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第三章] 华东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释义

[第三章] 华东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旧城方浜中路249号,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1959年,城隍庙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耸公布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最初指的是古代民居四周修筑的城墙、城池与保护性结构。《说文解字》记载道: “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后来,城隍逐渐演化成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为 “翦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城隍信仰具有半官方半民间的性质。唐时,城隍信仰经较为普遍。宋时,城隍信仰被官方纳入国家祀典。明清时期,城隍信仰达到顶峰。


上海城隍庙


元代时,上海镇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风急浪高,时有海难发生。人们便将在金山卫镇守海潮的霍光神,请到了上海镇,作为护海神,并在方浜北岸建金山神庙(即霍光行祠)以供奉。方浜的金山神庙被看作是金山城隍庙的分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改建成现在的上海城隍庙。改建后,除了供奉原金山神主霍光,还供奉朱元璋赐封的上海城隍秦裕伯,故有 “一庙二城隍” 之说。上海城隍庙建成后,一直香火兴旺,史称 “江南香火之最”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本地人筹资在城隍庙之东侧建东园,又名内园。清乾隆二十五年,上海城隍庙购买豫园并将其更名为西园。明清时期,城隍庙历经多次扩建修葺。庙内现存建筑有牌楼、头门、仪门(上有戏台) 、大殿、元辰殿、慈航殿、财神殿、娘娘殿和城隍殿等。
牌楼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后多有修缮。明代建筑风格,歇山顶,两柱三楼式,中间高,两侧低,正中悬有“保障海隅”匾额,牌楼两侧有八字照壁和石狮一对。
牌楼后面为头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


城隍庙内



豫园


前院后面为仪门(上有戏台) ,二层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上面为戏台。仪门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修戏台,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四间。仪门前院东西两侧有看楼。
仪门后为正殿,重修于1927年,面宽三间,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分前廊、正殿两部分,均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正中供奉霍光神像,两侧为文官许琮和武官崔士元。
正殿后面与元辰殿相通,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辰殿后有慈航殿和财神殿。慈航殿内供奉眼母娘娘、慈航大士、天后娘娘。财神殿内供奉文昌帝君、关圣帝君、财神。
庙内最后一座殿宇为城隍殿,单檐硬山顶,面宽五间,殿内供奉上海城隍神秦俗伯及城隍夫人储氏像。

江苏句容茅山九霄万福宫



茅山九霄万福宫一角


茅山古名句曲山,因山形曲折似 “句” 字而得名,位于句容、溧阳两市交界处。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句曲山修逆行善,后人为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茅山风景秀丽,有9峰、26洞、19泉。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为茅山最高峰。茅山素有 “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 之誉,为道教名山之一。两晋时著名道学家岛洪曾在此炼丹著书,孕育门道教灵宝派。东晋时,道教徒杨羲等在此创立了道教上清派。齐梁时陶弘景隐居山中,创立了道教茅山派。茅山是道教茅山派、上清派、灵宝派的孕育地,也是道教正一道、全真道的重要道场,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茅山被列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第三十二小洞天。宋朝时达鼎盛时期,道教宫观遍布全山,有道观257处,房屋5000余间。清末,茅山尚存三宫五观,即九霄宫、元符宫、崇禧宫和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德佑观、仁佑观。抗日战争时期,五观全毁,三宫仅剩二宫,即九霄万福宫、元符宫。1983年,茅山道院被国务院公布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茅山九霄万福宫


九霄宫又称顶宫,万福宫,建于茅山大茅峰顶,为茅山道观群之首。九霄宫现为江苏省道教协会、镇江市道教协会、茅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据《茅山志》载,西汉时,人们为了纪念陕西咸阳南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于大茅峰顶建石坛、石屋,供奉三茅真君石像。齐梁年间石屋扩建成殿宇。元延祜三年(1316年) ,敕赐圣佑观,专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敕建殿宇,赐额“九霄万福宫” ,为当时茅山道教 “三宫五观”之首。鼎盛时期,宫内有太元、高真、二圣、灵官、龙王五殿堂,藏经、圣师两楼阁,毓祥、绕秀、怡云、仪鹄、礼真、种壁六道院,及道舍等一百余间。后经多次战乱破坏严重。
九霄宫现有殿宇四进,多为近年重建。第一进为灵官殿,殿额上刻 “敕赐九霄万福宫” ,两边墙上书 “道气长存” 和 “万寿无疆” 八个大字。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第二进为藏经楼,东有宝藏库,西有坎离宫。第三进为太元宝殿,是九霄宫的主体建筑。殿内正中供奉三茅真君像,两侧有马、温、赵、岳四大元帅像。太元宝殿前东侧为迎旭道院,前西侧是仪鹄道院。第四进为升表台和二圣殿。升表台相传为茅盈当年飞升之处,台上建有一座三天门石坊。升表台后为二圣殿,供奉三茅真君的父母。二圣殿西侧建有怡云楼,楼上陈列着茅山 “镇山四宝” : 玉印、玉圭、玉符、哈砚,均为宋代珍品。

江苏句容茅山元符宫


元符宫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积金峰下,为茅山重要的道教宫观,原址摆放茅山镇山之宝“玉印” 的地方,故又称印宫,全称元符万宁宫。
元符宫始建于唐。据《茅山志》记载,唐至德时(756~758年)建有火浣宫,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为延真庵,五年(1027年)为天圣观。宋绍圣四年(1097年)宋哲宗敕于此营建元符观,历时九载,于崇宁五年(1106年)落成,徽宗赐名 “元符万宁宫” ,又称元符宫。元符宫于宋时达鼎盛,是当时茅山最宏伟的宫观,宫内主要建筑有宫门、玉华门、天宁万福殿、玉册殿、九锡殿、景福万年殿、飞天法轮殿、钟楼、藏经阁、大有堂、东库堂、西云堂、宝策殿、众妙堂、三素常、九真堂,北极阁、震灵堂、潜神庵及十三房道院等,规模宏大。元符宫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毁于战火。后元、明、清屡次重建,清未绝大部分毁于兵火,部分残存建筑山毁于日本侵华期间。现有山门、灵官殿、万寿台、太元宝殿及二房道院,均为近年所建。宫外名胜古迹有蓬壶洞、玉柱洞、华阳洞、楚王洞、常遇春影壁等。
元符宫入门处有题写 “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的高大石牌坊,宫内有 “黄鹤常临”及康有为手书 “众妙”石刻,还引幸存下来的古代浮雕屏、三天石门,非常珍贵。


