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精神分析学 |
释义 | 精神分析学又称“心理分析”。原是一种用“讲述疗法”治疗那些人们认为有精神疾病或障碍的人的一种医疗方法。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对人的潜意识的了解和利用,后逐渐发展成为研究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和梦的解析论。 精神分析学是本世纪初起源于奥地利的一个心理学派别,由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所创,经过他的学生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发展为一种用精神(或心理)分析的方法解释人性、人格、人的本质等问题的学说。该学派在30—40年代盛行于欧美国家,对西方的美学、文艺学等产生了巨大影响。70年代,雅克·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根据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和评价,成为新一代的精神分析派的代表。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并于次年开设了精神病的私人诊所。1895年他与布洛依尔合著的《歇斯底里研究》,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诞生的标志。在此后的四十余年中,他又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系统地建立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其中较重要的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4)、《性学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2)、《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本我》(1923)、《文明及其不满》(1930)。其中《梦的解析》一书,一般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与文学结合的开始,此后精神分析学超出了纯医学的领域,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和美学,从而形成了20世纪文艺学和美学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精神分析学派。无意识论、本能论、性欲论和释梦论可以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四大基石。在弗洛伊德那里,均已形成基本的理论构架。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最根本的范畴。他把人的心理过程分成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部分,前意识是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无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的原始部分。在人的无意识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经验和情感。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时刻影响着人的言行,意识只是无意识的产物而已。所谓本能,则是指由躯体内部力量决定着的一种先天的冲动,其中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弗洛伊德尤其重视性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libido),认为它是无意识的核心与基础。它不仅是精神病形成的原因,也是人类一切生活和行为的动因。从而形成了他的性欲论,并引出对分析文学的重要概念男孩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和女孩恋父仇母的“艾列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晚年他又提出了关于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三重人格论,对他的无意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他通过对梦的长期研究,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象征的主张,丰富了他的理论体系。弗洛伊德不仅是位精神病医生,他还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学的论著,如《开玩笑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戏剧中的精神变态人物》(1905)、《作家与白日梦》(1908)、《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1910)、《三个匣子的主题思想》(1913)、《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论“令人害怕”的东西》(1919)、《论幽默》(1927)、《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等。其中对于文艺和美学有重要影响的有创作、审美与力比多的关系(即所谓性欲升华说),文学创作与梦的关系,艺术与幻想的关系,艺术的宣泄作用等等。 荣格1905年起担任心理学讲师,1907年与弗洛伊德相识并成为他的得意门生,次年二人共同创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13年,由于意见的分歧与弗洛伊德决裂,建立自己的理论。荣格的研究面比弗洛伊德更为宽广,除心理学与文艺学外,还涉及教育、宗教、迷信、原始文化等方面。荣格一生的著述也颇为丰富,共两百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有:《精神分析学理论》、《无意识心理学》(后易名为《变化的象征》,1912)、《心理类型》(1921)、《心理学与宗教》(1953)、《分析心理学》、《心理学与文学》(1930)、《美学中的心理类型》、《集体无意识》等。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分歧在对于“力比多”与无意识的理解上。他认为,“力比多”的内涵不仅仅是性欲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一种普遍、基本的生命力;无意识也不仅仅是个体无意识,更为重要和基础的是集体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可以说是他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新贡献,在他看来,集体无意识不是在的客体,与它相比,人的意识是渺小的、短暂的和从属的。他提出了“原型”这个重要范畴对集体无意识进行说明,所谓“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它是人类远古社会的生活与心理经验的沉淀物,而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便是原型。他还说明,最主要的原型有自然原型(阿利玛原型)、意义原型(智慧老人原型)、转换原型。此外,他把“力比多”也分为“内倾型”与“外倾型”,认为大政治家、大演说家、社会活动家属于外倾型,而大诗人、大哲学家、宗教家则属于内倾型。荣格对于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对于文艺与美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在关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家及艺术的本质、作用与集体无意识的关系的探讨等等方面。荣格指出,为了赢得他人的爱与尊敬,一个人必须自爱、自尊。 拉康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1932年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偏执性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1936年发表论文《作为自我作用构成因素的对镜阶段》(1949年重新发表为《照镜期》),从而步入精神分析领域。1953年,他带领一批学者脱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成立“法国精神分析学会”。在1963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责令“法国精神分析学会”开除其会籍后,他又于1964年创立“巴黎弗洛伊德学派”,1980年他宣布该学派解体。拉康把索绪尔、雅各布森等的语言学,莫斯、列维-斯特劳斯等的人类学,皮尔斯的象征逻辑学以及集论、拓扑学等理论结合起来,对结构主义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继续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发展在于,拉康不同意本能性的无意识等于语言的理论,认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有结构,所以应将无意识看成语言的产物。他发展了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间的等式关系,认为愿望虽对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一个人既受内在因素(愿望)的影响,也受外在因素(客观世界)的影响。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语言对愿望加以组织的结果。词语并不能表达概念的本质,而只能表达一种表面现象。愿望为能指注入意义,但这种意义只能凭主观去感受,意义与感受者之间并不相互沟通,而无意识就是那个暗中表露了却未被公开认识的愿望。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拉康进行了修订,他将欲望解释成从一个能指到另一个能指的潜在的无限运动,所有欲望都源于缺乏,欲望不断努力填补这一缺乏。在他的主要理论“照镜论”中,他把主体的发展分成“现实”、“想像”和“象征”三个阶段。拉康对于文艺和美学领域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他运用其理论对于现当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品的分析研究上。拉康的著作因其独到的见解和对传统的冲击,不仅对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发生很大影响,对于当代文化思想,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都具有理论启发和先导意义。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