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神灭论
释义

神灭论

哲学论著。一卷。南齐范缜撰。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范缜,字子真。约生于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约卒于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少孤贫,事母孝谨”,曾拜当时著名儒者刘𤩽为师,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南齐时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湖北宜都太守等职。梁武帝时期曾任福建晋安太守,后被谪徙广州,天监六年又被朝廷“追还为中书郎”,回到建康(今南京)。以后事迹不详。
人的精神是否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消灭,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信徒与反佛教者之间争论的重要理论问题。在范缜以前,反佛教者以“烛火喻形神”的神灭论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和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教义,认为人死神灭。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任宰相时,召集贵族、名僧,宣扬佛教。范缜与会其中,“盛称无佛”。萧子良质问:“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范缜回答说:人生遭际如同树上落下的花朵,有的被风吹入厅堂,落在席上,有的飘落到厕所粪坑之中,皆出自偶然,与因果无关。在这次辩论之后,范缜“退论其理”,著成本书。此论一出,朝野喧哗。萧子良又召集群僧与范缜辩论,终不能屈。
本书采用问答体裁,共设三十一对问答说明精神不能离开人的身体而独立存在,人死则精神消灭。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包括:一、形神相即,就是说精神与形体不相分离,所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即”是不离之义。二、形质神用,就是说形是神的本体,神是形的作用;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就如同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舍利无刃,舍刃无利”,二者“名殊而体一”,故形体死亡则精神亦不复存在。三、只有活着的人才有知觉,不是任何形体都有知觉作用。人体是一种特殊的质料,不同于木石一类的物质:“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与木石同类的形体便不会有精神作用。死人的形体不同于活人的形体,“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因此死人的形骸不会有精神作用。四、神有知、虑,皆本于形。就是说人的精神作用分为知觉与思虑二种,它们是人体不同部分的作用。“知”是指痛痒一类的感觉知觉,“虑”是指对是非的判断理解;这两种精神作用在认识程度上有深浅不同,“浅则为知,深则为虑”。“知”是人体感觉器官的作用,“手等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虑”是人体思维器官(“心”)的作用,“是非之虑,心器所主”。尽管知与虑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人体的作用,“人体惟一,神何得二”?五、人分圣凡,取决于“心器不均”。就是说有的人成为圣贤,有的人则是凡夫,这都是由他们的思维器官的差别所造成。圣人的智慧超过凡人,乃是由其特殊的身体所决定;凡人的智慧很平庸,乃是由其普通的身体所决定。特殊的身体与圣贤的智慧相应,平常的身体与凡俗的智慧相联,因而精神不离肉体。六、建立宗庙,祭祀鬼神,乃是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所以从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世界上有人有鬼,它们幽明不同,但是人死不能为鬼,鬼也不能变人:“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吾未知也。”七、“浮屠害政,桑门蠹俗”,就是说佛教有害于政教风化,应当用自然无为、各安其位的办法来治理天下。
本书文字简明扼要,雄辩有力,逻辑清晰,其所阐述的观点代表了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的最高水平,故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无神论思想的重要文献。
本书向无单引本,收在《梁书》、《南史》的《范缜传》之内,又收在梁僧佑所编的《弘明集》中。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