茅山元符宫前景


元符宫内原有宋皇室所赐八宝,现存四宝,即: 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均为珍贵文物,现藏于茅山道教协会所在地九霄万福宫。

江苏句容茅山华阳洞


华阳洞位于茅山中部老虎岗西侧,北距印宫约300米,为茅山最大的天然石灰岩洞。“金坛华阳洞天”被誉为道教的第八洞天。华阳洞洞口上刻有“华阳洞”三个大字,每个字约1平方米,传为苏东坡所书。洞外壁间尚有许多名家留言石刻。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曾于洞内收徒传教,著书立说。清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御书“华阳洞天” 。据清《茅山志》载,华阳洞极深远,在距地面13至14里处,四周长160里,东西45里,南北35里,空虚170丈。洞内为长方形,洞顶较为平坦,洞顶中央有天窗洞(在印宫左巧石亭下,又称巧石洞)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透过天窗照入洞中,将洞内照亮得如同洞外一样。天窗洞在洞天中央,称 “金坛百丈” ,故有 “金坛华阳洞天” 之称。华阳洞有东西南北5个洞口 (南有2个) ,也称五便门,三显二隐(东西未显)。华阳南洞在大茅峰下令金牛岭附近,南面另一个洞口,被称之为茅洞,在元阳观石坛下。东洞在二茅峰的东面。西洞在积金峰东岭下,也就是现今在开发的洞口,人们通常所说的华阳洞都是指这个洞口。北洞在良常山上。以上除西洞口外,其他四个洞口都已淤塞。
对于华阳洞的景象,唐代诗人刘长卿写道: “渐临华阳口,微路入葱茜。七曜悬洞宫,五云抱深殿。” 宋代张商英在《华阳洞》中赞到: “素虎斑虬蹑紫烟,几看沧海变桑田。赤城玉笥寻真后,又到华阳第八天。”


茅山华阳洞


江苏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苏州城区中心观前街,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著称,为苏州道教宫观之首。1983年,玄妙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1982年,玄妙观主殿三清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玄妙观初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 ,称 “真庆道院” 。东晋太宁二年(324年) ,敕旨重修道院并更名为 “上真道院” 。唐开元二年(714年) ,进行扩建改称“开元宫”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更名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始称玄妙观。清代为避康熙皇帝名讳,改玄妙观为圆妙观,又名元妙观。玄妙观于清初达鼎盛,有殿宇三十余座,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道观之一。民国后,恢复玄妙观的旧称并沿刚至今。玄妙观现存殿堂十余座,主要建筑有正山门和三清殿。
玄妙观正中的大门为正山门。正山门左侧为西角门,正面题有 “如意” 二字。正山门右侧为东角门,正面题有 “吉祥” 二字。


玄妙观三清殿


三清殿为玄妙观正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97年),是国内现存南宋年间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三清殿总面积1100平方米,面宽九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殿内有高大殿柱40根,左右山墙檐柱30根,每根石柱的六面邪刻有一个天尊圣号,共180个。顶部藻井彩绘精美,有鹤、鹿、八仙等图案。其内槽中央四缝所用六铺作重杪上昂斗栱,为国内仅有,被誉为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殿内正中有南宋砖砌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3层,供奉3尊高大的泥塑金身三清全身像,为南宋泥塑艺术精品。大殿正中悬有乾隆皇帝御书 “太初阐教” 匾额。殿内还有南宋石碑两块,一块是吴道子绘老子像复刻石碑,碑上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赞和颜真卿的题字,也叫《三绝碑》,是唐宋时期绘画、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精品。另一块为 “天庆观尚书省到并部符使帖” 石碑。此外,殿的东侧还有一巨大无宇碑。
三清殿前有石栏杆,始建于五代,被誉为 “姑苏第一名栏杆” 。石栏板上浮雕有人物、水鸟等,惟妙惟肖,雕刻精美,为石雕艺术精品。三清殿是江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木构建筑,是研究宋代木结构建筑营造法的重要实物。

浙江杭州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以西海拔166米的的葛岭上,亦称葛仙庵抱朴庐,因东晋道学家葛洪在此结庐炼丹而得名。抱朴道院风景秀丽,四周湖光山色,有 “瑶台仙境” 之称。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抱朴道院原是为供奉著名道学家葛洪祖师所建的道教庙观。葛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著名的道学家、医学京,代表作有道教著作《抱朴子》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炼丹史的重要著作。唐朝时,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炼丹处称为葛岭,并修建了葛仙祠。元代时,葛仙祠毁于兵火。明代重建,称玛瑙山居。清代多次扩建,更名为抱朴道院并沿用至今。
抱朴道院现存建筑为明清时修建,主要建筑有山门、葛仙殿、红梅阁、抱朴庐、半闲堂等,道院之前有牌楼和灵官亭等建筑。
牌楼为砖石结构,坐北向南,黄色牌楼青瓦顶,正中书 “黄庭内景” 四个大字。过牌楼,沿石阶上行,穿过“上山第一亭” 、“上山第二亭”即为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山门上题有 “葛岭” 两个大字,两侧一副楹联题有: “初阳台由此上达,抱朴庐亦可旁至。” 门旁四周院墙呈黄色,宛如一条黄龙,称为龙墙。
葛仙殿为抱朴道院的正殿,歇山顶。殿内供奉着葛仙翁(葛洪)和吕洞宾、慈航真人的塑像。


抱朴道院


葛仙殿的东侧有红梅阁、抱朴庐、半闲常。红梅阁精致玲珑,重檐歇山顶,阁内画廊内保存有数十幅历代名人的字画版刻,非常珍贵。半闲堂曾为南宋贾似道的别墅,重檐歇山顶。
院外原有炼丹井和炼丹台,位于初阳台下,炼丹台今已埋没。初阳台原名葛岭钥瞰,位于葛岭顶峰,登台可观日出、赏云海。双钱泉因泉水甘冽、水质优良而出名。院内还有《葛仙庵碑》,立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是研究抱朴道院的重要资料,非常珍贵。
抱朴道院现为杭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抱朴道院山门


