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第七部分 文体作法
释义

第七部分 文体作法

1.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文体之一,始于明代,盛于清朝,直到光绪末年才废除。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一定的规定。“破题”共两句,说破题目的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加以说明。“起讲”概说全体,是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其中“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在这四个段落中,每个段落又是两股两相排比对偶的文字,每股少则四句,多至二十句,合共八股,所以称“八股文”或“八比文”。每篇文字有字数限制,一般在五百字左右。八股文出题,都在《四书》、《五经》之中。八股文的内容,只许“代圣人立言”,不许自由发挥,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对经文的解释只许照官方规定的朱熹《四书集注》等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八股文都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2.本纪 纪传体之一。用于记载帝王事迹,与列传对举,西汉司马迁《史记》首创。《太史公自序》:“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以一代帝王为中心,按年月编排重要史实,统理全史众事。通史则各篇相承,显示历史发展。纪所不能尽者,于传中详列,传以纪为本,故名之曰本纪。
3.笔记文 杂记体之一,不拘体例、随笔记录的短文。“笔”,即“文笔”之“笔”,意谓散记、琐记。可分为史料笔记、考据笔记与笔记小说三类。东汉、魏晋以来,代有所作,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至北宋宋祁著《笔记》,始以笔记名书。亦异其名作笔录、随笔、笔谈、丛谈、杂识、杂俎、杂录。内容包括历史掌故、遗闻轶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宋代笔记体著作日多,司马光《涑水纪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王谠《唐语林》、沈括《梦溪笔谈》、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等,皆富有文学、史学价值。
4.编年体 史书编写基本体制之一,与纪传体并列。按年代为主线编排有关史实,始于《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均为中国最早的分年月日记事的史书。东汉献帝以班固所撰纪传体《汉书》文繁难省,乃令荀悦仿《左传》体例撰《汉纪》,悦抄撮《汉书》,变纪传为编年,词省而事详。唐刘知几《史通》以《汉纪》列入《左传》家,称为编年体。北宋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空前巨著。
5.辩 论说文体之一。辩,同“辨”,即判是非、别真假、明异同,唐以前用“辨”,以后则用“辩”。以驳证某错误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为特点,与“论”相对,侧重于“破”,但终极目的仍在阐明作者观点主张,故往往与“论”连用。清吴曾祺《文体刍言》认为:“辩与论同,而其体出较后。如陆士衡之《辩亡论》,刘孝标之《辩命论》,皆辩也。而不以辩名篇,盖六朝以上,为此体者绝少,故《文选》中曾不一及(《九辩》非此体)。唐宋以后有之,韩、柳集中凡屡见。”韩愈与时人辩论避讳问题的《讳辩》、柳宗元辩驳《吕氏春秋》与《说苑》所载周公史实之谬误的《桐叶封弟辩》等,皆“辩”体著名篇章。
6.表 奏议体之一,臣下向皇帝陈情达意的文书。明吴讷《文章辩体》:“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三代以前,谓之敷奏,秦改曰表,汉因之。汉晋皆尚散文,盖用陈述情事,如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李密《陈情表》之类是也。唐宋以后,多尚四六。用于劝登帝位的称劝进表,用于庆贺大典的谓贺表,用于感恩的曰谢表,另有用于辞免、进书、贡物等,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
7.长调 ①词调体格之一,以其词调较长,故名。明武陵逸史《类编草堂诗余》以91字以上者为长调。词牌如[满江红]93字、[水调歌头]95字、[扬州慢]98字、[念奴娇]100字、[雨霖铃]102字、[永遇乐]104字、[沁园春]114字等。②诗体之一。长调指七言诗,短调指五言诗;但此五言七言须合歌,非一般吟咏之诗。
8.长短句 一般用为词的异称,如辛弃疾词集名《稼轩长短句》等。词原合乐可歌,须依曲调节拍造句配词,句式多参差不齐,长短互用,因而得名。
9.衬字 曲的形式特征之一。曲本源于词,但形式较词自由灵活,填曲人可在曲牌规定字数定格以外酌情增字,以口语增强表现力。所增字即所谓衬字,一般仅用于补足语气或描摹情态,歌唱时轻轻带过。加添衬字以不妨碍正字吐音清晰为原则,不可加在句末或停顿处,多少不拘,平仄不限。如明代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大。官船来往乱如麻。仗你抬声价。军听军愁,民听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吹翻这家,吹伤那家,吹的水尽鹅飞罢!”其中加点字即为衬字。
