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释义 | 王维《使至塞上》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 诗,唐·王维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旨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边塞,宣慰将士。这首“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诗即为途中所作。诗的首联写奉命出使塞上的目的和已到的地界。“单车”无孤独之感,有独当重任之意,自豪之情溢于言外。颌联写出塞。“征蓬”非“孤蓬”“转蓬”,给人以豪迈之状而无忧悒之色;“出汉塞”“入胡天”,字工句健,意象阔大。颈联写诗人使至塞上所见边地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宏阔,气象雄奇。尾联写途中喜闻已军战胜敌人的捷报,以及首将正督战前线的消息,语透雄豪,自有一种喜不自胜之意。全诗歌颂了大唐帝国的强盛,抒写了诗人自己为国履艰涉险的壮志,表现了作者向往、热爱祖国边塞的豪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幅壮美的塞漠风光图则成为“千古壮观”的绝唱,为后世所欣赏、推崇。全诗字平色单,却是平中出奇,单中显像,大家手笔,浑然天成。 【全诗】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④ 【注释1】 ①二句意谓单车出使独往边塞慰问,使者来到了居延。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汉代苏武曾为典属国,唐时遂以“属国”指使臣。居延:汉县名,古址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二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②二句写景中暗寓行程。意谓蓬草随风远去,出了汉朝的关塞,北归的飞雁进入了胡地上空。 ③二句写塞外独特景色,意谓大沙漠中的一堆烽烟笔直地升入高空,大河上圆圆的红日正在渐渐下落。烽烟乃用狼粪燃烧的,据陆佃《埤雅》云:“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长河:大河。 ④二句意谓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仿效当年窦宪刻石纪功。萧关:故关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ji):侦察骑兵。都护:唐时边疆重镇设都护府,如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长官称都护。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公元89年,东汉窦宪大破匈奴于此,刻石纪功而还。 【注释2】 ①使:出使。 ②至:到。 ③问边:到边疆去察看。 ④属国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 ⑤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借指行踪。 ⑥胡天:少数民族地区。 ⑦候骑(ji):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⑧都护:官名,这里借指河西节度使。 ⑨燕然:山名。 【译文】 我坐着轻车,奔驰在荒凉辽阔的边防前线;带着皇帝慰劳边军的诏命,走过了属国居延。一团团南来的飞蓬,随风卷出了汉塞;几行归来的大雁,破空飞入了漠北的兰天。在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上,聚起一线直直的烽烟; 在奔腾浩瀚的大河上,欲落的太阳真圆。在雄峻险要的萧关,我遇见侦察的骑兵,他指着遥远的前方对我说: 都护视察边情现在燕然山。 【鉴赏1】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力克吐蕃,朝 廷遣任监察御史之职的王维前去慰问,并兼任河西节度判官,诗人在 赴任途中写下这首诗。 首联交代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的地方。“单车”谓轻车简从。“问边” 指慰问边疆的立功将士。诗起句开门见山先表明此行的目的,十分自 然地引出下面的旅程所历。属国原指边地附庸小国,这里用来指边疆 少数民族归附的地区,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首联两句点明了 诗题“使至塞上”的内容,韵调轻快,给全诗定下一个慨然赴边的豪 迈的基调。 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 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 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现了一个辽阔的 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 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 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 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含有 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 “单车”的孤 独和寂寞。 然而,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完全没有悲哀的色彩,相反 充满了崇高感。