浙江杭州岳飞庙和岳飞墓


杭州岳飞庙又称岳王庙,位于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的庙宇。1961年,杭州岳飞庙内的岳飞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岳飞庙的前身是智果观音院。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岳飞被害于大理寺内风波亭下,年仅39岁。1163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并将岳飞尸骨迁葬于今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 ,岳飞被迫封为鄂王。为了纪念岳飞,智果观音院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更名为 “褒忠衍福禅寺” ,寺内供奉岳飞像。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 ,将 “褒忠衍福禅寺” 改建为岳王庙,并赐额 “忠烈” 。后岳飞庙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1923年建,近年再次重修。
杭州岳飞庙庙内包括庙门、忠烈祠、启忠祠、正义轩、精忠柏亭、岳飞墓等。
庙门为重檐歇山顶,门上书有“岳王庙”三个大字,门内有12根大立柱,上面刻着岳飞一生的主要经历。
忠烈祠是庙内的主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正上方悬有 “心昭天日” 匾额一块。殿内正中有岳飞彩塑一尊,高大魁梧,气势夺人。塑像上方有岳飞手书 “还我河山” 四个大字。殿内两侧墙上有 “尽忠报国”四字。天花板上,共绘有仙鹤370余只,代表了岳飞的远大志向。殿前两侧有配殿,原供奉岳飞的大将牛皋和张宪。


岳飞庙忠烈祠



岳飞庙内岳飞墓


启忠祠位于忠烈祠西面,原来供奉的是岳飞的父母、妻子以及五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及五位儿媳、女儿银瓶的塑像。现已辟作岳飞史迹陈列室。
精忠柏亭位于忠烈祠的西侧,亭内有八段古柏化石,相传为岳飞父子被害后枯死风化而成。
岳飞墓又称精忠园,位于岳庙西,肃穆庄严。墓呈圆形,坐西朝东,石砌而成。墓前碑上刻有 “宋岳鄂王墓” 。墓前建有墓阙,阙前有照壁,照壁上题有 “精忠报国” 四字。墓道两侧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生象。墓阙后面两侧有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禹、张俊四人的铁铸跪像。跪像背后墓门柱上题有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墓的四周砌有石栏,石栏的正面柱上刻有楹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岳飞墓的左侧有岳云墓,墓碑上写着 “宋继忠侯岳云墓” 。
墓园内有南北碑廊,碑廊内保存有岳飞诗词和历代凭吊岳飞的诗词、文章等共125块,均十分珍贵。

浙江宁波天后宫



天后宫戏台


宁波天后宫又称庆安会馆,立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江东北路156号,融天后宫与会馆建筑于一体。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天后宫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 ,咸丰三年 (1853年) 建成。宁波天后宫由宁波、慈溪、镇海商贾共同出资建造,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宫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旧时每年春秋二季,人们均要聚集于会馆进行祭祀活动,以祈福求平安。同时,会馆也是同行人员处理重大事务、娱乐聚会、同乡救济及货物中转、销售的重要场所。
天后宫坐东朝西,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沿中轴线有宫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前后厢房、耳房及附属用房等建筑。前戏台用于祭祀妈祖,后戏台用于行业聚会,于一会馆内置两戏台,全国罕见。会馆主体建筑与附属用房以围墙相隔,各自成院,义相互交通。
宫门面宽三间,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大殿面宽五间,抬梁式结构,重檐硬山顶。后殿面宽五间,抬梁式结构,重檐硬山顶。
附属用房的费宅,包宅位于主体建筑盾面,各宅均有两个院落,相对独立。两宅之间设有弄堂可互为交通。
宁波天后宫聚集了宁波传统工艺的 “三金” (泥金彩漆、朱金木雕、金银彩绣) 、“三雕” (砖雕、木雕、石雕)技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现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

浙江绍兴大禹庙和大禹陵


大禹庙和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乡禹陵村会稽山上。大禹又称夏禹,是历史上有名的治水英雄,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死于会稽山上,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安葬在这里并在此修建了大禹庙和大禹陵。《史记·夏本纪》云: “禹会诸侯江南,记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1996年,大禹庙和大禹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陵又称禹穴,坐东向西,前临禹池,背对会稽山,面对亭山,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禹陵前有甬道,由石板铺砌而成,甬道尽头有碑亭一座,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建,碑上有南大吉所题的“大禹陵”三个大字。现存碑亭为1979年重建。碑亭南侧有禹穴辨碑和禹穴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考古价值,十分珍贵。
大禹陵的右侧为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545年),现存庙宇为清代重建。大禹庙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庙内建筑由南至北随地势逐渐升高,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照壁、午门、祭厅、正殿等。


大禹庙



大禹陵


大禹庙的最南端有照壁,较为高大,照壁正中刻有“贪兽顾日”的图案。
午门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
午门前有岣嵝碑亭。岣嵝碑亭内立有岣嵝碑,因碑上所刻碑文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道明依照湖南岳麓书院的拓本所转刻,故得名岣嵝碑。全碑共77字,碑上文字怪异难认,大意为讲述大禹治水的艰难经过等。
午门北面为祭厅。祭厅又称拜亭,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是历代皇帝和官员等祭拜大禹的地方。东西两侧配殿中有明、清颂扬大禹功绩的碑碣三十余通。
大禹庙最北端为正殿,又称禹王殿,为1934年重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高大雄伟,装饰华丽,雕刻精美,金碧辉煌,殿脊饰有游龙、凤凰等吉祥物。屋顶悬有“地平天成”匾额一块,为清康熙皇帝御书。殿内供奉大禹像,双手执圭而立,背后有斧头九把,高大魁梧。像两旁柱上刻有楹联一副: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为清康熙皇帝所题。
正殿前东侧有御碑亭一座,亭内有清乾隆皇帝祭禹的御题碑刻。
大禹庙东侧有窆石亭,亭内有著名的“窆石” 。“窆石”形似秤锤,约2米高,上小下大,顶有圆孔,相传为大禹下葬时所用。“窆石”上刻有很多文字,最早的刻于东汉永建元年(126年)。鲁迅先生曾撰文《会稽禹庙窆石考》专门对此石进行考证。
大禹庙历史悠久,庙内文物众多,如御碑亭、岣嵝碑、清康熙皇帝御书“地平天成”匾、清康皇帝御题楹联、“窆石”等,均为珍贵文物。其中,“窆石”是大禹庙镇庙之宝,尤为珍贵。

