奉,是造成北宋 “兵虚财匮” ,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佞道昏君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继真宗之后又一位以崇奉道教著名的皇帝。他在位的二十余年间 (1100—1125年) ,北宋王朝的统治已陷入内外交困。但是以徽宗和蔡京为首的统治集团不是积极改良政治,克服危机,却变本加厉地排斥忠良,任用亲信,大建园林楼阁,纵情享乐,并且狂热地崇奉道教,企图利用宗教迷信活动神化其统治,挽救行将灭亡的北宋王朝。
徽宗即位之初,便开始 “兴道” ,宠信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等上层道士。到了政和、宣和年间 (1111—1125年) ,他对道教的尊崇达到高潮。他效法唐玄宗和宋真宗,也编造所谓 “天神托梦” 的神话。政和三年十一月,徽宗自称梦见老君,告谕他: “汝当宿命,当兴吾教。” 同月癸未,徽宗与蔡攸(蔡京之子)同去南郊祭天,行至南蕉门,忽然问道: “玉津园东若有楼台数重,是何处也? ” 蔡攸心领神会,随即上奏: “见云间楼殿台阁数重,既而审视,皆去地数十丈。”徽宗又问: “见人物否? ”蔡攸又奏称: “有道流童子持幡节盖,相继出云间,衣服眉目历历可识。” 于是徽宗亲自撰写 《天真降临示现记》,记录此次天神降临始末,颁示天下,并在京师建迎真馆恭候天神来临。
政和六年(1116年) ,左道录徐知常推荐道士林灵素来见徽宗。林原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人,本在佛门为僧,因不堪其师打骂,改作道士。此人善幻术,为人机敏而好大言,在徽宗面前自吹能 “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等事” 。当时徽宗兴道教已将十年,虽宠信道士多人,又鼓吹老君降临,但“独思未有一压服群下者” 。林利用徽宗急欲神化自己的心理,对他说: 上天有九霄,最高者为神霄,神霄府中有一位神霄玉清王,乃上帝之元子,号长生大帝君。陛下就是神霄玉清王转世,下降为人主,现暂由王弟青华帝君摄领天上神霄府事。又谓自己是神霄府仙卿,降临人世辅佐帝君,蔡京,童贯等大臣亦是神霄府仙伯、仙吏,甚至连徽宗宠爱的贵妃刘氏亦是上天 “九华玉真安妃” 。这番话说得徽宗心中大喜,立即赐林改名灵素,号通真达灵先生,赏赐无算,特在皇宫附近建上清宝箓宫以居之。
次年二月,徽宗自称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授他 “帝诰” 、“天书” 、“云篆” 等物,命道士二千余人集于上清宝箓宫,听林灵素宣布此事。四月,徽宗又讽示道录院云: “朕乃昊天上帝之元子,为太霄帝君。虑中华被金狄之教(按指佛教) ,焚指炼臂,舍身求正觉,朕甚悯焉,遂哀恳上帝,愿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帝允所请,令弟青华帝君权朕太霄之府。朕夙昔惊惧,尚虑我教所订未周,卿等可表章,册朕为教主道君皇帝。” 于是群臣及道录院秉承旨意,上表章于天,请求以上帝名义册封徽宗为 “教主道君皇帝” ,成为集天神、教主、人君于一身的帝王。徽宗又命林灵素在上清宝箓宫开讲道经,士庶入殿听讲者数千人,皆对之礼拜致敬。徽宗亦设幄其侧听讲。然而所讲内容颇为平常,只好时时说些插科打诨之语以资媟笑,令听众大为不满。但徽宗仍对林倍加宠信,重和元年(1118年)五月,加号为 “通真达灵元妙先生” ,不久又赐号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可随意出入宫禁,地位与大臣相似。后因林过于恃宠跋扈,竟与太子争道,太子入诉,乃于宣和元年十一月被贬斥,还故里病死。


宋徽宗像


宋徽宗在宠信林灵素,编造政治神话的同时,还有一系列扶植道教的行动。首先是大兴土木,除为林建上清宝箓宫外,又将原在徽宗出生地京师福宁殿东所建的玉清和阳宫,改名为玉清神霄宫,同时下令天下各州府所建天宁万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