10.传奇 通常统称唐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历史纪传体为主,辅以赋体的某些特征,具有完整情节结构、人物描写。能摆脱真人真事局限,由重传述奇事转向重抒情叙志,与六朝志怪仅陈梗概者相较,演讲之迹甚明。中唐达至极盛,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趋于成熟之标志,后世与唐诗并称为一代之奇。宋元后常为说唱、戏剧所取材,故传奇之称又有他指。近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传奇之名,实始于唐,唐裴铏作《传奇》六卷,本小说家言。此传奇之第一义也。至宋则以诸宫调为传奇,元人则以元杂剧为传奇,至明则以戏曲之长者为传奇,以与北杂剧相别。乾隆间黄文旸编《曲海目》,遂分戏曲为杂剧、传奇二种。盖传奇之名,至明凡四变矣。”鲁迅所校录《唐宋传奇集》为较好选本。
11.词 一种合乐可歌的格律诗体。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初称杂曲、曲子词,后亦别称乐府、乐章、诗余、雅词、长短句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诗余谓之填词,则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至于句之长短,虽可损益,然亦不当率意而为之。”据音乐节拍,词分令、引、近、慢。依字数篇幅,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别。从结构看,多划分段落,一段为一阕(曲)或一片;不分段的称单调,分段的又有双调、三叠、四叠之称。词调有千种以上,常用百余种。填词本应通过合乎格律的规定而达至合乎音乐的腔调,然后人多依声填词,曲谱大抵失传,词遂成为一种单纯的诗歌形式,与诗、曲并行。至金、元,词蜕化出散曲。
12.词牌 词的格式名称,原为曲调名,词人依曲谱填词。曲谱失传后,遂成为词的形式格律标志。不同的词牌,字数、平仄、句数、句式、韵位、段落等有不同格式规定,不可移易。同一词牌,有时又因字数、句式等不同而具备若干别体。填词时,可查对《词律》、《词谱》或参照前人名篇。一般来说,词牌亦可视为词题;若需表明填词本意,则可在词牌以外另立标题或小序。词牌名称皆有来源,今多已失考。
13.对策 奏议体之一,亦属科举文体,别称略策、墨对。始于汉代。天子亲自出题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书于简策,称为“制策”、“策问”,受试者将应对之言书于简策上呈,称为“对策”。《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如汉晁错《对贤良文学策》。后科举选吏的主管部门亦可以策举士。如宋苏轼《教战守策》。宋起臣下自陈政见上呈皇帝亦以策名,如苏轼《策略》等篇。至明以八股文取士,遂不用。此后,家学授受亦可以策问对。
14.赋 韵文与散文的综合体,源于楚辞。战国荀况《赋篇》最早以赋名篇,汉武帝时臻至登峰造极地步,成为一代文学正统。《文心雕龙·铨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此体韵散混合,每句字数不限,以四言、六言为主,多采用问答对话,铺陈文采摛张辞藻,摹写事物抒发情志,文末以一节讽谏文字收束。楚末宋玉仿屈原所作楚辞,后人称为骚赋。汉代著名赋家迭出,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作品多为鸿篇巨制,风格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称为大赋。两晋南北朝流行俳赋(又作骈赋)。唐代起列入科举,产生律赋。唐宋时又演变出文赋,具有散文式清新畅快气势,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皆传世名作。
15.歌行 古体诗之一种。“歌”为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汉魏以下文人拟作乐府诗,多用以题名。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乐府诗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总名。衍其子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皆始汉,唐人因之。”亦有题目不标“歌”、“行”,实属歌行体者。此体以五、七言句为主,兼用杂言,音节、格律较自由灵活,篇幅一般较长,便于叙事抒情。如汉乐府诗《病妇行》、《悲歌行》等。唐代盛行歌行体,有杜甫《兵车行》,李白《蜀道难》,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
16.古体诗 诗体名。亦称古诗、古风,指周秦汉魏时代除楚辞以外的各体诗歌,与近体诗相对。唐以前无古体诗名,至唐始以律、绝为近体诗,称非律非绝者为古体诗。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吟咏性情,综合而言志谓之诗。苏李(唐初诗人苏味道、李峤)而上,高简古淡,谓之古;沈宋(唐初诗人沈佺期、宋之问)而下,法律精切,谓之律。”古体诗源于民歌,接近口语,形式自由。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代有名篇,唐以后文人亦多有仿作。