浙江嵊州城隍庙


嵊州,古称剡县,位于浙江东部,是著名的“越剧之乡”。嵊州城隍庙位于嵊州市城关镇西北向鹿胎山东南面,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嵊州市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 ; 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九年(1809年)重修。城隍庙内建有山门、仪门、戏台、城隍殿、后大殿等,布局严谨。
山门采用石库城堡式,石狮扶栏,上书 “溪山第一楼” 。溪山第一楼面宽五间,高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廊。楼壁正面有花卉和人物故事砖雕,非常精致。楼下须弥座台基上,东南西三面有八幅高浮雕青石博古图。台基中间有石门洞。过门洞,就是仪门。仪门面宽五间,歇山顶,东西山墙上有精美砖雕。
戏台与仪门明间相连,面宽和进深均为5.16米。四角柱石质,下方上圆,通为一体。牛腿以单个人物组成画面装饰和点缀着。如一个牛腿雕 “刘海戏金蟾” ,笑态自若,活泼生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形上翘,古朴生动。左右飞檐屋脊饰卷草镂空雕刻,纤丽而庄重;脊置雕龙吻兽和瓦神,造型优美。藻井分二层,下层设十六组斗拱,向上收拢,富有动感;上层以八组斗拱和八条倒挂游龙相间,汇合于中心,圆心又雕一盘龙,与八条倒挂游龙呼应,构思奇特,非常精美。戏台西山墙有班社艺人题壁,如 “嘉庆九年荣华班到此” 、“道光五年四月初二大如意班在此叙” 、“道光五年安徽大如意班四月初四、初六三日内” 、“道光十五年广福班”等,说明徽班较早就来这里演出。常演剧目有《卖婆记》 、《相骂本》 、《箍桶记》、《赖婚记》、《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龙凤锁》等。连台本戏《十美图》、《孟丽君》两剧,曾连演十天十夜,座无虚席。
城隍庙前后大殿因危倾于1973年拆除,现已仿古复建。嵊州市城隍庙内砖、木、石三雕雕刻精美,被誉为江南三雕第一家。


城隍庙戏台



城隍庙戏台前檐牛腿


浙江嵊州清风庙



浙江嵊州清风庙


清风庙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城北40里,下临剡溪。清风庙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 ,是为了纪念南宋烈女王氏而建。这其中蕴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南宋景炎元年 (1276年),元军南犯,临海民妇王氏被掳,不愿受辱,途经青枫岭处,乘元兵松懈之际,破指蘸血题绝命诗: “君王无道妾当灾,弃女抛男逐马来。歧路不知何日尽,孤身料得几时回? 两行清泪频频滴,一对愁眉锁不开。回首故山看渐远,存亡两字实哀哉。” 书后投身崖下,壮烈尽节。后人为缅怀王氏的清风亮节,筑起清风庙,并立碑记表彰。后庙宇经历代多次修葺。现存庙宇为1937年重修。
现存的清风庙实际由嵊州天后宫(又名福建会馆)1989年迁移于此。天后宫原坐落于嵊州城关镇东前街。根据同治九年《嵊县天后宫碑记》,天后宫是福建商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捐资开始兴建,历时25年,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才大功告成。清咸丰十年(1860年) ,“大殿及檐下势将倾圮” ,其时,太平军过境,“又悉毁焉” 。清同治元年(1862年) “寇退,三业复议捐资重修” ; 并于同治九年(1870年) “宫功告成” 。1989年街道扩建,为了保护这座古建筑,迁移到清风庙内。
清风庙现存山门、戏台,堂屋等。山门位于最南端。过山门,可见戏台。戏台单檐歇山顶,四角柱通体石柱,花篮形柱础,屏风保留 “福、碌、寿” 三星,台沿雕有狮子。藻井四周为卷轩式弧形,斗拱与梁枋承托,上部八角形圆心由八条直线作辐射状,每条十斗,层层叠进,精致美观,颇具特色。牛腿雕以夔龙回形图案,间插牡丹、菊花等卷草。戏台对面有堂屋。


清风庙戏台


安徽亳州关帝庙


毫县关帝庙位于安徽亳县县城西北隅。庙内的戏台雕刻精致,彩绘丰富,所以被称为“花戏楼” 。1988年,“花戏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庙内碑刻的记载,关帝庙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 ,“花戏楼” 建成于康熙十五年(1676)。庙内康熙十五年碑刻《关帝祠前创建戏台题名记》曰: “古谯邑之城北,俯涡水,秦、晋、燕、齐,楚、豫、吴、越商贾辐辏,舟车云集,盖汴之北、河之南一大都会也。涡水之阳□□□□□□□圣帝君祠在焉。乃皇清世庙间,山陕诸商所创立也。庙貌巍然,威神显赫。古者,行者无不竭诚尽资而俎豆之□□□□□攀龙附风口筹聚族而□□□□愿镀金□□材鸠工毕力遂于祠前,刻日而成,轮哉奂哉,鸟革翚飞,所以摅报所之诚,而翼神听之,和于今口无遗憾□□□命劳于南北东西之涂者,凡二十有三年。”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经扩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重修大关帝庙碑记》曰: “至乾隆三十一年,建新大殿,增置圣楼,藻彩歌台。”
大关帝庙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上面为花戏楼) 、正殿、钟鼓楼等。
山门为三座拱形门,中间门为牌楼式,为三层仿木结构建筑,上面镌刻 “大关帝庙” 之匾。山门两侧有钟鼓楼。山门及其钟鼓楼门柱上下,除镶嵌有 “九狮图” 、“凤凰戏牡丹” 等禽兽花卉砖雕外,另外还有《郭子仪上寿》 、《白蛇传》 、《寒窑迎太后》 、《三顾茅庐》等戏曲砖雕。山门前有一对石旗杆,分列左右,高15余米。
山门上为戏台,向前伸出,呈 “凸” 字形,与大殿遥相呼应。戏台为重檐歇山顶,台面由六根抱柱支撑,四翼角飞翘。前檐设四垂莲柱,山面设二垂莲柱。不施斗拱,角柱和辅柱之间斜搭一梁,下面为狮子状的木雕斜撑。内设天花,绘有鸟兽图案。额枋外侧雕刻有三国故事木雕,多为戏曲故事。前后台屏风分隔,屏风上雕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案,上悬 “演古吟风” 的木匾额。上下场门楣上书有 “想当然” 、“莫须有” 和 “阳春” 、“白雪” 。台前抱柱上书有楹联: “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檩子上有《长坂坡》、《刺董卓》、《空城计》 、《单刀赴会》 、《火烧博望》、《击鼓骂曹》、《华容道》等十八出三国戏文组成的两层彩绘木雕装饰。这些木雕作品,色彩明快,造型生动,人物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藻井由九个团龙图组成。
正殿分前后殿,前殿卷棚顶,为观戏之处;后殿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曰 “便禅门” ,东门曰 “通神道” 。殿内供奉关公。


