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诗句出处:《洞仙歌》;是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
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
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恁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
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
肠断。似恁地、深情密意
如何拼。虽后约、的有于飞愿。奈片时难过,怎得如今便
见。
【注释】:
诗文 | 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 | |
释义 | 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诗句出处:《洞仙歌》;是宋朝诗人柳永的作品。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 | 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 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恁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 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 肠断。似恁地、深情密意 如何拼。虽后约、的有于飞愿。奈片时难过,怎得如今便 见。 【注释】: 及:①赶上;追上。《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吕氏春秋·听言》:“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②至;到达。《左传·宜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③如;比得上。《战国策·齐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④趁着。《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战国策·赵策四》:“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⑤介词。和;与。《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殆:只怕。公子:指贵族之子。)《诗经·卫风·氓》:“及父偕老,老使我怨。”至:①到;到达。《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舅氏:舅父,母亲的兄弟。)《左传·文公二年》:“秦师又至。”(师:军队。)②及;达到。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达到极点。《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庄子·逍遥游》:“此亦飞之至也。”④周备;周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叱咄:呼喝;大声斥责。)⑤节气名。夏至、冬至的统称。《左传·僖公五年》:“凡分分、至、启、闭,必书云物。”⑥副词。最;极。《荀子·正论》:“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⑦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相当于“至于”。《墨子·非攻》:“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⑧通“志”。意志;志向。邹阳《上书吴王》:“故愿大王无忽,察听其至。”《汉书·邹阳传》“至”作“志”。厌:(一)①压;覆压。《左传·昭公十三年》:“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弱:幼小。纽:指玉璧上的襻纽。)《荀子·强国》:“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黭yǎn然:突然。黭,通“奄”。)②压制;抑制。《战国策·秦策四》:“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案:抑制。)《汉书·翼奉传》:“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③镇压。《宋书·索虏传》:“进可以厌捍凶寇,覆其巢窟。”(捍:抵御。)④特指用迷信的方法镇压妖邪,驱避灾祸。《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⑤堵塞。《荀子·修身》:“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渎dú:沟渠。)(二)yàn ①饱;饱足。后来写作“餍”。《史记·货殖列传》:“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原宪:人名。穷巷:偏僻狭窄的小巷。)《清波杂志》卷八:“每食数斤,犹未厌饫。”(饫yù:饱足。)②满足。《吕氏春秋·尊师》:“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聊斋志异·雨钱》:“(翁)乃顾语秀才:‘颇厌君意否?’曰:‘足矣。’”③服;信服。《汉书·景帝纪》:“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辄zhé:就。谳yàn:评议。)司马光《贺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断狱必求厌人心。”④合;符合。《国语·周语下》:“克厌帝心。”(克:能。)《新唐书·乔琳传》:“琳年高且聩,每进对失次,所言不厌帝旨。”(聩kuì:聋。失次:错乱。)⑤厌恶;嫌弃。《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犹:指吉凶。)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⑥美盛的样子。《诗经·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驿驿:禾苗生长的样子。达:生出地面。杰:指高大的禾苗。) (三)yǎn ①做恶梦。后来写作“魇(魘)”。《山海经 · 西山经》:“有鸟焉……名鵸䳜,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世说新语·假谲》:“虨乃诈厌,良久不悟,声气转急。”(虨:人名。)②闭藏;掩蔽。《庄子·齐物论》:“其厌也如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魄:月初升时的微光。) (四)yān 安;安定。《荀子·儒效》:“天下厌然犹一也。” (五)yì ①通“撎”。长揖。《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入门左,介厌众宾入。”(介:传宾主之言的人。)[厌浥]露水沾湿的样子。《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行háng:道路。)独:①单一;单独。《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后汉书·崔骃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②独自。苏轼《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③没有子孙的老人。《礼记·礼运》:“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④独特;特异;与众不同之处。《论衡·实知》:“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⑤专断;独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闇:同“暗”。)⑥副词。1. 相当于“只”、“仅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夫]1. 独身男子。2. 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自: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个:①量词。也作“箇”、“個”。《史记·货殖列传》:“竹竿万个。”辛弃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②厢房;古代贵族所住正室两旁的房舍。《礼记·月令》:“天子居明堂左个。”(明堂:正殿。)却:①退;使退却。《吕氏春秋·序意》:“马却不肯进。”贾谊《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蒙恬:秦名将。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②避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勇士不却死而灭名。”③不前进,停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马退而却,策不能进前也。”④拒绝;退还。《孟子·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也?”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⑤回;回转。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卷:收拾,收起。)⑥去;掉。多用在动词后表明动作了结,完成。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⑦副词。1. 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李商隐《有感》:“非关宋玉有微词,却是襄王梦觉迟。”2. 表示重复。相当于“再”、“又”。李白《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3. 表示相反,相当于“倒”、“反”。李白《把酒问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眼:(一)①眼睛。《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②眼光;眼力。陆游《冬夜对书卷有感》:“万卷虽多当具眼,一言惟怨可铭膺。”(铭:刻。膺:胸。)③孔洞;窟窿。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④事物的关键精要处。黄庭坚《赠高子勉》之四:“拾遗句中有眼。”(拾遗:指杜甫。杜曾任左拾遗之职。)⑤戏曲中的节拍。方以智《物理小识·天类》:“瑟实以配琴,笙实以和管箎(chí),岂有不合止于版眼而可听者哉?”(箎:同“篪”。一种乐器。)⑥围棋术语。指成片棋子中的空格,对方不能下子处。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曲中有务头,犹棋中有眼,有此则活,无此则死。”⑦量词。用于泉,井等。白居易《钱塘湖石记》:“湖中又有泉数十眼。” (二)wěn凸出的样子。《周礼·考工记·轮人》:“望其毂,欲其眼也。”(毂gǔ: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圆木。)穿:①穿透;穿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隋唐嘉话》卷下:“昆明池者,汉孝武所穿,有捕鱼利。”②通过。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③孔洞。《周礼·考工记·陶人》:“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④贯穿。白居易《与元九书》:“贯穿古今。”断:①断开;截断。《史记·文帝本纪》:“刑至断肢体,刻肌肤。”②断绝;隔开。乔宇《秋风亭下泛舟》:“山分秦晋群峰断,水入河汾两派通。”李白《大堤曲》:“天长音信断。”③尽;极。张羽《清口》:“行行重行行,目断双飞鸿。”④禁止;戒除;禁绝。王羲之《杂帖》:“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⑤判断;决定;决断。《国语·晋语九》:“及断狱之日,叔鱼抑邢侯。”⑥副词。绝对。柳宗元《封建论》:“周之事迹,断可见矣。”李商隐《无题》:“断无消息石榴红。”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