17.古文 原指先秦两汉散文,后兼指历代仿古文章。始称于北朝,北朝后周苏绰欲革魏晋以来骈体浮华之弊,仿《尚书》作《大诰》,以先秦散体语言作文,时称“古文”,是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恢复先秦两汉散体文传统。实以复古为革新,古文得以创造性发展,产生大量名篇,终取骈文而代之,成为后世最流行的文学体裁。
18.话本 “话”,即故事。民间说话艺人演讲故事所用底本编刊成书,即为话本,是中国最早的白话小说。“说话”,由唐代佛寺讲述佛经故事乃至世俗历史故事演变而来。至宋,都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话愈趋兴盛。南宋形成“说话四家”,以“小说”、“讲史”影响最大。小说,专讲社会新闻民间故事,多为白话短篇,成就最高,后人习惯以话本特指小说家底本,即短篇小说。讲史,专讲前代兴废争战故事,多用浅近文言,初具长篇规模,后人习惯将讲史家底本题为“平话”,即明以后长篇小说之先声。话本通常在开头以诗词“入话”或“头回”小故事引入,正文称“正话”,主要以散文叙述,穿插诗词韵语,结尾有诗句收场。现存最早印行的话本,小说有《清平山堂话本》、《京本通俗小说》等,讲史有《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
19.记 杂记文体之一,记山川、景物、人事等。汉魏以前作者尚少,至唐始盛。当时以记事为主,而欧、苏以下则议论、抒情乃至考辨成分渐增。多用散体,早期有用韵语、俪语,历来佳篇迭出。典范之作有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宋苏轼《石钟山记》,清姚鼐《登泰山记》等。
20.纪事本末体 史书编写基本体制之一。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末系统记载相关专题史料。南宋袁枢以《资治通鉴》记一事而隔数卷不易稽查,乃自出新意,作《通鉴纪事本末》42卷,取材不出《通鉴》范围,而将1 300余年历史归为230余个专题,分类排纂,每事为篇,各详其起讫,自立标题,部目分明,始末了然。与纪传、编年二体并列,合称古代三大史体。
21.纪传体 史书编写基本体制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为帝王本纪,作为全史之纲包举大端,“传”为帝王之外人物列传,用以评述细事。西汉司马迁始创。司马迁《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汉书》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该体便于考见历史人物活动、分述典章政制。但诸事杂陈,不能独详,难以完整叙写某些大跨度历史事件。其史学地位及影响超过编年体,所谓官修国史“十四史”均用纪传体。对六朝志怪、唐宋传奇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亦有重要意义。
22.祭文 祭悼死者的文辞,亦称祀文,由祭祀天地山川的祈、祝文发展而来。始见于东汉杜笃《祭延钟文》。多由死者亲友写作,祭奠时诵读。一般开头为“维……年……月……日,某某人仅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某某人之灵”,结尾为:“呜呼哀哉,尚飨!”以发抒至情、朗朗上口为要。梁刘勰云:“祭奠之楷,宜恭且哀;若夫辞华而靡实,情郁而不宣,皆非工于此者也。”唐韩愈突破四言押韵常规,以散体作《祭十二郎文》表现骨肉情深,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响”。另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袁枚的《祭妹文》。
23.近体诗 诗体名,亦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兴起于唐初。格律严密,形式固定: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按句式分五言、七言,依篇幅分律诗、绝句。影响深远,为唐以后诗坛所沿用。
24.绝句 近体诗之一种,亦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等。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别,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源于南朝新体诗,唐以前已有绝句,入唐,绝句趋于律化,遂成近体绝句而通行。明徐师曾《文体明辨》:“绝之为言截也,即律诗而截之也。故凡后两句对者是截前四句,前两句对者是截后四句,全篇皆对者是截中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头尾四句。故唐人绝句皆称律诗。”盛唐李白、王昌龄,晚唐杜牧、李商隐,均以绝句擅长。
25.列传 纪传体之一,用于记帝王以外人物事迹。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史记》列传所涉人物广泛,上及文臣武将,下及商贾游侠,兼及少数民族与外国历史。可分专传(为一人单独立传)、合传(两人以上合并立传)、附传(在某人传记后附述相关事迹或相近人物传记)、类传(将同类人物归入同一传记)四类。
26.六言古诗 古体诗之一种,全篇由六字句构成。《诗经》、《楚辞》中已有六言句。今所见完整六言诗以汉末孔融六言诗为最早。此体对后来四六文有很大影响。亦有近体六言诗,但均不流行,传世作品甚少。
