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勃在长安沛王府任职时,为一位姓杜的友人赴蜀就任县尉而写的一 首送别诗。诗人以对送别友人的赠言形式,形象地表达了他亲切而真挚的感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表现了作者广阔而豪爽的襟怀。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着重点明离别地点及友人将赴任的地方。城阙,即城郭宫阙。借指唐代京城长安。辅,即辅佐护卫。三秦,即今陕西关中一带, 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 曾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封给秦降将章邯等三人,故称三秦。此句写离别地的雄伟之貌,气势壮阔。五津, 指四川境内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五个渡口。这里泛指蜀川。此句气势磅礴,喻示友人前程远大。这一联,诗人写长安以三秦为辅佐, 山河以五津为阻隔, 地域辽阔,道路遥远,此去风烟迷蒙,旅途艰辛,隐喻仕途渺茫,人生坎坷,其关切之情,于“辅” 中寄托, 于 “望” 中流露。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由关切同情而转为安抚。同时,又为 “知己” 设下伏笔。这里, 首先点明题情: 意, 即情意, 心情。诗人用“同是宦游人”把自己和朋友联系起来。此联是说, 我游长安, 君将入蜀,同是为了作官而离乡背井的游子, 因此,离别的心情也正好相同。前一句于自慰与劝勉之中,寓亲切而平和的语气,流露出自己对仕途的认识及惜别之情; 后一句又来一个宽慰之解,写出因 “宦游”不得不离别的情由。二句之中,语含不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感情。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倾诉自己与友人的共同命运,化怅惆为豪放直抒胸臆。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从眼前的离别转入别后相思宽慰。并且采用一笔宕开的手法, 以奇峰突起之势, 富于浪漫色彩之意,将诗情推向高潮。从而, 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 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在海内, 在天涯, 天底下只要有知己的朋友, 虽然远隔天涯海角, 也如同咫尺近邻。知己者, 不以离别为意, 不为离别所苦。其眼光, 高瞻远瞩;其胸怀, 博大宏深。此二句, 写得自然而凝炼, 平常而精警, 语意深长,属对工整,将纯挚的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成为千古名句。然而,从文学潜移默化的发展规律来看, 他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前人的启迪。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中写道: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王勃与曹植的诗句之间,虽然有共同的因素, 但真正从诗歌的高度概括、凝聚精华来衡量, 王勃这两句诗,确实起到了传神写照、独树一帜的作用。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又从别后相思中转入眼前对友人进行劝慰, 嘱咐他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时作儿女情态,缠绵落泪。并且勉励他要超脱世俗,勇敢上路。这,是叮咛,是关切,是深情,是宽慰。既勉人,也自勉。同时,在这转进一层的语意中,也可以看出其双关含义:将歧路比作困难,指出在困难面前,应该积极向上, 不可象小儿女那样,悲观退缩, 失望痛苦。这里, 既写出了对友人送别时的深挚友情, 同时也显示出了诗人并不因离别和不得志而消沉悲观的广阔胸襟与豪爽气概。这一联,诗人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一洗前人送别诗的伤离恨别、缠绵悱恻的悲酸之态。
这首诗,熔抒情、议论于一炉,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情调爽朗。特别是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二句, 更是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言, 令人叹为观止。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成为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唐代初期著名的青年文学家,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他生长在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家庭里, 自幼才思敏捷,六岁能文,九岁能著述。十七岁应幽素科举,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因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斗鸡檄》被唐高宗赶出了沛王府。后来又任虢州参军,因罪免职,他父亲也受牵连,贬为交趾令。王勃往交趾省父,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在短短一生中,他怀才失志,忧郁伤感。正如他自己在《思春赋序》中所说的:“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他长于骈文,也善作诗。他的诗虽还带有六朝浮靡的遗迹,但已不事空洞的雕饰,而是运用优美清新的文词,抒写真实的感情,有着独特的风格。他对五言律诗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川上任的赠别诗。