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哪叱太子 |
释义 | 哪叱太子佚 名 那叱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啖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毋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叱,次木叱,帅三胎。那叱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上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为胫、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镝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拔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中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哪叱是我国民间广为人知并深受喜爱的一位神话人物,这不能不归功于明代以来神话小说 《西游记》和 《封神演义》 的广泛传播。为了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这篇《哪叱太子》,我们先粗略地看一看这两部小说中对哪叱的描写。 在 《西游记》 中。哪叱是玉皇大帝统属下神将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太子,他出生时,左右手掌上分别有 “哪”“叱”二字,因以为名。他还有两位哥哥,长兄金叱,做如来前部护法,次兄木叱,是南海观世音的徒弟。哪叱生后三日,就下海大闹龙宫,激怒了李天王,要杀他以绝后患。于是哪叱持刀割肉剔骨归还父母,一点灵魂,径投到西天佛祖之前,被佛祖以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化成人形,起死回生。复生后曾降伏九十六洞妖魔。哪叱每随李靖出战,总是冲锋陷阵的先锋,时时现出三头六臂,手持六般兵器,“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威风八面,神通广大。 《封神演义》中关于哪叱的描写,在情节上、文字上都更胜一筹。他是陈塘关总兵李靖和夫人殷氏的三子,其师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送来投胎。长兄金叱,次兄木叱,分别在五龙山文殊广法天尊和九宫山普贤真人处学艺,七岁时下河洗澡,打死东海龙王敖广三太子,又赶到南天宝德关外,痛打前去天庭告状的敖广。此事尚未平息,又在陈塘关城楼上,用轩辕皇帝的乾坤弓震天箭射死石矶娘娘门人碧去童子。因连闯大祸,为不连累双亲,他剖腹剜肠剔骨肉归还父母。以后太乙真人用荷花、莲叶,重造哪叱形象,身长一丈六尺,又传火尖枪,赐风火轮,付豹皮囊,内放乾坤圈,混天绫和一块金砖。后在姜太公麾下效力。 哪叱最早见于佛都文献,相传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是佛教的一位护法神。至迟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哪叱“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说法。到明代,形成了关于哪叱比较完整的传说。这篇《哪叱太子》,就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种图式。与同属明代成书的上述两部小说相比较,可以看出是有同又有异。从同是玉帝系统神将、生数日而闹龙宫、为世尊即西天佛祖还形、法宝有绣球金轮(《西游记》是火轮儿)、降伏诸魔(《西游记》中是九十六洞妖魔)等这些方面来看,应该说和《西游记》还是比较接近的;而虽然具有《封神演义》的一些故事梗概,但总体上看差异较大,就是一些细节也往往不同。最显著的差别是《封神演义》中的哪叱已完全脱离了与佛门的联系,不仅为他化身传艺授宝的师父是道教中人,就连他两位兄长的师父文殊和普贤,也尽被纳入道教系统。一般来说,我国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有逢神便磕头见庙就烧香即只求保佑而不问何方神灵的特点,这一改动,显然背离了这种特点。再说《西游记》成书于明代中期,而《封神演义》成书明显晚于《西游记》。如此看来,可以说这篇《哪叱太子》和《西游记》中的哪叱,显然是较早较原始的形象,而《封神演义》中的哪叱则已经过文人之手做了较多的改造。 这篇《哪叱太子》的真正来源虽已无从查考,但从它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都很少修饰雕琢因而保留着较多民间通俗文学的某些特色来看,应该是生活在下而层粗通文墨的人士根据当时民间的哪叱传说直接写成,比之于虽然也是源于民间传说材料但显然已经过精心加工润色的《西游记》,无疑保持着更多的本色。这类文字,由于被所谓正经文士所不屑,往往很难流传,因此这篇文章传留至今应属难能可贵,从中至少我们可以部分地了解哪叱形象的形成演变,这是我们欣赏时应予留意的。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