27.论 论说文之一体,以善于论析事理为特点,多采用论证方式,一般适用于论政、论史、论学、论人物等较庄重内容。《文心雕龙·论说》以为,“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也”,“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论断如析薪,贵在破理”。汉初贾谊《过秦论》为最早以“论”名篇的单篇文章,尚未蜕尽先秦策士游说色彩。东汉以后,“论”体文风格趋向围绕论点作周详推理论证。及至唐宋古文家,笔下之“论”则与“说”严格区别。南北朝范缜《神灭论》,唐柳宗元《封建论》,北宋苏洵《六国论》、苏轼《留侯论》等,皆“论”体力作。
28.律诗 近体诗之一种,格律严密,故名。源于南朝齐梁间沈约等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三体,前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均为八句(十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双句押韵,首句亦可押韵,句中平仄排列有定式,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中间两联须对仗。《续金针诗格》:“第一联谓之破题,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第二联谓之颔联,第三联渭之颈联,须字字对。第四联谓之落句,欲如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29.墓志铭 埋于墓穴的石刻志传文字,又称埋铭、坟志等。以正方两石相合,底刻志铭,盖题死者姓氏、籍贯、官爵,平放埋于坟前三尺之地,以为异时陵谷变迁之防。初为死者家属题词,自南朝起渐演为约请文人代笔撰文颂扬死者德行,遂成一体。一般以志、铭俱全为正体。志文多用散体记生平业绩,铭文多用韵语表褒赞悼念之意。志铭往往有所谓“势重者称美,财富者文丽”之弊。唐宋时散文能手将散体墓志铭写作发展至顶峰,但亦间有“谀墓”之作,为时人所讥斥。
30.南曲 古代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北曲相对,与北曲合称“南北曲”,亦称“南北词”。渊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及南方民间曲调,盛行于元明。角色众多,凡登场人物均可唱曲;曲调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用韵以南方(主要为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每出不限一调,不限一韵。第一出为开场,说明全篇大意;结尾有下场诗;不用楔子。宋元南戏用南曲,明代传奇以南曲为主,也有南北合套。
31.拟话本 明末文人模拟宋元小说话本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短篇白话小说,亦有人将之统称为话本。如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拍案惊奇》等。
32.年谱 传记之一种,以编年体裁谱述个人生平事迹、经历、著述等。被谱述人物,称为谱主。文字简约。起于宋,当时赵子栎《杜工部年谱》、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洪兴祖《韩愈年谱》等,为现存较早著作。原多为门生故吏所作,渐演为后人替前人作谱,近世出现章炳麟《章太炎年谱长编》。
33.骈文 文体名,与韵文、散文相对。渊源于两汉辞赋,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南北朝。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为突出特征,故又称骈俪文、骈偶文。两马并驾为“骈”,二人成对为“俪(偶)”。注重形式技巧,讲求对偶精细,声律绵密,雕章琢句,博采典故。齐梁徐陵、庾信为骈文集大成者,号为“徐庾体”。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皆为骈文佳构。自唐代始,出现通篇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宋人称四六文,又称骈四俪六,为骈文之一体。然齐梁以后骈文趋于形式主义,遂成文章桎梏。唐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起而倡导散体古文,废八代之浮华,主以气势行文。
31.七言古诗 古体诗之一种,简称七古。全篇每句七字,句数不限。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当始于汉代民间歌谣,经文人仿作引入文坛,成为古代诗歌主要形式之一。今所见以魏曹丕《燕歌行》为最早,盛于初唐。
35.散曲 曲的体式之一,元代最主要的诗歌样式。是在宋金俗谣俚曲基础上,借鉴北方少数民族乐曲,并部分吸收宋词成就而形成的合乐新诗体。不搬演故事,无宾白科介,为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仅供清唱,以抒情为主,故又称清曲或清唱,与剧曲相对。合乐仅伴弦索、笙笛而不用锣鼓等大型打击乐器。散曲因地域有南曲、北曲之分,因体制有小令、套数之别。通常所称之元曲,主要指北散曲和元杂剧,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睢景臣等为元代散曲著名作家。至清代,散曲日趋衰落。今存小令3 800余首,套数470余套。散曲总集有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等。
