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诗歌·何景明诗《答望之》 |
释义 | 诗歌·何景明诗《答望之》诗歌·何景明诗《答望之》 念汝书难达,登楼望欲迷。天寒一雁至,日暮万行啼。饥馑饶群盗,征求及寡妻。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 “望之”,孟洋的字。孟洋,信阳(今河南信阳)人,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也能诗,著有《有涯集》。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孟洋乃何景明“外弟”。前此,望之有书来,故此以诗答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为“答望之”,但诗中所涉,除同伤沦落飘泊之外,还引发出民困政乱、百姓无以为生的严酷现实。其悲愁感愤、忧深思远与《岁晏行》一脉贯通,但此诗思致微渺,从容率情,较贴近何景明的俊逸诗风。 首联“念汝书难达,登楼望欲迷”破题而入,总揽全篇。看似平淡,无甚奇绝惊警,其实“欲造平淡难”,难在淡中有浓,由小入大,意境渐至恢宏。“念汝”小事,但“念”中内蕴极深,有对外弟之念,有对家国之念,“念”而作“书”,书之“难达”,因难达而“登楼”,而“望”之,而“欲迷”。层层递进,字字翻转。 当此思绪茫然无可如何之时,忽接望之手书:“天寒一雁至,日暮万行啼”。“一雁”,既是眼前实景,又兼喻外弟来书。《汉书·苏武传》有“帛书系雁足”故事。得来书,故心喜,但黄昏来临,万行归雁哀鸣震天,诗人不由得转而生悲。这里的“万行”,亦眼下实景,却又兼喻流离失所、迷茫凄惶的百姓。 颈联承上,直写啼饥号寒的灾民:“饥馑饶群盗,征求及寡妻”。灾荒之年,盗贼骤增;官府又搜刮无度,即使孤苦无依的贫妇也在所难免。 尾联“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此诗作于深秋,草木凋零,景色寂寥。诗人由百姓苦难联想到自身遭际,把自己和对方比作飘荡四方的落叶,凄清,孤寂,高洁自许,寻觅不到一块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图之地。这种落寞心境在诗人其他作品如《竹枝词》中也有所流露:“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也断肠。” 《答望之》是抒情短诗。从一己之情写起,锲入目之所见,心之所思,蔚为咫尺千里之势。亲情,雁情,民情以及沉积诗人心头的牢愁郁勃之情,一一流出。在有限的诗句中程度不同地显现出构思的多向性、流动美和空间效果。胡应麟对何景明的五律评价甚高,说:“国朝仲默明卿,亦是五言律筏。初学下手,所当并置座右。”(《诗薮·内编卷四》) 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是一矛盾统一体。不能因为他与李梦阳“卓然以复古自命”,就简单地将他们归结为拟古主义了事。即李梦阳本人,在提倡“摹临古贴,即太似不嫌”的同时,也发表过“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真诗乃在民间”等真知灼见(见《诗集自序》)。何景明对李梦阳的修正与补充,更有利于完善复古理论,形成一种神似古人、融冶诸家、自成一体的复古主张。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