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反讽 |
释义 | 反讽一种用来传达与文字表面意义迥然不同(而且通常相反)的内在含义的说话方式。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来自希腊文eironia,原为古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这种人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却证明这些傻话就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所以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及对这一矛盾的无所知,反讽者佯作无知,说的是假相,却暗指真相。 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对反讽概念发挥最多的是新批评派。新批评派所使用的“反讽”概念对其原意发展甚远。新批评派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克林斯·布鲁克斯在《反讽与“反讽”诗》一文中对“反讽”下了一个最普遍的定义:反讽,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是简单的抒情诗里。反讽是一种用限定(qualification)来确定态度的办法。因此反讽成了诗歌诗文最基本的原则。主张“反讽”是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新批判派许多理论家的共同看法,他们大都试图用反讽论来概括诗歌的辩证结构。理查兹首先把“反讽”从古代概念中挖掘出来,并赋予它现代意义。他认为“引进对立是人的补充冲动”,于是,用反讽这一术语来概括它,并认为这是所有伟大诗篇的共同特点,因而它也就成为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布鲁克斯则以高明的技巧将诗 歌作为一个由对立面构成的、具有“张力”的反讽结构来加以分析。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存在这种矛盾统一的关系。一首诗必须经得起在反讽意义上的阅读。在分析莎士比亚、艾略特和叶芝的诗歌时,他出色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如他分析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向希腊圣贤发出的请求时,出色地说明了“反讽”是如何进行的。诗中讲: 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 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 也不知它原来是什么;请尽快 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 (查良铮译) 布鲁克斯认为,叶芝竟然讲起了“永恒的艺术安排”,这明显地削弱了他向希腊圣贤请求时的激情和虔诚,因而可以说是造成了一种具有讽刺性的协调,即他对于摆脱自然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他对于自己作为人的局限的认识之间的协调。在《精制的瓮》一书中,他甚至表明连华兹华斯、丁尼生、格雷和蒲柏的诗歌也适宜做这样的分析。维姆萨特则把反讽界定为一种认识原理,并坚持把“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 新批评派坚持认为“反讽”是诗歌的特征之一是有其原因的。这是因为,首先,这是由诗歌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为诗人在语境中赋予他的词以确切的含义时,不得不持续地稍微地修改其含义。它记录下诗中不相容成分的张力关系,这些张力关系被结合成一个整体。反讽承认强制因素。其次,反讽又是由于文学语言这一工具本身的不顺手决定的。诗人必须考虑的不仅是经验的复杂性,而且还有语言的难控性,它必须永远依靠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使词具有新鲜感。此外,反讽通常还指一种限制过程,即对某一断言的内容进行限制。这种限制之所以得以实行,或是由于读者认为作者有着截然相反的意图,或是由于读者知道某些与断言的内容相冲突的因素。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