安徽关帝庙


安徽亳州道德中宫


道德中宫又名老祖殿、老子庙,位于安徽省毫州市老子殿街,是祭祀道教创始人老子的宫观。《史记·老子传》中载: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周守藏室之史也。” 1989年,道德中宫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德中宫始建年代不详,最迟建于汉延熹八年(165年)。鼎盛时期,共有宫观三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极为壮观。据《亳州志》记载,汉桓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前来拜谒过老子庙祠。惜后来宫观毁于兵燹、水灾。现存宫观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整座宫观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有山门、拜殿、大殿、东殿、西殿、耳房等古建筑20余间。
山门面宽三间,绿色琉璃瓦覆顶,门额正中题有 “道德中宫” 四个大字,山门外有石狮分列两侧,矫健憨厚,甚为可爱。山门外小巷为问礼巷,宽约5米,长不足百米,因传说为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而得名。


安徽道德中宫


入山门为拜殿。拜殿原名龙厅,为清道光十一年(1836年)重修。拜殿面宽三间,硬山顶,脊两面均饰有高浮雕双龙图案,两端正吻高大,中间走兽形象生动。殿内明间悬有“道法自然”匾额,屏风上绘有太极图,象征宇宙万物,阴阳转换。
拜殿后面为大殿。大殿面宽三间,正脊中央置一宝刹,宝刹两侧置有琉璃走兽、脊吻。垂脊两面均饰有花卉鸟兽图案。殿内塑有3米多高的老子塑像,墙壁绘有老子史迹的壁画。整个大殿高大宏伟,殿宇弘深,中塑圣像,道气清严。
东殿三间,硬山顶,筒瓦屋面,脊上饰有兽吻,门额悬有“紫气东来”匾额,殿内供奉鲁班塑像。
西殿三间,硬山顶,筒瓦屋面,脊上饰有兽吻,门额悬有“返朴归真”匾额,殿内供奉财神塑像。
宫内现存有1991年新刻的《道德经》石碑,镶于院内西墙。《道德经》是反映老子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生观、政治观点、社会理想等的主要著作,曾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安徽合肥城隍庙



合肥城隍庙



合肥城隍庙山门


合肥城隍庙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市中心庙街,始建于北宋皇祜三年(1051年),后毁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战火。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因经费短缺,历时八年,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募捐建成。
城隍庙建成之时,规模宏大,庙内建有山门、正殿、戏台、娘娘庙等,并有碑记《城隍庙记》。正殿正中为城隍庙老爷坐像,两侧为侍者像。厢房中供奉有城隍夫人塑像。旧时城隍庙内香火旺盛,香客云集。


合肥城隍庙


可惜后来城隍庙大部分建筑已毁,今仅存山门、戏楼、大殿、娘娘殿等建筑,前后两进院落。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又名白岳,位于安徽省南部休宁县城西45公里处,主峰海拔1010米,与黄山遥遥相望,有 “黄山白岳甲天下” 之称。全山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岩、三十二飞泉、二十四岭、十六洞,其中著名的有香炉峰、玉屏峰、三姑峰、五老峰、天门岩(又称象鼻岩) 、栖真岩、紫霄岩、石桥岩、真仙洞、楼上楼、珍珠帘、飞雨泉等。
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尼虎山齐名,被并列为我国道教四大名山。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 ,道士龚栖霞曾在此山修炼。南宋时,朝廷正式下令在此修建道教宫观。明朝时,山上道教官观林立,达鼎盛时期。最盛时山上有道教官观33座,惜多已毁,现仅存6处,有玉虚宫、真武殿、玄天素宫、天清殿、洞天福地等。此外,山上还有道教墓葬22处。


安徽齐云山


齐云山风景秀丽,有 “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之称,山上有横江、月华街、楼上楼、南山、云岩湖五大景区,主要景点有: 洞天福地、月华街、太素宫、真仙洞府、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云岩湖等。
齐云山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好,故有大量的摩崖石刻留存至今。齐云山摩崖石刻号称 “江南第一” ,集中在真仙洞府、紫霄崖、石桥岩等地,共有一千多处,最早的刻于宋代,以明清时期所刻最多。这些石刻字迹飘逸洒脱,各具神韵,其中,以“天开神秀” 、“齐云胜景” 、“亘古奇观”等尤为珍贵。齐云山最高峰为廊岩,海拔585米,有“一石插天” 与云并齐:之称,上面刻有“最高峰”三个大字,每个字均1米见方。紫霄崖下有一石赑屃扛着的巨碑,称“一碑三绝” ,碑高7.34米,宽1.40米,正面为《紫霄宫玄帝碑铭》,为唐伯虎手笔,背面为《紫霄崖兴建记》,为祁门人李迅撰写。
齐云山道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令众多的游人驻足。


齐云山风景


江西贵溪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40公里处,原名云锦山,为著名的道教名山,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仙灵都会,为道教正一派天师道之祖庭。全山共有山峰99座,山岩22座,风景秀丽。龙虎山大规模修建道观,始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元代时,山上即有乾元观、玉清观、冲玄观、崇禧观、佑圣观、先天观、繁禧观等道观,规模较大。清代时达鼎盛,道教建筑遍及全山,共有大道宫10座、大道观81座、道院30余座。龙虎山的不少道教建筑后来毁于大火,今仅存天师府和上清宫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
龙虎山天师府位于上清镇西街,北靠西华山,南对琵琶峰。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宫观。现存天师府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名 “嗣汉天师府” 。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修,后毁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大火。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1862~1874年)。
天师府占地面积32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大小房屋共百余间。天师府内建有府门、二门、大堂,三省堂,味腴书屋、万法宗坛、灵芝园和百花园等,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主要建有府门、二门和大堂,是天师处理道务的地方。中部是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主要建有三省堂、味腴书屋和万法宗坛,其中三省堂是全府建筑的中心。后部建有灵芝园和百花园,为休息、娱乐的地方。全府的建筑按八卦图案排列,主体建筑三省堂居八卦中心太极。


