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登岳阳楼
释义

登岳阳楼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时杜甫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岳阳楼: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今湖南岳阳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气势雄壮,久负盛名。在杜甫前的张说,早在开元四年(716)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才士登此楼赋诗,孟浩然亦有诗。杜甫以得偿宿愿的愉快心情登楼,前半写景极为雄浑壮阔,尤其是颔联二句,“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卷一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半写情,叹身世,忧国事,却极为凄楚悲哀。意境由雄阔转悲窄,抑扬顿挫,声律细密,为杜甫晚年代表作。


       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冬。写诗人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和自己的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

          首联用叙述之笔,写诗人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诗人从前只是听说洞庭水辽阔,今日能登上这岳阳城楼,如愿以偿,心情本应十分喜悦,但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坎坷生涯,昔日的理想抱负,如今都未实现,因之初次登临,自有飞蓬万里、漂泊无定、报国无门、老大无成等诸多感触,而这些都在“昔闻”“今上”的比照中抒写出来。


        颔联以雄浑的气势,夸张的手法,抓住洞庭湖的典型特色,正面直写洞庭水势浩瀚、一望无垠的壮阔气象。上句写洞庭湖地域之广,着“东南坼”三字,其汪洋万顷、截断吴楚的壮阔气象宛然可见;下句写洞庭水深莫测,其包蕴宇宙、吞吐日月的宏伟气魄宛然可想,颈联由景至情,在“无”与“有”的对比中,写出了自己只身飘泊、穷愁潦倒、孤独无依的苍凉寂寥的情怀。

         颔联写景如此阔大,此联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因之中间两联有前后映衬、诗情跌宕之妙。尾联转进一层,由孤寂落寞的个人情感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情,同时对造成亲朋书断、老病孤舟之独寂处境的缘故作了补充,其“凭轩涕流”的情态又与颔联写景中所体现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广阔而深沉的胸怀。


