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名画《四梅花图》赏析 |
释义 | 名画《四梅花图》赏析四梅花图 南宋·扬补之作 纸本水墨 纵三七.二厘米 横三五八.八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扬补之是两宋之际的画梅高手,尽管其生前因宋徽宗赵佶贬其所画为“村梅”而未受重视,但他师承华光仲仁而有所发展,“身后寸纸千金”。 据说,北宋华光和尚仲仁偶于月夜看到窗间梅影横斜,受到启发而始画墨梅,成为当时文人画中一个新品种,与文同的墨竹并称。而扬补之是“华光和尚入室弟子”(《冬心画梅题记》)。扬补之为了画梅花,家种老梅,花开时常对之写生。他的墨梅在仲仁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创造了两种画梅方法:一种用水墨在绢上烘染作为底色,托出点点洁白的花朵;一种用墨线圈出花瓣——圈花法,改变以色墨染晕的作花方法。他的墨梅,枝干不用双线勾勒,而用粗笔一气呵成,笔势秀润,水墨或湿或干,其间的飞白笔触,表现出了老干斑剥的质感,画梅枝造形富于弹性,而最小的蓓蕾只用浓墨一点而就。扬补之还提出“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技法理论。对枝条的分布、花朵的繁简都悉心安排。他的墨梅非常写实,却又异于工细勾勒的追求;用水墨写意,但又不同于南宋后期梁楷、法常等水墨花鸟画的简笔和放纵泼辣,具有轻淡、宁静、婉雅的风格。这也正是从北宋到南宋之间水墨写意花卉画过渡的时代特点。 《四梅花图》卷是扬补之传世作品之一,画后款题“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咎补之书于预章武宁僧舍”,并有自题柳梢青词四首。 扬补之在自题跋语中还说:“范端伯要予画梅四枝,一未开,一欲开,一盛开,一将残……”这说明了此图四梅的立意所在。第一枝梅由右下角出,作向左上方放射状,穿插进退有致,力透枝梢,以新枝为主,花苞点缀,花虽未开,已含生意;第二枝出于下端,枝条向上发散,纵横伸展,主枝以飞白笔为主,疏秀枯淡,花瓣初绽,生机盎然;第三枝主枝作两股逆向弧形线相联,枝条顺势而生,梅花盛开,满枝春色;第四枝以干枯粗枝为主,枝条稀少,残花凋零,空中尚有飘落的花瓣,含着一种瘦骨强劲的深意。此四枝梅花造形各不同,风神却相通,俯仰伸缩各从其立意,墨色变化丰富,花头圈点尖细,枝干老劲直挺。 四梅花图 作者将未开、欲开、盛开、将残四时梅花集于一卷,暗寓一种隐情。未开时“渐近青春,试寻红蕾”,正当进入角色之初;欲开时“如对新妆,粉面微红”,踌躇满志,意欲争春;盛开时“一夜幽香,恼人无寐”,适逢风华正茂,不尽风流;将残时“长怨开迟,雨浥风欺,雪侵霜妒,却恨离披”,春色退去,剩得铮铮瘦骨。花开花落,此情此景,作者叹道:“骚人自悲,赖有毫端,幻成冰彩,长似芳时。”扬补之创作此画时,年已六十九岁,他于画之外诗词俱工,这里借梅以言情,颇有感伤怀旧之意。 扬补之的画风为其甥汤正仲所继承,而徐禹功、赵孟坚、赵衷以至元末的墨梅高手王冕,都是这一画派的传人,有所继承和发展。这一体系发展到明代有刘世儒、陈宪章、王牧之、盛行之等。清代的“扬州八怪”,如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罗聘等,虽然时代不同,风格互异,但寻其源流,均由仲仁、扬补之一脉而滋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