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高見帝城,冠蓋揚光輝。”詩句出處:《裴祭酒尚書見示春歸城南青松塢別墅》;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作品。
早宦閱人事,晚懷生道機。時從學省出,獨望郊園歸。 野彴度春水,山花映巖扉。石頭解金章,林下步綠薇。 青松鬱成塢,修竹盈尺圍。吟風起天籟,蔽日無炎威。 危徑盤羊腸,連甍聳翬飛。幽谷響樵斧,澄潭環釣磯。 因高見帝城,冠蓋揚光輝。白雲難持寄,清韻投所希。 二公如長離,比翼翔太微。含情謝林壑,酬贈駢珠璣。 顧予久郎潛,愁寂對芳菲。一聞丘中趣,再撫黃金徽。
|
【註釋】:
因:
①憑借;依靠。《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國語·鄭語》:“(謝西)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②繼續;沿襲。《論語·先進》:“千乘(shèng)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jǐn),由也為之,比(bì)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乘:一車四馬。攝:夾處。饑饉:荒年。比:等到。方:義方。)《漢書·循吏傳》:“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光:霍光。循:遵循。)③原因;緣由。鄒陽《獄中上梁王書》:“無因而至前也。”④因緣。寒山《詩三百五首》之二百三十八:“唯作地獄滓,不修正直因,忽然無常到,定知亂紛紛。”(無常:傳說為陰曹索命的鬼。)⑤介詞。1. 表示事情發生的原因。相當於“因為”、“由於”。《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2. 表示行為的條件。相當於“通過”。《鹽鐵論·論儒》:“孔子適衛,因嬖(bì)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子路不悅。”(嬖:被寵愛。)3.表示行為的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4. 表示順應情勢。《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因風吹火,用力不多。”⑥連詞。連接短語或句子,表示順承。“於是”。《史記·高祖本紀》:“秦軍解,因大破之。”(解:松懈。)高:
①高。與“低”相對。《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厚也。”杜荀鶴《春宮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重:重疊。)②指高度。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③高級;上等;優良。《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④歲數大。《左傳·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孫伯黶,司晉之典籍。”⑤高超;高明的。《漢書·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對策:對答寫在簡策上的考題。)⑥尊崇。《莊子· 盜蹠》:“世之所高,莫若黃帝。”⑦高尚。《韓非子·五蠹》:“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見:
(一)①看;看到。《詩經·小雅·何人斯》:“我聞其聲,不見其身。”《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石鐘山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可乎?”②拜見;謁見。《墨子·公輸》:“子墨子見王。”③會見。《史記·項羽本紀》:“項伯即入見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④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見。”⑤表示被動,相當於“被”。《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放:放逐。)⑥放在動詞前,有稱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冀君實或見恕也。”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二)xiàn ①顯露;出現。《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②介紹;引見。《墨子·公輸》:“胡不見我於王?”(胡:為何。)③現成的。《史記·項羽本紀》:“軍無見糧。”帝:
①天帝。古人或宗教徒稱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為帝。《尚書·呂刑》:“上帝監民。”屈原《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②君主;皇帝。《戰國策·趙策三》:“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續資治通鑒·宋太祖乾德四年》:“帝每勸以讀書,(趙)普遂手不釋卷。”城:
①城郭。一般是兩重,裡面的稱城,外面的稱郭。賈誼《過秦論》:“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②古代都邑為中心的所轄地區稱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遺:送給。易:交換。)③築城。《漢書·高帝紀》:“令天下縣邑城。”《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朔方:北方。)④守城。魏源《聖武記》卷一:“我朝縱還臺堡降卒二千,城者拒之。”⑤城墻以內的地方。韓翊(yì)《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禦柳:皇宮栽的柳樹。)⑥城市;都市。《史記·吳起傳》:“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冠:
(一)①帽子的總稱。《戰國策·魏策四》:“佈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跣xiǎn :光著腳。)②類似冠的東西。《聊齋志異·促織》:“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 (二)guàn ①戴帽子。《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冠乎?’曰:‘冠。’”(許子:當時農傢許行。)②古代的一種儀式。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字:命以字。)男子成年也稱冠。《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沂:水名。風:吹風。舞雩:古代求雨之壇。)③居第一位。《史記·蕭相國世傢》:“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冠蓋:
仕宦的冠服和車蓋,借指仕宦。班固《西都賦》:“~~如雲,七相五公。”蓋:
①用草或葦編成的覆蓋物。《左傳·襄公十四年》:“被苫(shān)蓋,蒙荊棘。”(被:覆蓋。苫:用草編成的覆蓋物。)②建築房屋。王褒《僮約》:“治舍蓋屋。”③車蓋、傘等遮陽擋雨的用具。《周禮·考工記·輪人》:“輪人為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為黃屋蓋乘輿,出入擬於天子。”(屋:同“幄”。帳幕。)④器物上的蓋子。《禮記·少儀》:“器則執蓋。”⑤遮蔽;掩蓋。《淮南子·說林》:“日月欲明而浮雲蓋之。”⑥超過;壓倒。《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⑦崇尚。《國語· 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⑧副詞。表推測,相當於“大概”。《論語·裡仁》:“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⑨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⑩助詞。多用於句首。無實在意義,其作用隻是引出下面的議論或說明。《史記·李斯列傳》:“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本:根。)(11)通“盍”(hé),是“何不”的合音。《禮記·檀弓上》:“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12)通“闔”。門扇。《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犖有力焉,能投蓋於稷門。”揚:
①舉起。《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揚枹(fú)兮拊(fǔ)鼓,疏緩節兮安歌。”(枹:鼓槌。拊:擊。疏緩:指節奏緩慢。)②向上揚起的樹枝。《詩經· 豳風·七月》:“取彼斧斨,以伐遠揚。”③簸動;向上播散;掀起。《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④稱頌;宣揚;傳播。《詩經·大雅·江漢》:“對揚王之休命。”(對:酬答。休:美好。)⑤顯示;顯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揚兵河上。”⑥容貌出眾。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 胡為相?”⑦發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光揚洪烈。”(洪烈:偉大的功業。)⑧振作。杜甫《新婚別》:“兵氣恐不揚。”(兵氣:士氣。)⑨古九州之一——揚州的簡稱。轄今之蘇、皖、贛、浙、閩諸省。⑩鉞,古代一種兵器。《詩經· 大雅·公劉》:“幹戈戚揚。”(幹:盾牌。戚:古代一種像斧的兵器。)[揚揚]心情愉快或得意的樣子。《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光:
①光亮;光輝。《墨子·尚賢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辭·九章·涉江》:“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③光采;風采。《莊子·盜蹠》:“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華美。《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④光榮;榮耀。《漢書·禮樂志》:“下民之樂,子孫保光。”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⑤時光;光陰。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軒桃李能幾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軒:官員坐的有青綢障蔽的車。)⑥景物;景色。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⑦發揚光大。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⑧光滑。韓愈《進學解》:“爬羅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禮樂文物。《周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光輝:
閃爍耀目的光芒。《孟子·盡心》:“充實而有~~之謂大。”輝:
①光彩;光輝。《詩經· 小雅· 庭燎》:“庭燎有輝。”(燎:火炬。)陶潛《雜詩》之二:“遙遙萬裡輝。”②照耀。謝靈運《登江中孤嶼》:“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