天师府外观


府门是天师府的正门,气势宏伟,面宽五间,门前有上清溪流过。府门两旁有白玉石麒麟一对,门上正中悬有 “嗣汉天师府” 匾额一块,门前的柱子上有楹联一副: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二门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所建,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共有六扇大门,分别绘有六尊门神,分别是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金、单雄信。正中悬有 “敕灵旨” 匾额一块,两侧柱上刻楹联一副: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二门后的庭院内,有古井一口,称灵泉井或法水井。
大堂是历代天师处理道务的地方,位于二门庭院的后部。大堂面宽五间,堂中原悬有清康熙皇帝御书的 “碧城”二字和乾隆皇帝御书的 “教演宗传” 匾额,现已毁。
三省堂又称私第,位居全府的中心,是历代天师生活、起居的地方,院门前的门柱上题有楹联一副: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三省堂可分为前厅、中厅和后厅三部分。前厅为客厅,面宽五间,是天师会客的地方,现已改为天师殿。殿内有迎送石一块,还有 “道契峻炯” 、“仙派名裔” 、“纳甲周呈” 等三块大匾。殿内供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坐像。中厅又称狐仙堂,是祭祀狐仙的地方。中厅与前厅之间有天沟相连。后厅是历代天师念经、食宿、起居之所,现已改为文物陈列厅。中厅与后厅之间,有天井厢房等连接。现存的三省堂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


安徽齐云山正殿


万法宗坛位于三省堂的西面,是历代天师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门前悬有 “万法宗坛” 匾额。院内有一座正殿和两座配殴。正殿为三清殿,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以及天官、地官、水官、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等的神像。东配殿为灵官殿,殿内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像,灵宫殿的南面有一座土地庙,供奉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西配殿为玄坛殿,供奉财神爷赵玄坛(赵公明)。
味腴书屋位于三省堂的东侧,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建。该处原建有家庙,现分为前后两进。
天师府的后部有灵芝园和百花园,园内有各种花卉草木。灵芝园的后面还有两组建筑,即敕书阁、纳凉居,旧时为藏经书以及天师们休息之地。
天师府道教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福建泉州老君岩石像


泉州老君岩石像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下,又称羽仙岩,是全国最大的老君石刻像,也是著名的道教石刻造像。清源山由右峰、中峰、左峰三峰组成,三峰耸立,逶迤秀丽。山中建有老君岩、清源洞、千手岩等多座佛道教岩洞。1988年,老君岩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老君造像


老子是传说中道教中的太上老君,又称泰清道德天尊,被尊为道教祖师,是道教三清之一。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教的经典之作。据《老子内传》记载: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 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泉州老君岩于宋代时曾建有庙宇,后明代时庙毁,现仅存老君岩石像一尊。像前有山门及一条石径,山门由石砌而成,石阶上刻有阴阳八卦图案。山门前有一块巨石,上面刻有 “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大字。入山门,走过一条幽深的石径,就可看到一尊露天石像,即为老君岩石像。泉州老君岩石像刻于宋代,以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琢而成。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所编《泉州府志》载: “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像高5.1米,占地55平方米,像中的老子长髯飘飘,一手置于膝上,端坐于悬崖之上,双目平视前方,目光深邃悠远,若有所思,人物造型丰满,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柔和,慈眉善目,和蔼可亲,雕刻手法独特,柔中带刚。整座造像与山崖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该石像是我国道教石雕艺术的精品。
泉州当地民间流传有“摸到老君鼻,活到120岁;摸到老君眉,活到160岁” 的说法。

福建莆田元妙观


莆田元妙观位于福建省莆田县城内兼济河边。1996年,元妙观三清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田元妙观的前身是“玄妙观” ,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后于宋时更名为“天庆观” ,元代更名为 “玄妙观” 。清代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更名为元妙观,并沿用至今。三清殿明间正脊下有题记云: “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载: “道观始于祥符,盛于宣政,佛寺或废为神宵玉清宫,未儿复旧,今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
元妙观中轴线上,原来有从南向北有山门、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艾昌殿等,两侧有东岳庙、西岳殿,五帝庙、五显庙、太师殿、元君殿等,其中三清殿最有价值。遗憾的是,不少建筑被毁,但仍存有三清殿、宋代山门、清代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


福建莆田元妙观



莆田元妙观内


其中,三清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格,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明间和次间柱头略有卷杀,斗拱宏大,殿内有二十根大木柱,柱础为覆盆莲花图案,这些均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恪。斗棋和椽檩之间有道教彩绘。三清殿是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证,在中国建筑史上有较高的地位。
三清殿的东侧有一个碑园,园中陈列有许多非常宝贵的石碑,其中有宋徽宗撰写的《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宋孝宗撰写的《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和宋方昭撰写的《兴化军祥应·庙记碑》,有宋初大文豪王禹偁撰写的《陈仁壁墓碑》。此外,观中还有著名学者苏东坡、文征明、文天祥等题写的碑刻。

福建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文称妈祖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天后宫路,是我国现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1988年,泉州天后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天后宫是为了纪念海神妈祖而建造的。蚂祖原名林默,又称天妃或大后,因生前出海救助过不少渔民和海船,深受人们尊崇,死后被尊为海神。宋元时代,泉州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附近居住的多为渔民,长年行船海上,风高浪急,时有海难发生。为了行船顺利,人们就开始供奉妈祖,祈求妈祖的庇佑,自然就把妈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以寻求安慰。于是,妈祖信仰就开始发展起来。


