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赞普子》(敦煌曲子词) |
释义 | 《赞普子》(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 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日披毡帐,冬天挂皮裘。 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 这是一首写吐蕃将领归顺大唐故事的曲子词。“赞普”是吐蕃语的译音,据《新唐书·吐蕃传》云: “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唐时由于边庭的开发与交流,西域音乐大量传入,成书于大中四年(850)的南卓的《羯鼓录》凡载一百三十一曲,其中外来曲名占十之六七。《赞普子》已载入盛唐时崔令钦《教坊记》的曲名表(另有《蕃将子》曲名),当为吐蕃曲之传入唐朝者。从内容看,此词未离调名本意,作者或许即某降将本人。 词先叙写了主人公的身份,及往昔毡裘草原的营帐生活。风调刚健质朴,明快自然,可以从中窥见男主人公的雄武英姿。“草头”,指草原上; “毡帐”是游牧部族生活的圆形帐篷,用毛毡所制,此处当指吐蕃将领的营帐。“夏”、“冬”两句为“年年”铺叙,展现往日一年四季住毡帐、穿皮裘、驰骋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戎马生涯。 下片叙写向往唐朝和归顺的缘由。“语即”同“语则”,这两句是说,异族语隔,吐蕃语不同于汉语,入唐后他并没有与汉人群居相处。而是屯营荒丘,负责向来熟稔的牧马之事。结拍“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两句,画龙点睛,道出顺归的原因,客观地显示了大唐帝国的巨大感召力。“玉楼”,传说中神仙的居处,此处代指唐都长安的宫阙。这位降将仰慕大唐文明,毅然为“拜玉楼”而“抛沙塞”。结合史事观之,七世纪前半叶,吐蕃统一了西藏高原。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几次向唐求婚。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出嫁文成公主入吐蕃。自是,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广泛传入吐蕃,彼此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速发展。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又出嫁金城公主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并带去杂伎诸工和一个龟兹乐队,以及精工书写的《毛诗》、《文选》等典籍。唐朝高度发展的文明,引起了不少吐蕃贵族子弟的崇敬,其中有些人曾入长安学习。《新唐书·吐蕃传》载高宗咸亨三年(672)吐蕃使论仲琮来朝谓“吐蕃居寒露之野,物产寡薄,乌海之阴,盛夏积雪,暑毼冬裘。随水草以牧,寒则城处,施庐帐,器用不当中国万分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敬仰唐朝文明的吐蕃将领心向大唐帝国,当是自然之事。敦煌曲子词中另有数曲,如“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到丹阙,御龙楼,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地。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献忠心》),与此词情事相同,足可证明唐代文明的强大吸引力。要之,这首词以艺术歌曲的形式,生动率真地叙写了唐初少数民族边将归降的实情,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一个侧面。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