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应玚 ·撰征赋 |
释义 | 应玚 ·撰征赋辞曰: 烈烈征师,寻遐庭兮。悠悠万里,临长城兮。周览郡邑,思既盈兮。嘉想前哲,遗风声兮。 从该赋的内容看,是平定北征乌丸叛乱的事件。赋中所写军临长城可证。曹氏北征乌丸,第一次是建安十二年五月,率军出征,兵至无终。七月大水,海道不通。四畴带路,兵出卢龙塞,塞外道路断绝,于是平山填谷,修筑五百多里道路。在白狼已发生遭遇战,曹军大胜。九月曹操率军从柳城回邺。又一次是建安二十三年春末夏初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氐等叛,曹操派遣儿子曹彰率军平定。总观这两次北征,应玚所撰的赋,恐是反映曹彰北征乌丸之事。建安十二年五月,未发现应玚与曹氏集团联系的资料。现在看可考的是曹植《送应氏二首》,黄节断定写于建安十六年,应玚与曹植结识,送应氏去朔方。 这篇短赋有叙事有赞词。写的辉煌壮丽,颂扬之情,溢于言表。 赋的开端文气雄壮,“奋皇佐之丰烈,将亲戎乎幽邻。”皇佐,王佐,此指魏王曹操,有佐助汉献帝治国的王霸之才。这两句意思是:奋发王霸的盛大的威风,将要亲自率领军队,平定北邻幽燕的乌丸等叛乱。史载: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曹彰北征,入涿郡,一战获胜,乘胜追击,至于桑乾,再战大获全胜。竟使曹操手拿曹彰黄须,赞美地说:“黄须儿竟大奇也。”结合史料,可知作者并非是无根据的阿谀。开端就有咄咄逼人之势,写曹操亲统大军临阵,讨伐北边的叛敌。出师有名,正义凛然,将士用命。接着两句写军旅的威风,“飞龙旗以云曜,披广路而北巡。”龙旗是军旅的旗帜,绣有龙虎的图案。此处写大军上路前行,军旗飞舞,如风起云涌,映照日光,光华闪耀。士卒整齐地前后相继。行走在宽广的大路上,巡狩北方边境。这两句借军旗多如云集,借分披宽广大路,而暗示士卒之多,并且是纪律严明,军威势壮,斗志昂扬。以北巡照应前句的幽邻。再次强调此是正义之师,代皇帝巡狩叛乱的北方边境。这四句是用叙事、铺陈、夸张的手法来写主将与士卒,暗示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威,壮气如云,敌忾同仇。 下面四句写环境,以环境衬托师出有王命,非擅自兴师动众。“崇殿郁其嵯峨,华宇烂而舒光。摛云藻之雕饰,流辉采之浑黄。”崇高威严的宫殿群,参差错落交置,势如高下不一直耸如天的群峰。华丽的殿堂,光华灿灿,映日闪光,耀人眼目。这两句总写将士离开都城,眼中的王宫群殿的雄伟建筑的景象,是群体物象的构拟,有帝王之气。下两句写宫殿的雕饰。摛,舒张之貌。云藻,指宫殿梁上的短柱彩画云卷形的图案。流辉,指流光。浑黄,浓重的金黄色。这两句意思是:宫殿的雕梁画柱,闪耀华丽的光彩,宫殿的琉璃瓦发出耀眼的金光。这两句重点描绘宫殿的彩画雕饰,与前两句写建筑宏伟,相映成趣,从概括整本雄壮美到细部的彩绘美,构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这四句看似与前四句不相干,实则相连。暗示出王令所出之地,将士禀受王命的恩宠,有着豪迈之感。 小赋共八句,分两层来写,似断实连,以征字为线索,展开出征情景的描写,以情贯全篇,雄壮昂扬,震奋人心。雕饰词采,多用对偶句式,形式整齐,词采华丽,五彩缤纷,眼花缭乱,气势飞动,令人气壮。 赞词也是八句,全用兮字句式,抒发赞美之情。与赋文相互表里,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 前四句写出征军旅及其行军方向。“烈烈征师,寻遐庭兮。悠悠万里,临长城兮。”烈烈,威风凛凛。此句是移用 《诗经·小雅·黍苗》诗中 “烈烈征师”的原句,用以赞美王师的军威势壮。寻,长也,此作动词用,指漫长的行军。遐,远。庭,边庭。这句意思是说要长途行军,直达遥远边境。悠悠,指行进的样子。此句是化《诗经·小雅·黍苗》诗中“悠悠南行”之句。这句意思是说军队要行走千里万里。临,就近之意。长城。此指秦长城。这句意思是,大军直逼长城。句式排比对偶,整齐划一,气贯其中。深寓赞美之情。王师的威武雄壮的群体形象,气吞万里的态势,无不跃然纸上。 后四句写王师周览都城所见所感。“周览都邑,思既盈兮。嘉想前哲,遗风声兮。”周览,看遍了之意。都邑,都城。盈,满。前哲,前代的圣哲人物,如孔子,周公等人物。这四句诗意是:出征将士遍览了都城,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感慨,展开了美好想象,前代圣哲的余风流韵,宛然在目,风声在耳。这四句是动态的描写,从观外景而深入解剖内心,将士以前代哲人之教为训,行仁义之师,讨平叛乱之敌。如古代周武王与姜尚吊民伐罪,周公讨平殷顽及管蔡之乱,汉武帝屡平匈奴的犯边。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王朝的尊严。后四句含蓄蕴籍,表里相衬,涵盖古今,颂扬备至。 赋文与赞词两者相辅相承,浑融完整。赋以铺陈扬厉,词以意象流动,创造出出征将士的群体形象,高度概括与细部精雕相结合,形神兼美。虚实并用,涵盖古今,境界壮阔高远,具有雄壮之美。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