诗中既抒写离情别意,又不是缠绵悲酸的儿女情调,表现出一种开阔朗爽的风格。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从这里遥望蜀川只是一片迷茫的风烟。“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地区;“五津”,是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川。两句诗把雄伟的长安和杳渺的蜀川连结在一起,展示出壮阔的图景。长安是作者居留之处,蜀川是友人将去的地方,一个“望”字,表明两地相隔的遥远。表现出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颔联“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是上文自然的发展。这里包含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既明白说出有“离别意”,却又含蓄不露其伤感。“同是宦游人”,表明此时此刻的离情别绪是彼此相通不言而喻的。目前自己虽然仍留在京城长安,但毕竟也是远别故乡,宦游在外的人,何况这次是客中送客,就更多一层感慨了。这样说既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眷恋的深情,同时又在宽慰友人,分担他的孤单寂寞之感。两句诗表达得非常得体,反映出他对友人的体贴真诚,这真是知己者的用心,不禁令人为之感动。
上文将离情作了适当的表达,接着笔锋一转,颈联把宽慰的意思推向更高的境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朋友间的亲密情谊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只要彼此感情真挚,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象近邻一样。这两句饱含激情和信任的诗,冲淡了离别的愁绪,增添了乐观的气氛,会给只身远行的友人以欣慰和振奋,也反映出作者旷达豪放的胸怀。这两句诗可能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语意,但它更具概括力,更富人生的哲理,因此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紧接上联,顺理成章。和友人互相劝勉,不要在离别之际,象感情脆弱的儿女一般,让眼泪沾湿了佩巾。这样概括了,全诗的主旨,进一步表现出作者朗爽的性格。如果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两人分别时强忍悲酸的情态。
本篇结构严谨而又错落有致。首联点出地点,并微露别情;二联写别情和劝慰;三联从另一角度写劝慰,且把思想上升到更高境界;尾联结出主旨。全篇脉络贯通,次序井然,形成完整严谨的结构。从句式说,却又错落变化。如一、三联都用对仗,特别首联更是精整工稳。二、四联却用散句,这样就显得整散间作,跌宕有致。本诗的语言也极为精炼,首联十个字既交代了送和行的地点,又描绘了两地的形势,还抒发了送别的情意,内容极其丰满。篇中还接连出现生动精整的句子,言浅情深,耐人涵咏。一首五律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可说是文约意广的典范。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上任的诗。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友情为重的心声,成为千古名句。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别友之处,次句写友往之地。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的地区,“五津”指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州。城阙,显示了都城的巍峨;风烟,流露着迷茫。一个“望”字,将两处连结,既表明两地相隔遥远,又瞻念着友人的前途。同时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上文的自然发展。“离别意”点明题意,以“同是宦游人”缓解友人的伤感。自己也是宦游在外的人,是客中送客。为宦之人岂能都安居家乡,丈夫四海志,兼济天下人,宦游应视同平常。诗人以一“同”字与友人共担离别之苦,以“宦游”寓鼓舞友人前行之意,使两者间的感情更加贴合。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和近邻一样。这句诗可能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出,但更具有概括力,更富人生哲理。海内、天涯,言相隔遥远;而知己、近邻则说距离很近。关键在于“知己”,两心相通,两情相合,便身远也心近。这比劝慰友人不要怕远涉他乡,不要怕山长水阔来得有力。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文且予生发。颈联实际上已针对友人的惜别作了理性上的开导,结句则进而具体地加以说服。不要在“歧路”间,学那临别洒泪的儿女态。歧路,在此既指临别处的多路分岔,也隐喻“儿女沾巾”即为心志的歧路。如果沉溺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中,而不敢去闯荡风烟弥漫的江湖,那就误入了歧途。这一送别词,给友人拨正前进的方向,给远行的宽慰和振奋十分有力。
这首诗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像卢纶《送李端》“故园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韦庄《衢州江上别李秀才》“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等的辛酸之声,而振响着昂扬之音,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趣盎然,所以一直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知己难得,应该珍视,已成为历代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