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遗嘱 [乌克兰]谢甫琴科 |
释义 | 遗嘱 [乌克兰]谢甫琴科在坟墓里安葬, 葬在亲爱的乌克兰 茫茫草原中央, 要让我能望见原野 和第聂伯的浪潮, 要让我能听到河水 在陡岸下咆哮。 待到滚滚河水洗净 乌克兰的地面, 把仇敌的全部污血 冲进大海碧蓝, 我才会离开山岗平原, 飞向上帝去顶礼…… 在这一天来到之前 我不承认上帝。 安葬了我,就站起来, 砸断身上铁链, 用凶残的敌人之血 去把自由浇灌。 在自由的大家庭里, 在新的大家庭里, 别忘了用告慰的话 轻声向我奠祭。 (飞白译) 【赏析】 《遗嘱》是谢甫琴科抒情诗的代表作,写于1815年。当时,他又一次回到故土乌克兰,亲眼目睹了乌克兰农奴的悲惨生活,完成了诗集《三年》(1843—1845),《遗嘱》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诗的第一段充满了对乌克兰故乡的强烈的眷恋之情,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的幻想——一种对自由的幻想。诗人意识到,在他那个时代,终其一生也不能目睹人类的解放。那么,怎样分享人类自由的幸福,怎样参与人类解放的事业呢?可以说,他在这份著名的“遗嘱”中作了回答。首先,他在诗的开头宣布了他对自己死后的安排:“当我死后,请将我/在坟墓里安葬,/葬在亲爱的乌克兰/茫茫草原中央”,这样,他就能享受活着的时候所不能享受的自由,就能自由自在地眺望茫茫无际、无拘无束的原野,就能随心所欲地倾听第聂伯河的自由奔腾和高声呼啸。虽然诗句中包含着悲凉,但这种悲凉被豪迈的激情和强烈的憧憬所压倒、冲淡。 这还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向往,然而,从第二段流露出的诗人的情绪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把“小我”融进了人类的解放事业, 他希望自己死后能守望乌克兰的山岗平原,他盼望仇敌的污血全被冲洗的时刻早日降临乌克兰的大地。 《遗嘱》的结尾情绪激昂而又深情。他号召人们站起来砸烂身上的锁链。他相信总有一天,俄国各族人民将成为一个自由的大家庭,他的名字也将被大家庭中一代代自由的成员所缅怀:“在自由的大家庭里,/在新的大家庭里,/别忘了用告慰的话/轻声向我奠祭。” 诗人在彼得堡病逝之后,人们几经周折,终于得以按照《遗嘱》中诗人的遗愿,把他遗体运回乌克兰,安葬在第聂伯河畔的山岗,让他永远倾听第聂伯河自由的欢唱。后来获得自由的人们也没有忘记这位为自由而奋斗的战士,《遗嘱》结尾处的这四行美丽的诗句已被刻在许多城市中的这位伟大诗人的纪念碑上。 (吴德艺)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