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左传·晏子不死君难》 |
释义 | 《左传·晏子不死君难》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①,遂取之②。庄公通焉。崔子弑之③。 晏子立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 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 归?君民者,岂以陵民④?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⑤?社稷是 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 非其私昵⑥,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⑦,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 之?将庸何归⑧?”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⑨。人谓崔子:“必杀之。”崔 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注释】①崔武子:崔 杼,齐国卿。棠姜:齐国大 夫棠公的遗孀。②取:同 “娶”。③弑:臣杀君或子女 杀父母为弑。④陵:超越, 凌驾。⑤口实:口中的食 物,指俸禄。⑥私昵:最亲 近的人。⑦人:指崔杼。有 君:指受到君王的宠信。⑧ 庸何:怎么。⑨踊:跳。这 里指因悲痛而跺脚。 【鉴赏】 本文选自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即晏婴,字平仲, 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 治家。他历仕灵公、庄 公、景公三朝,以机智、节 俭、擅长辞令而闻名于诸侯。“君难”指齐庄公与崔杼之妻私通,被崔杼所 杀之事。本文描述了晏子对待此事的态度:不为因私而死的国君殉难或 逃亡,但为他举哀,尽人臣之礼。这种态度被史家认为是符合礼制的。晏 子不死君难而只尽臣子哀悼之礼,他阐明君臣大义:“君民者,岂以陵民? 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 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清楚地把社稷 之臣与私昵之臣区分开来。晏子的言论,立足点在于社稷,认为国君和臣 子的所作所为都应该对国家负责。这是与战国时期孟子“民贵君轻”的思 想一脉相承的,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本文注意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场合中来展现人物性格。晏 子一上场就置身在崔杼弑君这样一个大是大非、大变故的场合,在这样的 场合中,大臣的每句话、每个举动都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得失。一般臣子如 不识大体的话,守义、守节、守礼都难,而晏子从容不迫,大义凛然,不死、 不亡、不苟且,尽哀、尽礼而已。足见晏子明大义、识大体、大节不可夺之 风概。清代韩菼重订《批注春秋左传句解》上册引孙月峰评曰:“晏子不 避君患,忠矣。故以崔子之大恶,犹知舍之以得民。” 本文说理很有特点。全文最闪光、最启发后人的就是晏子论君臣大 义的一段,这是晏子行动的指南,单作一篇论说文看,写得也很有创意。 这段议论先设三问三反问,借随从之三问,晏子之三反问,采用排除法,论 定自己不是齐君的私人,论定君死过程中自己没有过错,论定自己不能从 死、从亡,不过也不能苟且、回避是非。然后再设六反问,点出君臣大义, 点出自己的选择,这是结处点睛法。语言凝练,句式近似对偶骈语。“君 臣大义”一段,已成为后世格言。 本文结构井然,突出重点。“起手死、亡、归三层叠下,无数烟波,只欲 逼出‘社稷’两字也。注眼看着‘社稷’两字,君臣死生之际,乃有定案。”(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二)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