         全诗以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境界雄阔,感情深沉,形成了沉郁苍凉,顿挫跌宕的艺术风格。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 dēnɡ yuè yánɡ lóu 》 
    《 登   岳  阳   楼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xī wén dònɡ tínɡ shuǐ , jīn shànɡ yuè yánɡ lóu 。 
    昔 闻  洞   庭   水   , 今  上    岳  阳   楼  。 
    wú chǔ dōnɡ nán chè , qián kūn rì yè fú 。 
    吴 楚  东   南  坼  , 乾   坤  日 夜 浮 。 
    qīn pénɡ wú yí zì , lǎo bìnɡ yǒu ɡū zhōu 。 
    亲  朋   无 一 字 , 老  病   有  孤 舟   。 
    rónɡ mǎ ɡuān shān běi , pínɡ xuān tì sì liú 。 
    戎   马 关   山   北  , 凭   轩   涕 泗 流  。 
  •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译文1】
    以前我早就听说过这浩瀚的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眼望湖水像是把吴地和楚地割裂为东面和南面两半,苍穹大地日日夜夜似在湖面上飘浮。
    我长年飘泊亲朋竟无一点音信,如今年老多病与我相伴的只有这只孤舟。
    听说关山之北又起战火,凭倚着楼栏我不禁涕泪横流!
    【译文2】 
    我的魂呵,早就在洞庭神游,
    今天终于亲自登上岳阳楼。
    只见浩渺的洞庭水,似将
    吴楚之地劈为东、南两半,
    日月星辰,乾坤世界不舍昼夜,
    在洞庭波上浮沉飘流。
    唉!毫无音讯呵!我的亲朋好友,
    我这老病之身,伴着一叶孤舟。
    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
    凭倚着栏杆我怎能
    不涕泪难休!
  • 1、洞庭水:即洞庭湖。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
    2、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坼:分开。
    3、此句谓洞庭湖之浩渺无际,仿佛整个乾坤都浮于其上。
    4、“亲朋”两句抒写个人的痛苦。时杜甫全家乘一只孤舟由三峡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与亲友多年隔绝,57岁暮年,身体又多病,故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字,书信。
    5、此句写当时西北战事频繁。在此之前,大历元年,吐蕃陷甘州、肃州,大历二年,吐蕃又兵围灵州,京师戒严,大历三年又攻灵州。戎马:战事。
    6、凭轩:依着楼窗。涕泗:眼泪和鼻涕。
    7、无一字:指没有一点音信。④戎马:指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引《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势高’、‘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上四写景,下四言情。‘昔闻’、‘今上’,喜初登也。包吴楚而浸乾坤,此状楼前水势。下则只身漂泊之感,万里乡关之思,皆动于此矣。”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自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杜甫登上城楼后,对着浩瀚的湖水,触景生情,抒写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也写到了对时局的忧虑。”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诗中包含着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情歌唱,对个人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时作者漫游至岳阳,登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作此篇。前四句赞叹久已闻名的洞庭湖的壮阔,后四句抒发个人飘零孤独的悲哀,感慨战乱不停。全诗沉郁苍凉,顿挫跌荡,意境雄阔,感慨深沉,语言质朴,对仗工稳而自然。“吴楚”二句以凝炼的语言,极夸张的手法,以大笔勾勒,把洞庭湖汪洋万顷,横断吴楚,日月天地如浮其上的壮阔宏伟气势,异常生动地描写出来,为千古名句。后人盛赞说:“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唐庚《子西文录》)。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二。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乘船自夔州出峡,十二月由湖北的江陵、公安漂泊到湖南的岳阳,此诗即写诗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先写渴望登临而夙愿终尝的心情,次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雄伟气势,最后抒发由登楼引起的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忧念时局的爱国挚情。全诗意境沉郁阔大,律法工稳自然,语言精警深曲,是体现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特点的五律代表作之一。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转引自《杜诗详注》卷二二)其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尤其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唐庚说:“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养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方回曰:“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同上)王嗣奭也说:“只‘吴楚’二句,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杜臆》卷一○)
  •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后至岳阳,方有《登岳阳楼》之作。
           这首五言律诗气魄宏大,感情沉郁,状写出诗人在岳阳楼头,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水,所引发的叹志嗟病、忧世伤时的感慨。起首两句看似平常,但仔细推敲,联系后文,却有丰富的涵义: 一则以“昔”、“今”二字包融了沧桑之感;二则流露出对此江山胜迹的向往之久;三则写出了诗人正立在岳阳楼头下瞰洞庭湖的形象;四则为颔联两句对洞庭湖的描写打好了底子。由此可见,这首诗真不愧大家手笔。
           第三、四句是描写洞庭的千古名句。诗人形容辽阔无边的洞庭湖分割(坼,读che,分割)了吴楚,成为东南之间疆界,使整个天地都像在她的湖水中漂浮一般。凡到过洞庭湖的人谁不惊叹杜公描写的准确和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胸襟气魄,只有胸纳乾坤心包宇宙者才能吐出这般锦绣之词。
              第五、六句是全诗的一大转。这不仅是由“景”入“情”之转,而且是情的突转(因“景”中已融入了情感)。前面的“景中之情”气魄多么宏大,这正表明诗人胸中的少壮之气仍然不减当年,他还渴望为苍生社稷建功立业,然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现实生活的风霜雨雪已使诗人浑身是病而且垂垂老矣,这是怎样的愤疾与悲哀!然而“心未老,鬓先衰”的诗人仍然不甘心为自身的衰病所压倒,他仍然忧国忧民关注国事,于是第七、八句又一转——“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之中,诗人不禁涕泪滂沱,声泪俱下了!这才是诗圣杜甫,这才是毕生关注着“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杜甫,他永远不哀叹一己的悲欢,即使写到“一己”也会从中折射出时代的风雨。
  •       大历三年(768)登岳阳楼望洞庭作。
         “今”、“昔”二字相起,意味非一,既有百闻不如一见之欣喜,又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感触,还隐含一种不胜今昔盛衰的感怆。
    写洞庭景观,纯系大处落墨。湖在春秋时属楚国,与吴国无关,但三国时孙吴已奄有洞庭,故“吴楚”并提,也是有依据的,但讲为吴楚以湖分界就不妥了。按“坼”是裂陷的意思,所谓“东南坼”即,《淮南子·天文训》“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所以下句就写其孕大涵深,“乾坤日夜浮”是说夭上地下(如君山)的景象一齐纳入湖中,即“涵虚混太清”、“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字写得动荡如见。这里的东南,当然是个相对方位。诗句也反映出诗人胸次的豁达,能使读者受到同样的感染。黄生读此,谓“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三联直抒胸臆,多年战乱和漂泊,亲朋的书信往来是完全断绝,用“无一字”来表达这样在的意思,尤见沉痛。诗人时年五十七,而已一身是病(肺病、疟疾、风痹),而终日生活在水上、船中,除了孤舟一叶,便一无所有,而诗人自己也就好比是一叶孤舟。查慎行说:“于开阔处俯仰一身,凄然欲绝”极是,盖境界的空阔,往往能加强人的孤独之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然。
          最后提到国事,并为之涕泗纵横,是已超越一己之困顿,与三联处境狭阔顿异,而与次联写景的胸襟气象,正好相称。
    本篇笔力、胸次、境界俱上,在刻满岳阳楼的“唐贤今人诗赋”中,洵为杰作。
  •        这是诗人杜甫五十七岁时流寓湖南所作。其时国事多艰,个人贫病交加,这双重的不幸,给全诗打上了苍凉沉郁的色彩。
    岳阳楼在岳阳县城西门上,中国南方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的对面。诗人闻名已久。首联道出了诗人渴欲一见而终偿夙愿的心情。然而,这平平道来的首联,并不仅仅具有一种单纯的“叙述性”功能,它还寄寓着诗人浪迹天涯,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诗法衡之,律诗的开头两句并不要求对仗,但杜甫却有意作成一联,正是为了强化“今”“昔”之间所孕涵的感情意味!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颔联对仗工稳、气势恢宏,典型地概括出洞庭湖的雄伟气势——那浩淼无垠的洞庭湖水,将吴楚两国的疆界顿然划开,日月星辰宛似“浮”在洞庭湖上。若无博大的襟怀和融铸万物的创造力,是断不能将“乾坤”与“浮”连缀在一起的。
           五、六两句,作者将诗笔转入个人的身世上。杜甫从公元七六○年始就“漂泊西南”,艰苦度日,到写此诗时已整八年,其间与亲朋断绝了一切联系;加上体弱多病,一如随风飘流的孤舟。天地是如此广阔,而诗人的天地却是那样的狭小,两相对比,自然引起诗人的无穷感慨。但杜甫并未因个人的不幸境遇而一味怨艾,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社稷安危和黎民疾苦的诗人,不论在何种境况下,他都不会仅为一己的不幸而悲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于岳阳楼上,凭栏远望,家国身世之感油然而生,不禁涕泗滂沱……统观全诗,这尾联两句实为一篇之警策。
       杜甫尝谓“晚节渐于诗律细”,揽读诗人的这首力作,我们不能不再次叹服老杜诗律的精细和笔法的谨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