36.散文 古代文体总类之一,指不拘声韵、不尚排偶的散体文章,区别于韵文、骈文。或称散语、平文。又称“笔”,《文心雕龙》:“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初为子、史、经、传的表达工具,东汉后出现书、记、碑、铭、论、序等单篇作品,始取得某些独立地位。唐宋后又出现游记、传记、杂文、寓言、小说等文学散文作品。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将历代散文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唐代韩愈、柳宗元等称先秦两汉散文为古文。在现代,散文则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37.骚体 韵文体之一种,战国楚屈原作《离骚》,后人仿其体,因而得名。此类文章总集名为《楚辞》,故亦称楚辞体。《楚辞·离骚》集注:“然诗之兴多而比赋少,骚则兴少而比赋多。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后遂指与其风格体例相似的同派诗赋为骚体,“其体迂回断续,其用讽喻哀伤,其格深远优柔”。此体具有南国楚地文学样式、方言声韵、风土特色,句式打破《诗经》四言体,以六言为主,杂以五、七言,一般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小节,广泛使用语助词“兮”字,首创诗歌标题,内容恢廓,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北方文化代表《诗经》相对并举。
38.诗话 ①古代诗歌评论形式之一,起于宋而盛于宋。内容为评论诗体源流、作法技巧、作品得失、流派风格、作家逸事等,兼有笔记小说性质,熔学术性、趣味性于一炉。著名诗话有欧阳修《六一诗话》,严羽《沧浪诗话》等。诗话辑集有《历代诗话》等。继诗话而起又有词话、曲话。②平话之一种。其体制为韵文、散文并用,韵文大都为通俗的七言诗赞,故名。现存最早的诗话为宋元刊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9.世家 纪传体之一,用于记载诸侯王事迹,西汉司马迁《史记》始创。《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凡侯王而能世袭者,皆入此类。孔丘、陈涉虽非诸侯,但因丘有“素王”之称,“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故亦归入之。东汉班固撰《汉书》,省世家并入列传。
40.疏 奏议之一体。又称注疏体之一。
41.书信 应用文之一体,因时代及书写材料相异,又称尺牍、尺翰、尺素、竿牍、简札、缄札、书启、书简、书函等不一。“书”、“信”原有别,书指函札,信指使人,通书均交人递达,后以作书为信,称作书信。春秋时期随列国大夫相与往来,书牍通语频繁,始盛。当时奏议体公文亦以“书”名之,如奏书、生书、献书、谏书等,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遂不用。梁任昉《文章缘起》以为:司马迁《报任安书》标志书信作为个人传情达意工具与公文分野。此体以尽言达情为上,又以针对具体对象立言得体为要。代表作有魏曹丕《与吴质书》,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唐代韩愈《答李翊书》、白居易《与元九书》,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明代宗臣《报刘一丈书》、夏完淳《狱中上母书》等。就其语言形式及内容而言,又可视作政论、文论或记叙、抒情文佳篇。
42.说 论说文之一体,又称杂说。以阐述义理为特点,重在说明、申释。往往又接近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寄意、体物言志;命意、行文较自由灵活。唐代韩愈《师说》之《杂说》,柳宗元《捕蛇者说》,宋周敦颐《爱莲说》等均为“说”体名篇。先秦时本指说士献谋之辞;《文心雕龙·论说》释作“说者,悦也;兑为口舌;故言资悦怿;过悦为伪,故舜惊谗说”,秦淡以后遂绝。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又云:“说之始兴;盖出于子家之绪余。故自汉以来,著述家所作杂说,出于寓言者,十尝八九;盖皆有志之士悯时疾俗及伤己不遇,不欲正言,而托物以寄意,此其义也。后人推波助澜,用演之为小说部,俨然于文中别出窠臼矣。”
43.四言古诗 古体诗之一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始于《诗经》,为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清赵翼《陔余丛考》:“盖周秦以上及汉初诗皆四言,自五言兴而四言遂少。然汉、魏六朝亦尚有为之者。唐以后则四言遂绝。”重章复唱写法是其显著特征。曹操《观沧海》、《龟虽寿》皆著名四言古诗。
44.套数 散曲体制之一,又作散套、大令。即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连缀成套组成的大篇作品,组成套数的曲子。一般为单数,以宫调名和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并列作为套数的标名。全套少则两三曲,多则不限,须有首有尾,首尾一韵。长篇套曲连缀有序,一般以一两支小曲开端;以[煞]、[尾声]结束。一散曲的套数又有散套之称。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即为著名套数。剧曲也有套数。