福建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宋徽宗时赐名 “顺济” ,始称 “顺济庙” 。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永乐十三年(1415年)更名为“天妃宫”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称 “天后宫” 。
泉州天后宫总面积约7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廓、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
正殿占地面积635.5平方米,建于花岗岩台基之上。台基为须弥座,束腰处雕有 “八骏云火” 、“仙家法器” 、“鹤舞云中”,“宝盖莲花” 等图。门窗上雕有凤凰戏牡丹等,非常精美别致。殿内绘有 “喜鹊登梅” 等吉祥图案,另有八骏、祥龙、花卉等表现道教主题的浮雕。
东西长廊现已改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陈列反映闽台历史渊源关系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价值很高。
寝殿即为后殿,殿前有一对十六面元代青石雕石柱,石柱上有木柱,刻有 “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 。


天后宫大殿


江西新建西山万寿宫


西山万寿宫全称“玉隆万寿宫” ,位于江西省新建县西山镇逍遥山南,距南昌市西南约30公里,是纪念晋代著名道教人物许逊的宫观,为道教净明道之祖庭。许逊即许真君,被奉为净明道的始祖,生前为人们做了不少好事,曾在西山修炼。
万寿宫的前身是“许仙祠” ,始建于东晋。南北朝时更名为游帷观。据《逍遥山万寿宫志》载: “相传真君尝以五色帷施黄堂谌母祠,及仙去,锦帷飞还,旋绕故宅之上,因立观名游帷。”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升观为宫,宋真宗赐额“玉隆” ,“游帷观” 自此更名为 “玉隆宫” 。宋政和六年(1116年),西山 “玉隆宫”模仿洛阳“崇福宫”进行重建。建成后的玉隆宫称“万寿玉隆宫” ,规模宏大,包括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谌母殿、兰公殿、玄帝殿等六大殿,玉皇阁、紫微阁、三官阁,敕书阁、玉册阁等五大阁,以及七门、七楼,三廊、十二小殿、三十六道堂。惜宫观于元末毁于战火。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重建高明大殿,改称“妙济万寿宫” 。明万历十年(1582年)又新建了其他殿宇。后清代又建关帝阁、万寿宫门,占地面积达31000平方米,万寿宫达到鼎盛时期。此后陆续修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宫观再次毁于兵火。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规模较大,并且香火旺盛。据同治年间《重建逍遥山玉隆万寿宫记》记载: “吾乡逍遥山玉隆万寿宫,殿宇之隆,香烟之盛,海内周知。虽代远年湮,迭兴迭废,而四方人士奔趋朝拜者,历千载如一日。”


江西新建西山万寿宫


万寿宫规模宏大,现存有正殿、三清殿、三宫殿、谌母殿、关帝殿等建筑,均为清代遗构。正殿建在高台之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顶,上覆彩色琉璃瓦,雕梁画栋,雍容华丽,殿内有许真君坐像,威严肃穆,两旁为十二真人塑像。
宫内还有3株古柏,至今仍苍翠挺拔;古井一口,名八角井,泉水清澈甘冽,四季不竭。


万寿宫关帝殿


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


崂山太清宫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又叫下宫、下清官。太清宫道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著名道士刘长生曾在这里创建了全真道的随山派,因此,太清宫是全真道随山派的祖庭。1982年,太清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的道教宫观。
崂山太清宫前临崂山湾,三面环山,左、右和后面分别为老君峰、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重阳峰、蟠桃峰、西玉峰等山峰。
据《太清宫志》载,太清宫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当时仅修茅庵一座,名三官庙,用以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建三清殿,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首先天尊) ,名曰太清宫。唐朝天祐元年 (904年) ,又建三皇庵,供奉神农、伏羲、轩辕。此时太清宫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建筑。五代时期,太清宫是华盖真人刘若拙的道场。太清宫于明万历年间 (1573~1619年)毁坏,万历十三年(1585年) ,憨山和尚在太清宫前修建了海印寺。该寺后毁坏,于原址重建太清宫。此后多次修建。
太清宫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道观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外还有关岳祠等建筑。


崂山太清宫大门


三宫殿共有三进院落。主殿位于第三进院,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主殿两侧供有真武、雷神。主殿两侧墙上有温、刘、马、赵四大元帅壁画。值得注意的是,太清宫内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领袖,即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其时风调雨顺,尧也被后人尊为 “天官” ;到了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后人尊舜为 “地官” ;大禹承袭父职,因势利导,疏浚洪水,故被后人尊称为 “水官” 。三宫殿的东面道旁,有一世石,上刻有 “波海参天” 四字。三官殿院内有宋银杏树、明耐冬树,十分珍贵。


崂山太清宫


出三宫殿西门,经逢仙桥,过步月廊,就可到三清殿。三清殿是一座长方形院落,由正殿、东西殿、山门组成。正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西配殿为西王母殿,殿内供奉王母娘娘。东华殿内供奉东华大帝。正殿门两侧,各有一株桂花,树龄在百年以上,东侧的是金桂,西侧的是四季桂(又称银桂)。三清殿门外东侧有古唐榆一株,人称龙头榆。三清殿西侧上院为关岳洞,供奉着三国名将关羽和宋代名将岳飞。三清殿西侧有神水泉,水质纯清甘冽,为崂山第一名泉。
神水泉西面是三皇殿,殿内供奉三皇,分别是神农(地皇) 、伏羲(天皇)和轩辕大帝(人皇)。在中国历代神话传说中,神农氏生有水晶肚子,为了让人类能够有足够的食物,他遍尝百草,被尊为“地皇”;伏羲“仰观于天,俯案于地” ,“通阴阳而兼三才” ,始作八卦,制定并修改了华夏历法,被尊为 “天皇”;轩辕氏统一了黄河中上游各分散的部落,建立了一个民族的雏形,被尊为 “人皇” 。两侧墙上嵌有元太祖成吉思汗所赐的两道圣旨和金虎牌诏文石刻。三皇殿院内有古柏两棵,其中一颗古柏集乔木、灌木、藤萝三者为一体,柏树上缠绕一株凌霄花,又寄生一颗五倍子树,为崂山一大奇观,树旁石头上刻有 “汉柏蟠龙” 四字。
三皇殿山门两侧的石墙壁上,分别镶嵌一通石碑,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敕令道教全真七弟子之一、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教事的圣旨。这通碑刻立于元代,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太清宫内还藏有多幅历代名人题记、字画,为珍贵文物。


