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二)中原首刹白马寺 |
释义 | (二)中原首刹白马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寺院中,最著名者当推坐落在中州大地、今河南洛阳城东约20里的白马寺,它已经在风雨飘摇、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度过了一千九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这期间,名城洛阳的城址古今已屡有变化,唯有白马寺长驻原地。相传白马寺始建于汉明帝时,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历代都曾大加修葺,使它完好保存于今。 白马寺的建造,据说与汉明帝感梦求法(参见《佛法东流》)有关。汉明帝听傅毅圆梦后,便派使者出使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使者们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天竺法师摄摩腾、竺法兰,便相邀两位法师同行,用白色骏马驮着在大月氏国得到的佛经及释迦牟尼画像,一起返回洛阳,将梵本收藏在兰台石室。为报白马一路负经之恩,汉明帝诏令在洛阳城外建“白马寺”。后来摄摩腾、竺法兰二人就在寺内译经传法。 “白马寺”一名的来历,佛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寺成之后,因寺内壁上画有无以数计的乘骑,绕塔三匝,取吉祥如意的祈愿,故得名;另一说据《高僧传》卷一的记述,外国国王曾毁破许多寺院,只有招提寺幸免于难。一日夜里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有人禀告国王,国王闻之当即下令停止毁寺,并改招提寺为白马寺,以表心领白马劝戒之意。 白马寺现有面积约4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大体上呈长方形,规模和布局与明嘉靖三十年(1556)时重修的基本一致。据传白马寺初建时是仿照印度祗园精舍的格局。从现在来看,白马寺的建筑风格有印度早期佛寺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它还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式,即殿宅堂舍。 白马寺的山门由三个拱式门洞组成,中间拱门上方刻有“白马寺”三字,左右各雕一石马,山门两边置有一对石狮。山门内东西两侧是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的墓。 河南洛阳白马寺山门 寺内中路的第一个佛殿称天王殿,殿内刻有“风”、“调”、“雨”、“顺”字样的四大天王像,这四字包含了以食为天的众生对生活的企望以及寄理想于佛门的缘由,也是印度佛教世俗化、中国化的形象体现。天王殿之后是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总计五重。其中大佛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九脊歇山顶,雕粱画栋,宏伟且精美。毗卢阁位于一高台上,台长约43米,宽约32米,高约6米,周边以砖砌加固。高台周围古柏森森,青苔苍苍,相传是汉明帝纳凉读书之地,故有“清凉台”之称。现阁已毁,仅遗存四方硕大的台基柱石。 寺外东南不远处有一佛塔,“岌若岳峙,号曰‘齐云’”,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密檐式砖塔,有十三层,高24米。外形挺拔秀丽,与唐长安荐福寺塔(即今西安小雁塔)相仿。此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保存完好。寺的西南面还有一遗址,名曰“焚经台”。据说佛教初入,汉明帝非常重视,遣使西域取回佛经,又建佛教第一寺——白马寺,当时就引起道家的不满。道家斥佛家为虚妄,并要与之斗法。明帝诏令于此筑台,让两家一比高低。比试时,道家居东,佛家居西,各持本门的经典用火焚烧,结果道家的经书触火即燃,而佛家的典籍完好无损。佛家得胜,道家赧颜下台。历史上“释道之争”一直不断,各自都编造出大量神话褒己抑他,“焚经斗法”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回合。 白马寺的建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佛教在中国首次取得官方的认可,确立了合法的地位。同时,白马寺还是汉译佛经的发源地。 自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人译编《四十二章经》这部中国现存的汉译佛典开始,以后各代均有许多佛学大师在该寺从事翻译工作。如嘉平二年(250)中天竺昙摩迦罗至洛阳在白马寺译出《僧祗戒心》,以当地梵僧举行受戒的羯磨之法来进行传戒活动,被称为中土戒律之始。嘉平末年天竺沙门康僧铠到洛阳在白马寺翻译《郁伽长者所阿经》等四部经,现存的《无量寿经》就是他翻译的。西晋时,在寺内从事翻译梵本佛经的大家迭出,诸如竺法护、法立、法炬、安法钦等人都有佛经译著的建树。到唐代对佛经的翻译已形成了大规模的集体译作,产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完备的译作制度。 白马寺现还存有许多古代的碑刻和造像。石碑中以宋碑《摩腾入汉灵异记》为较早,碑文追述了两位大师入中土传教时的种种灵异之相和齐云塔的创建过程。据说齐云塔古已有之,现存之塔只是金代重建。宋代碑刻还有徽宗追赐两位大师的封号,崇宁二年(1103)立石。元代较重要的有《洛京白马寺祖庭记》,至顺四年(1333)刻,字体工整秀丽,不失法度,说是赵孟頫所书,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另外明、清碑刻也不少,如明《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清《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等,对了解白马寺的历史原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造像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夹纻干漆”像。“夹纻干漆”是我国独特的制作工艺,以模胎外夹纻,涂以若干遍生漆而成。现白马寺大佛殿保存有一组这种造像,有佛尊、天王和罗汉,工艺非常精美,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河南洛阳白马寺元代夹纻弥勒像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