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韩缜《凤箫吟》 |
释义 | 韩缜《凤箫吟》韩缜《凤箫吟》韩 缜 韩 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①,来时陌上初熏②。绣帏人念远③,暗垂珠泪,泣送征轮④。长亭长在眼⑤,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⑥。 消魂⑦。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⑧。恁时携素手⑨,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⑩。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11)。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12)。 柳荫仕女图 【清】 潘振镛 注释 ①连绵无际:指芳草连绵无际。②陌上初熏:指郊外田野的芳草刚开始使人熏醉,使人浸染上草风薰味。③绣帏人:原指在装饰精美帷帐中的佳人,此处指前来送别的心上人。④征轮:远行人乘的车。⑤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⑥目断王孙:送别时目送远游之人到极远处。⑦消魂:销魂,形容悲愁。⑧绿妒轻裙:青草也开始嫉妒佳人衣裙的绿色了。⑨恁(nèn)时:那时候。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的手。⑩香茵:形容绿草如茵。(11)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芳意:指春意。(12)嬉游:嬉笑游玩。 鉴赏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韩缜奉命代表北宋前往辽国商议分割代北地界,本词作于临别之时。据清人沈雄《古今词话》引《乐府纪闻》曰:“元丰中,韩缜出使契丹,分割地界。韩有姬与别,姬作《蝶恋花》云:‘香作风光浓著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韩作芳草词别云:‘锁离愁(略)。’”据《宋史《韩缜传》:“熙宁七年,辽使萧禧来议代北地界。召缜馆客,遂报聘,令持图牒致辽主,不克见而还。”可知本词作于熙宁七年而不是元丰年间。 词人站在前来送行的佳人的视角上“咏芳草以留别”。上阕写佳人郊外长亭送别的整个场景,按照离别时间的进程分三个层次展开;下阕想象别后思恋的忧伤和消魂的离愁,依四个场景展开。 开篇的“锁离愁”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成为全词的总纲。一个“锁”字凝聚着整个场景的氛围。“来时陌上初熏”暗用南朝江淹《别赋》中“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之句,点出了全词的核心意象:“芳草。”郊外田野,青草一片,晨曦微露,草芳熏染,而离愁却如那铺满大地的芳草连绵无际。“熏”字用得真切传神,写足了离别场景中弥漫流动的情绪,恍惚如暖风熏醉,梦里漂浮。此为上阕的第一层,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情态。但此场景中终究缺乏离别愁绪的指向对象,即此种情态的落脚点。因而上阕第二层便自然而然地展开对“绣帏人”念远、垂泪、泣送的描述,同时暗中以清晨初升阳光下芳草上的露珠作喻,所谓“暗垂珠泪”是也。对“芳草”的情态描写与对离愁情态的表达,两个层面交织,相互构成,使得情景鲜活而易于把捉。作者想象佳人与自己告别,随着车队徐徐开动,佳人由默念而至垂泪,由垂泪而至抽泣,可谓“含凄动征轮”(唐王维《观别者》)。“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的意象更为空阔开朗,含意深远,且语言清丽,朗朗上口,将佳人目送心上人远行之时久久不愿离去的心境,表现为呈现在眼前的长亭与一重又一重的远水孤云之间逐渐拉开的距离,“长”“远”“孤”三字便构成了此距离感的感情色彩。末句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表达强烈的难舍之情。“望极”“楼高”“尽日”“目断”,从空间位置、时间长短、视界所及来极力衬托此种别离之痛苦愁绪。 如果说上阕可以用“锁离愁”来概括,则下阕便可算是用“消魂”来领起。如何“消魂”?作者设想了四个场景,以此描写佳人是如何思念远方心上人的。第一个场景是某天突然见到池塘行处草长,由此联想到的第二个场景,即昔日携手缓步香茵,今昔比对过渡到第三个场景便是青草长生而朱颜难再。如此的矛盾和落差,佳人该何以自处呢?在时光中“嬉游醉眠”,看似此种离愁的痛苦和折磨有了解脱之道,实际上嬉笑游玩、酒醉成眠却是更凸显了此种矛盾。下阕的诸多意象分别关联着前人名句,“素手”让人想到“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的意象;“池塘”让人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春草”意象;“年年”让人联想到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时间改换。 全词咏芳草而抒离别,却不着“草”字,尽得风流。善于运用意象相互引发的效果,将“连绵无际”“陌上”“珠泪”“王孙”“池塘”“绿妒”“香茵”“芳意”“绿野”等在传统的文学资源中关联着“草”的意象有机组织起来,碰撞出灵动的火花。结构层次分明,暗喻贴切,寓意凝聚,用情可谓真切。(张伟特) 集评 唐圭璋:“此首咏草,实则借草以抒别情。篇中句句有草,句句有人,写来自然拍合,情韵悠漾。”(《唐宋词简释》) 链接 《凤箫吟》词牌。《凤箫吟》又名《芳草》《凤楼吟》,双调,一百零一字,平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