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韩愈《师说》
释义

韩愈《师说》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生乎吾,其闻道也5,固先乎吾6,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无贵无贱10,无长无少,道之所存11,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12,犹且从师而问焉1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4,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15,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16,则耻师焉17,惑矣1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19,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0,或不焉。小学而大遗21,吾未见其明也2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3,不耻相师24。士大夫之族25,曰师日弟子云者26,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27,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8,官盛则近谀呜呼2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0。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1!

圣人无常师3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3。孔子曰:三个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4,师不必贤子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5,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36,年十七,好古文3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8,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39,作《师说》以贻之40

【注释】 1《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卷十二。师说:关于从师求学的议论。 2学者:求学问的人。 3传道:传授道理、知识。受业:教授学业。受:同“授”、教给。解惑:解释疑难问题。 4其:那,那些。 5闻道:懂得圣人之道。 6固:本来。 7从而师之:跟他学习,以他为师。师:动词。 8师道:学习道理。下文“师道”,指从师求学的风尚。 9庸知其:哪管他。庸:岂、睦。 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 11“道之”二句:“道”在谁那里、谁有道,谁有道,谁就是老师。 12出人:超出众人。 13犹且:尚且。 14下圣人:低于圣人。 15益:更加。 16于其身:对于他们自己。身:本身,自己。 17耻师:以从师学习为羞耻。 18惑:迷惑、糊涂。 19习其句读:让学生学习诵读书中文句。句:句子、一句话。读:(dou逗)句中需停顿处叫“读”。 20“或师”二句:有的(指不会句读)从师,有的(指不解疑难问题)却不从师。不:同“否”。 21小学而大遗:小的牙舌(指“句读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舌(指“惑之不解”)却丢弃了。22明:明智。 23巫医:古代巫医不分,故连举。巫,后专指从事降神召鬼的迷信职业者。乐师:以歌唱、奏乐为职业的人。百工:泛指各种工匠,手艺人。 4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羞耻。 25之族:那一类人。 26“曰师”句:称“老师”、称“学生”等等。云者:有“如此这般”之意。 27相若:相近、相似。 28位卑则足羞: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足以让人觉得羞愧。 29官盛则近谀:向职位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则又近于巴结。 30不齿:不屑于提。 31“其不”句:这不有点奇怪吧?欤:表感叹,词气助词。 32常师:固定的老师。 33之徒:这些人。 34不必:不一定。 35求业有专攻:指在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门研究。 36术氏子蟠:术家的孩子,名叫:“蟠” (pan盘)。术蟠: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7古文:指先秦、秦汉的散文。38六艺:即六经,指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经:指六经的正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通习:普遍学习。 39嘉:赞许、赞赏。 40贻(yi):赠送。

【今译】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得有老师。老师是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懂得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哪里管理他们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谁有道理、谁有知识、谁就是我的老师。

唉!古时从师学习的风尚,失去已经很长时间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很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从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低于圣人也很远,却反而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挑选好的老师来教育他们;可对于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读书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讲的给他们传授道理,能回答他们的疑难问题的。弄不通书中的文句,就请老师指教;有了疑难问题不理解,却反而不请老师指教。细小的方面学了,重大的地方却丢了,我真看不出这种人是明智的啊!巫师、医生、乐师和各行各业的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丢面子。读了书、做了官的人们,要是如此这般地称呼“老师”、“学生”的话,就大家凑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就会说:“他和他年纪接近,学问也差不多,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觉得难为情;向官职高的人学习又象是在巴结上司。”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得到恢复,由此可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行各业的工匠,士大夫们是不屑于提起他们的,现在的士大夫们的见识反而还不如这些人,这可真是怪事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子学习过。郯子这一类的人,他们的学识才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那其中一定有可以作我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什么都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什么都比学生强,掌握知识、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只是这样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令十七岁了,爱好古文、六部经书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不被现在的不正之风所拘束,来跟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诗说》赠送给他。

【总案】 唐时士大夫之风,耻于相师。与韩愈同时的散文大家柳宗元,在几篇文章中论及《师说》的背景。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又如“《师友箴·并序》:中:“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等等。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流,自鸣得意“耻于相师”、“举世不师”的陋习,“奋然不顾流俗”,写下了这篇顾具胆识的力作——《师说》。

文章开篇即旗帜鲜明地提出“学必有师”,并首次为“师”立下了明确的界说;阐释了向老师学习的重要意义。之后,全篇围绕着“传道、受业、解惑”来立论,采用了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例证论证等方法、依次展开,环环相扣,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性。并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展开文论,从而使立论更为坚实,观点更加鲜明,文章也显得更有气势。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对比,又是排比。再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是对偶。这些语法句式的运用自如、错落有致,再加上“ 嗟呼!师道之不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之类由衷的咏叹和“……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等饱含激情,带有疑问的感慨,都使之文章增辉生色,富有感染力。

尤其是文中提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主张,不令在当时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而且即使是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