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左传·蹇叔哭师》 |
释义 | 《左传·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②,若潜师以 来③,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④,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⑤,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 必有悖心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⑦,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 曰:“孟子⑧,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 中 寿,尔墓之木拱矣⑨!”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⑩。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1);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 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①杞子:秦国大夫。僖公三十年,秦与郑订立盟约,命杞子、逢孙、杨 孙三大夫留守在郑。②管:钥匙。③潜:秘密地。④蹇(jiǎn)叔:秦国老臣。⑤远 主:指郑君。⑥悖(bèi)心:违逆之心,怨恨。⑦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 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 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⑧孟子:指孟明。⑨中寿:约六十岁。蹇叔此 时有七、八十岁,过了中寿。拱:两手合抱。⑩御:抵御,抗击。殽:同“崤(yáo)”, 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崤山有两陵(陵:大山),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五里, 地势险要。(11)夏后皋(gāo):夏朝君主,名皋,是夏桀的祖父。后:帝、王。 【鉴赏】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 世。秦穆公想趁晋国新君即位,根基未定、人心未安的时机,扩大自己的 势力。这时,之前奉命留守郑国的杞子带来消息,让秦穆公派兵偷袭郑 国。秦穆公认为有利可图,随即发兵。蹇叔是一名有远见、经验丰富的老 臣,他认为“劳师以袭远”必然失败,再三劝谏阻拦,但秦穆公不仅不听,反 而对其加以辱骂。结果正如蹇叔所料,秦军大败而回。 本文记述了秦、晋殽之战前,秦穆公不听蹇叔劝告决定劳师袭郑,蹇 叔一再哭谏,穆公仍执迷不悟,终招致失败的故事。作者高度肯定了老臣 蹇叔的忠心为国、老谋深算和远见卓识,讽刺批判了秦穆公的贪图小利、 刚愎自用。 蹇叔对秦穆公之辞有五句,首句先以劳师袭远历史未有先例,暗示此 举不智。次句以千里袭人,其师必疲,而偷袭对象会早作好反击的准备, 暗示其师必败。第三句论证对方必然知道我军虚实。第四句假设奔袭不 成,我军会自乱阵脚。第五句又进一步假设我军若有动静可能会被第三 国察觉,暗示易遭他国暗算。蹇叔层层剖白,指陈利害;分析形势,揭示后 果。穆公却不听从,蹇叔无可奈何,又先哭师,次哭子,一再哭谏,一心盼 望其君醒悟,止三帅之行,可谓谋虑深远,智慧过人,忠君爱国,情深意长。 而秦穆公作为五霸之一,本是贤主,无奈此时利令智昏,丧失了正常的判 断力,目光如豆,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惨败。清代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 一引陆云士评说:“蹇叔以言谏不从,继之以哭,一哭再哭,以哭谏也。而 穆公终不悟,而丧师枉死其子,是秦国再无第二个有识如蹇叔者,真所谓 一个忠臣矣。至今读之,似闻青山犹哭声也。” 全文共191字,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笔法轻灵,有叙述, 有描写,有对白,有独白,结构严密,行文富于变化。清代李骏岩《左传快 读》卷六评论:“哭师凡两番:前一番只一句,其词决绝;后一番用细嘱,其 词悲咽。中夹以秦伯詈语,字字着恼,合成绝妙文字。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5-26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