第三联的壮美景象使这崇高感达到了顶峰: “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不愧是千古绝唱,即使没到过边塞,只 要闭眼一想,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 曲 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浮在水面,那是何 等壮丽的情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划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宁静的黄昏。而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又以 几何图案的美妙组合,给画面添上一些奇趣,使它成了典型的沙漠和 边塞的图景。 结联笔调一转,又回过来写自己的出使: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 燕然。”侯骑即骑马的探子,都护为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代 指崔希逸。这两句说在萧关遇到侯骑,听说都护正在燕然山。燕然山 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崔希逸破吐蕃不会到那儿去,诗人这里是用 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曾大破匈奴,登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刻石 纪功。“都护在燕然”一句将崔希逸比作窦宪,说他正在胜利的最前线, 切此度出使的事由。结联这两句漫笔貌似偶然,实际上充满了豪迈昂 扬的情调,与前面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相呼应,构成了全诗雄劲壮阔 的气势。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艺术天才,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遣词造 句,都十分生动、准确、工整,可以说是唐边塞诗中最光彩夺目的篇 章之一。 【鉴赏2】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 节度副使崔希逸和吐蕃作战获胜。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 往劳军。诗题中的“使”就是奉使劳军的自己。因而这首诗是奉使 出塞的记实之作,写出使到达塞上的所见所闻。 诗的首联写自己 的行踪。“问边”是此行的任务。 “单车”说自己独自前往,不免有 一种孤单之感。对句“属国过居延”是“过居延属国”的倒文,交代 自己旅途所经过之地是汉朝的属国居延。用了汉朝的地名,使诗 句有一种历史悠久、边地辽远的味道。颔联写自己心情落寞。“征 蓬”两句从雁归胡天、己离汉塞的反差抒写了首联“单车”一词所包 含的孤单、落寞之感。蓬飘与雁飞的方向都是西北,但一“出”、一 “入”,感受大不相同。王维出使的月份史无明文,从“归雁”一词看 可能是在春天(有的研究者认为王维出使在秋天,则“归雁入胡天” 是虚拟之景)。 眼看着一行行大雁春来之时飞回北方的故乡,而自 己却像被风卷飞的无根蒂的蓬草飘离了汉塞。这一对比显出了诗 人心中的苦闷之情。其所以会有如此感受,一则因为此行是远去 西北,进入荒凉的边地,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独凄清之 感,二则因为上一年张九龄被罢知政事,此年四月又贬为荆州长 史,被排挤出京,自己在朝中失去了倚傍,此次被派去劳军,无异于 被赶出朝廷,因而不免心情黯淡,产生一种飘然无依的感受。颈联 写边地辽阔的景象。“大漠”两句所写的边地风光,画面开阔,意境 苍凉,历来被奉为写景名句。这两句用词十分平常,句式也平实易 懂,却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因为首先是诗人选取了最能表现 边塞典型风物的“大漠”、“长河”入诗,一大一长,把人的视野扩展 到广袤无垠的天地,给人壮阔雄浑的印象。 其二,诗人又给大漠、 长河恰当地选择了特定的组合景物: 孤烟、落日。战争时期,沙漠 的烽火台上一炷报警的狼烟直上高空,黄昏时分落日悬在长河上, 又大又圆。由于沙漠和黄河上没有山林村舍的陪衬和遮挡,孤烟 直上和落日浑圆的景象就异常醒目。这幅只有横线、竖线和圆组 成的画面,构图十分简单,却极为准确地画出了塞外荒漠、单调的 景象。 其三,这幅画的色彩是单调统一: 大漠是黄色的,烟柱是灰 色的,长河是黄色的,落日是橘黄色的,整个大西北的荒原被黄色 主宰着,更显得苍莽冷落,诗人孤寂的情怀自然地融进了景物描写 之中。尾联写路遇“候骑”,得知主将正在前线。诗人在旅途中久 久不见行人,只是在“萧关”才遇见了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一打 听,主将正在前线。“萧关逢候骑”一句看似闲笔,其实它很重要, 一方面显示人烟的稀少,边疆的辽阔,一方面由他告知“都护在燕 然”的消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长途跋涉的目的地就要到了,而 且主将崔希逸身先士卒,正在前线作战,并已经取得胜利。燕然山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并非崔希逸所在之地,此处用了东汉车 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唐军已打败 了敌人。至此,诗人政治上、心灵上的暗影和旅途的沉闷疲劳为胜 利的消息一扫而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