45.五言古诗 古体诗之一种,简称五古。全篇由五字句构成,句数不限。《诗经》、《楚辞》等已有五言句式,汉代出现通篇用五言的诗体;至建安、六朝而大盛,成为古代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文心雕龙》:“若夫四言正体,雅润为本,五言流调,清丽居宗,华实异用,唯才所安。”钟嵘称五言诗为“众作之有滋味者”。《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为五言古诗杰作。
46.小令 ①词调体格之一,亦名令曲,词中之短小者。明武陵逸史《类编草堂诗余》以58字以内者为小令。如[十六字令]16字、[忆江南]27字、[清平乐]46字,皆属小令。②散曲体制之一。元人亦称“叶儿”,义取其小。散曲中小令一般以单支曲为独立单位,一韵到底,也有例外。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小令精品。“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等属小令的特殊形式。③元明时期民间流行的小曲,亦称小令。
47.序跋 序文与跋文之合称,列于书或文章之前、后。序,别称“叙”、“绪”、“引”;跋,别称“后序”、“跋尾”、“书后”、“读”。体制略同。序文用于交代写作背景、过程,评介作品内容、体例,说明作者情况等,早期还包括作品目录与提要。跋文可补序文未尽之意,但比序更为简劲。清吴曾祺《文体刍言》:“古人每有所作,必述其用意所在,以冠一篇之首。如《尚书》每篇之首数语,乃史臣之述其缘起,即序也……跋亦类序也,其出比序为后,其作法亦稍近。惟序有前序、后序,跋则施之卷末而已,古人取足后之义为名。”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以记叙为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徐光启《甘薯疏序》侧重议论,白居易《荔枝图序》类于说明文,文天祥《正气歌序》通篇抒情,而其《指南录后序》(注:此篇列于自序之后,故称,并非跋文)则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虽表达方式各异,皆序跋类杰作。
48.演义 古代长篇小说体之一,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以史实为骨架,但描写时有虚构。《封神演义》即据《武王伐纣平话》参考史籍传说敷演而成。著名作品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
49.野史 指私家编撰的史书。亦称稗史。同正史相对而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按,后因谓记载民间。琐细之事者曰稗史。”
50.语录 论说文之一体,用于笔录讲学、论政、传教、外交等诸方面对答言辞。《论语》、《孟子》为早期语录体著作。《旧唐书·经籍志》有孔思尚《宋齐语录》十卷,为“语录”二字之始。唐以来僧徒记录禅师言谈,所用多口语,亦沿称语录。宋儒师弟传授亦常用此体。古代使节出访归来,例进语录于朝,汇报外交情况。语录体注重实录,篇章题目一般与内容并无内在联系,不讲究谋篇布局,各节之间文不连贯。
51.寓言 寄寓讽刺劝诫意义或隐含哲理的故事。《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名始于此。《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史记·庄子传》;“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攀禽言也。”先秦时韩非又称其为“储说”,西汉时刘向称为“偶言”。魏晋南北朝或称“譬喻”,至明末古希腊《伊索寓言》传入,则译作“况义”。先秦道家经典《庄子》、法家经典《韩非子》大量运用寓言已臻自如之境,且深含哲理;至两汉则以劝诫居多;唐宋及明清分别以讽刺、诙谐为特色。篇幅通常短小,多用借喻、拟人手法,现实针对性强。
52.原 论说文之一体,用于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原》:“自唐韩愈作五原,而后人因之,虽非古体,然其溯源于本始,致用于当今,则诚有不可少者。至其曲折抑扬,亦与论说相为表里;无甚异也。其题或曰原某,或曰某原,亦无他义。”清王兆芳《文体通释》又云:“原者,一作源,水泉本也,寻思事物道理之本原也。亦谓之始,亦谓之原始。始,初也,推原阙初也。主于因流上溯,寻讨本初。源出《淮南子·原道训》,流有唐韩退之《五原》……”韩愈《五原》为《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宋王安石有《原过》,明末黄宗羲有《原君》、《原世》,清戴震有《原善》,皆“原”体佳作。
53.元曲 元代杂剧、散曲之统称,与唐诗、宋词并称,多采用北曲体制。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而诸君如郑德辉、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音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参见“元杂剧”、“散曲”条。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54.元杂剧 元代戏曲样式。为综合前代各种表演艺术的产物,直接受宋、金时期讲唱文艺“诸宫调”影响,元代极盛。组曲联套结构完整,歌舞唱自伴以器乐,形式齐备,供舞台搬演长篇。其出现标志中国古典戏曲艺术发展至成熟阶段。结构基本格局为每本四折,高潮往往出现于第三折,随剧情需要可加“楔子”交代情节或贯串线索。音乐曲调以北曲联套,每折由一套曲组成,伴奏以弦乐为主。角色分工细密,有末、旦、净三大类,以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演唱以全剧一人主唱到底为通例,主角唱曲,配角说白。依主唱人不同,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但一人主唱并非即一角色主唱,正末或正旦根据需要可在另一折中改扮角色担任主唱。剧末有韵文简要概括剧情,并以最后一诗句作剧名,称“题目正名”,如关汉卿《窦娥冤》,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内容多反映重大政治题材的悲剧之作,富有时代特色。元杂剧成就辉煌,传存剧本200余本,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等光耀千古。