崂山太清宫内


山东青岛崂山明霞洞


明霞洞位于崂山南部昆仑山主峰玄武峰的半山坡上,为道教全真道金山派的祖庭。1982年,明霞洞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霞洞开凿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 ,山门朝东,洞内面积约10平方米,较为宽阔。明霞洞洞额上有清代书法家工序题写的 “明霞洞” 三个大字。洞左有巨石一块,上面刻有 “霞朱半天” 四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所题。


崂山明霞洞


山门外有一株海棠和一株古银杏,山门内有两株玉兰树和两株古银杏。每逢春季花开时节,海棠花花开似锦,玉兰花沁人心脾。秋季,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山门前后,充满诗情画意,为古道观增添了不少生趣。
明霞洞内有上泉、中泉、下泉三泉,其中,上泉水质尤为甘冽香醇,被誉为 “神泉” 。
于明霞洞前,可观云海日出。是时云霞满天,颇为壮观,此即著名的 “明霞散绮” ,为崂山十二景之一。清代林溥题诗赞道:“明霞洞敞晓霞鲜,贮月潭空碧月圆。九水苍茫秋色外,十州缥渺彩云边。”


崂山明霞洞石刻


山东青岛天后宫


青岛天后宫位于青岛市区太平路,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据资料记载,初建成时,天后宫仅为一进院落,正殿为圣母殿,东西配殿为龙王殿和财神殿。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住持宿义明募资重行修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天后宫曾制定了春秋致祭制度,并进行修葺。1996年,被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殿宇共80余间,由山门(上有戏台),天后圣母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等组成。除戏楼为琉璃瓦盖顶,其他建筑物均为小灰瓦覆顶。
山门上建有戏台,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门前立一大旗杆和两只大石狮,二楼中间悬有 “天后宫” 三字匾额。戏台左右两侧分建钟鼓楼。山门内立石碑两块,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为研究天后宫历史的重要史料。其中,清同治十三年石碑载: “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
进入山门,正对的是牌坊式二道门,这将天后宫分为前后两进院落。过二道门,则是天后宫正殿,即天后圣母殿,殿内供奉天后(妈祖)像。像高2.8米,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天后两边为 “千里眼” 和 “顺风耳” 。正殿两侧有耳殿,分别为财神殿和龙E殿。天后宫现辟为民俗博物馆,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
据记载,20世纪20年代,天后宫的 “主持道人和崂山之太清宫同属一派” ,且每逢月之朔望,市内善男信女亦多前往祈福。


天后宫戏台


山东蓬莱蓬莱阁


蓬莱阁建于蓬莱市丹崖山顶上,素有 “人间仙境” 之称,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 “中国四大名楼” 。著名的 “八仙过海” 传说即源于此。蓬莱阁景区以道教文化为主导地位。1982年,蓬莱阁与蓬莱水城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蓬莱阁远眺



蓬莱阁


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 (1061年) 。未建阁前,山上只有草阁三楹,称“海神庙” 。宋嘉帖六年,登州 (今蓬莱)郡守朱处约在山上建阁。明万历十七年(1590年) ,巡抚李戴扩建。后又经多次扩建,始成今日规模。
蓬莱阁整个古建筑群由龙王宫,天后宫、蓬莱阁、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及其附属建筑避风亭、卧碑亭、苏公祠、澄碧轩、宾日楼、观澜亭等组成,占地面积3.28万平方米。
龙王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627~649年) ,原建于丹崖山顶 (现蓬莱阁所在地) ,宋嘉祐六年 (1061年) 建蓬莱阁时移至今址。龙王宫三进院落,建有正门、前殿、正殿、后殿及东西厢房等。
子孙殿位于龙王宫正殿东侧,位于龙王宫与天后宫之间,为龙王宫附属建筑。子孙殿殿门上悬 “熊罴赐梦” 匾额一块。殿内北面正中高台供奉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疹子娘娘,东西两侧高台供奉麒麟送子、天王送子。
天后宫位于子孙殿东侧,山门在 “丹崖仙境” 楼后。这座天后宫主祀女性海神林默。林默为宋代初期福建莆田巡检林源的女儿,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 “天后” ,亦称 “妈祖” 。天后宫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 ,当时“计建庙四十间” 。明崇祯九年(1636年) ,进行重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大部分建筑被毁,次年进行重修。天后宫前后四进院落,占地3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后殿等,两侧有钟鼓楼、配殿等。山门额题“显灵” ,三间。戏台为二层结构,下层有南北向的门,可通行。二层为戏台,北侧为演出空间,南侧为后台空间,北侧石柱上有楹联: “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宫开碣石室歌队里彻蓬瀛。”
正殿面宽三间,前侧两壁分别镶嵌《重修天后宫记》和《重修天后宫碑记》石碑。
蓬莱阁建于天后宫西北丹崖山顶,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 。全阁上下两层,木构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顶,端庄大方。东西两侧各有楼梯可登至楼阁二层,楼上有 “八仙” 塑像,八仙开怀大饮,各执宝物,从浩瀚的大海上衣袂飘然而过。阁内北面正中墙壁上有 “蓬莱阁” 鎏金大字横匾一块,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阁内梁柱彩绘有 “蓬莱十大景” 、“风竹图” 等。阁四周均建有明廊,共明柱16根。上层明廊西有避风亭、澄碧轩,东有卧碑亭、苏公祠、宾日楼、普照楼。蓬莱阁东西两侧前方建有耳房、偏房。阁内楹联、名人书画、碑刻、匾额众多,均非常珍贵。蓬莱阁因著名的“海市蜃楼” 而闻名国内外。
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由重门、正殿,东西厢房组成,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倡导修理。正殿内供吕祖吕洞宾坐像。
三清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 ,主体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组成,殿内供奉道教三清。
弥陀寺位于丹崖山南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 ,现存有前殿、正殿和东西厢房。正殿前东西两侧分别通圆形角门。丹崖山下有建于明代的蓬莱水城。蓬莱水域又称备倭城,原是北宋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鱼寨旧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防倭寇改建为水城,操练水师,停泊船舰。当时,有识之士呼吁: “时以登莱二州皆澜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噌兵,不足以镇之。”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553~1554年) ,著名将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蓬莱水城的主要建筑有水门水闸、防波堤、平浪台、护城河、敌台、码头等,是明清两代海防要塞,是中国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之一,设计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