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
释义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诗前小序交待这首诗的构思素材,所述“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有误。据《魏略》记载,魏明帝于景初元年(237)搬拆金铜仙人,运往东都洛阳,因其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亦曰:“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舍“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而据“盘拆”,“金狄或泣”,作非非之想,写下了这首别具格调的乐府诗作。全诗通篇拟想金铜仙人离别汉宫时对于沧桑人世的感慨,表达了诗人自身对世事沉浮的“百感交并”。 “茂陵刘郎秋风客”,茂陵是汉武帝安葬之处,在长安西北八十里。茂陵、刘郎,即指汉武帝。他曾作《秋风辞》,故又以“秋风客”名之。这位已经长眠的帝王,曾经建立显赫的功勋,开拓西域,获得汗血马,喜作《天马之歌》以记其事。为求长生不老,汉武帝晚年在长安神明宫铸造巨型铜人,手捧铜盘以接仙露饮服。然而,如同黄叶坠地,他终究未能逃脱死神的手掌。“夜闻马嘶晓无迹”,形象地描述了这位秋风客响绝影灭的历史事实,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三、四句通过对刘郎死后的汉宫环境的描写,进一步展示忧心沉重。昔日汉宫,车水马龙,笙歌不绝于耳,如今却一片凄凉。雕栏内虽是桂树飘香,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三十六宫早已禾黍离离,人去楼宫。高台玉砌,遍布青苔,满目都是荒芜的景象。 金铜仙人在这时过境迁的感叹之中,本身也因汉魏易主而徙驾东都。诗的中间四句描写改朝换代,铜人落泪。作为王朝象征的金铜仙人,也无法在凡俗的兴亡更替中保护自己,本已对旧朝的衰亡感慨万千,如今又要千里东行,便忍不住悲从中来,只觉得迎面扑来东关的寒风料峭刺目,酸楚难当,仰望为之送行的孤独苍凉的汉月,流下了铅水一般的清泪。 诗人的奇思幻想在这儿已超然物外;铜人的故土之恋,远离之悲,也臻于极致。“酸风”一词是神来之语,是一种“通感”的表达。寒风刺眸,是自然现象,而金铜仙人在离开汉宫、独与汉月相伴的气氛下,又引起了心理的感应。于是,本是味觉的“酸”,在这儿成为视觉的“酸”,嗅觉的“酸”,心理感应的“酸”,是眼酸、鼻酸和心酸。“铅水”一词,更是天工难到,形象妥帖地显示了拟想中金铜仙人的情绪表达。而“汉月”、“魏官”的陪衬,更体现出落泪时怀古伤今的复杂情感。这四句既是客观景象的生动描写,又是主观情调的真实写照,凄凉的氛围,离别的愁绪,情景相生,于此达到匠心独运的境界。 最后四句进一步描写金铜仙人离京而去的凄楚景况,寄托哀愁。月色凄冷,渭水呜咽,秋风萧萧,携盘独出,唯一送别的只是古道两旁的衰兰。这种黯然消魂的离别,若是苍天有情,也该衰老失色。“天若有情天亦老”,又一次将无生命的青天纳入了对人世变更而伤心感慨的行列之中,设想奇特,含意深长,从而成为千古名句,为世人所传诵。 历来的诗评家都认为《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诗歌中想象奇特的代表作。的确,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将感伤的色彩推出灵性世界的范畴,以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赋予种种无生命的物象——铜人、桂树、土花、汉月、波声以伤心人的怀抱,来感受生命短促,历史无情的人世悲剧。从衰兰送客联想到“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更将世事沧海桑田的感慨,表达得惊天地、泣鬼神。正是这种种的奇异想象力,以及这种想象力下出现的“不经人道语”与“人不能道语”,使这首诗在文学长廊里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