55.乐府 诗歌体裁名。西汉时立主管音乐的官署,名为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用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魏晋六朝时称乐府机关所采制的合乐可歌的“歌诗”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称未曾入乐的书面诗歌为“诗”或“徒诗”。后将历代文人沿用古乐府旧调旧题或摹拟其风格意态所作,无论入乐与否皆统称乐府。汉代为乐府诗勃兴时代,开创杂言体、五言体,以叙事为主,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作,明胡应磷《诗薮》赞为“浑朴真至,独擅古今”,《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震耀诗坛。唐代杜甫沿用乐府体制,自标新题,歌咏时事,为白居易、元稹、李绅等所取法,兴起新乐府运动。
56.韵文 古代文体总类之一,其语言形式以讲究节奏韵律为特征,区别于骈文、散文。诗词歌赋,以及押韵的箴铭、颂赞、哀祭类文章均归入此类。
57.杂言古诗 古体诗之一种。全篇各句字数不定,短句仅一字,长句多至十数字,以三字、四字、五字、七字相间杂者为常见,句数不限,故亦称长短句(非指“词”的别称)。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古诗自四、五、七言之外,又有杂言,大略与乐府歌行相似,而其名不同,故别立为一类,以继七言古诗之后。”李白《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杂言体制。
58.赠序 应用文之一体,脱胎于序跋。“序”本字作“叙”,亲友、门生将远行,饯送有诗,赠言为叙,以申述惜别祝愿、劝勉之情,后专称赠人之文。始于晋,盛于唐宋,至清,姚鼐为之单立一目。姚鼐《古文辞类纂·序》:“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颜渊、子路之相违,则以言相赠处;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初多用骈体,且多应酬之作,唐代韩柳作散体赠序,赋予深刻内容。韩愈《送孟东野序》、《送高闲上人序》,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宋代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归有光《送陈子达之任元城序》等皆赠序体代表作品,就其语言形式而言又堪称论说文的上乘篇章。
59.章回小说 古代长篇小说体之一。源于宋元长篇话本,形成于元明之间,盛于明清两代。其主要特点为据故事情节发展,将全书划分若干章回,每回标以回目。每回故事相对完整,往往在结束处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各回篇幅大致相等,前后衔接,一般以“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套语开头、收尾。多用对偶句式标目,提示本回内容。现存话本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最早以章回体出现,后发展成古典小说主要形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皆为章回小说著名作品。
60.正史 一般指官修的记载上代史事的书籍。封建时代,每逢王朝更迭,新朝政府便组员编撰前代历史。累至清代计有24种,称“二十四史”。
61.志怪 即记述怪异,中国古代小说之雏形。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内容芜杂,张皇鬼神,称道灵异,多属见闻辑录,记事朴实,文笔简约。今存有30余种,以东晋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至唐孕育出传奇小说,宋灵怪类小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与之一脉相承;后世戏曲亦多从中取材。
62.中调 词调体格之一,以其词调长短适中,故名。明武陵逸史《类编草堂诗余》以59字至90字者为中调。词牌如[蝶恋花]60字、[钗头凤]60字、[祝英台]77字、[御街行]78字等。
68.奏议 官吏上呈帝王进言陈事、条议是非的公牍文书之通称,包括书、奏、章、表、驳、议、疏、封事、启、状、札子、对策、折子、笺等。初各有规定程式、内容,分骈、散两体。《文心雕龙·奏启》:“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尽于上也。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清姚鼐《古文辞类纂》有奏议类。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