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张子正蒙
释义

张子正蒙

又名《正蒙》、《正蒙书》。哲学著作。二卷。宋张载撰。成书于宋熙宁九年(1076年)。
张载,字子厚。生于宋天禧四年(1020年),卒于宋熙宁十年(1077年)。陕西风翔郿县人。宋嘉祐二年中进士,官历县令,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时称横渠先生,后又出任同知太常礼院。“关学”学派创始人。熙宁九年秋,张载收集自己一生的主要言论,选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编撰成书。后经他的大弟子苏昞略加整理,仿效《论语》、《孟子》篇次章句编次,成如今《正蒙》十七篇。
《正蒙》十七篇,其顺序和内容如次:《太和篇第一》,总论天人万物皆本一气之旨。《参两篇第二》,论宇宙天地等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由“气”派生出来的。《天道篇第三》,从“天道”推出“圣德”,说明“性与天道合一”就是“圣人之学”。《神化篇第四》,论“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与人的“穷神知化”。《动物篇第五》,统论动植物以及人的演化之理。《诚明篇第六》,论人性与“尽性穷理”问题。《大心篇第七》,论尽心致知之要。《中正篇第八》,论学者“中道而立”的笃行功夫。《至当篇第九》,论“修己安人”、“下学上达”之旨。《作者篇第十》,释《论》、《孟》圣贤治国安民之道。《三十篇第十一》,论《论》、《孟》有关孔颜为学之道。《有德篇第十二》,论《论》、《孟》有关先哲“行修言道”之方。《有司篇第十三》,论《论》、《孟》有关先王“足民”、“节用”之为政方法。《大易篇第十四》,论《周易》“一物两体”而“合三才”之道。《乐器篇第十五》,论《诗》、《书》讽喻“善教”之义。《王禘篇第十六》,论三代礼仪之实。《乾称篇第十七》,批判佛老“天人一体”之失,申论其“天人一气”、“万物本一”之旨。除少数几篇是对《论语》、《周易》、《诗经》的文字解释外,大多是讨论哲学问题。
《正蒙》通篇贯穿张载“气一元论”的观点。明确地以物质性的“气”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总根源。它在《乾称》、《太和》、《神化》等篇不仅把可以名状的事物看成气,而且将其非感官直接感知的“象”,如“建顺”、“动止”之类也看作“气”,强调无形的事也是气。《乾称》中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是说可以认识的对象都是“有”,实有的都是“象”,“象”就是“气”。没有物质的气就没有种种物象,没有物象就不会有人的概念。《太和》认为:万事万物无形可见,但充满了细微的物质性的气,是气的本来状态;气不断凝聚和分散,它“聚而为万物”,万物又“散而为太虚”。他把气的聚散比作冰与水的变化,“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他从“太虚即气”的观点出发,得出无“无”的结论。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虚无的本体,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只能是“气”,或是“太虚之气”。
张载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用“体用不二”的方法批判佛老。《太和》中说:“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即老子的“有生于无”、“虚能生气”的观点,是把“虚”、“无”看作是无限的,而把物质运动看作是有限的,将“体”与“用”、“有”与“无”截然分开。又说:“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他指出佛教各派错误的根源在于“以心法起灭天地”,把天地万物说成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从而否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参两》提出了“一物两体”的命题。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地之所以参也。”认为气和它所构成的任何事物,自身都是包含有两个对立统一面,并因为这两个面的相互作用事物才有发展,并因为这两个面处在统一体中,才能有不测的妙用。对立而又统一,这就叫做“参”。在《太和》、《动物》、《乾称》等篇中,张载对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书中还提出了“动非自外”的范畴。它以天体运行为例,对事物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太和》中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认为矛盾对立的本性是气自身所固有,是事物变化的动因。在《动物》、《参两》、《太和》诸篇中,运用阴阳交感的观点论述了日、月、五星、以及云雨风雷、霜雪雾露、四时交替、动植物繁衍,潮汐涨落等多种自然现象,进一步阐明事物内因的作用。
书中还提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两种性,指出“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观点。《诚明》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之有弗性者焉。”即说气质之性是物由其特殊形体而有之性,天地之性即气的本性,乃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气质之性表现人的生理要求(耳目口腹之欲),因此是恶的根源。天地之性体现的是人的道德要求,是纯善的。必须变化气质,方可使人性复归于至善的理想境地。他提出“知礼成性”的学说,“知”即指知觉、理性,亦指变化气质,成就德性的方法。其内容对象就是“礼”,要变化气质,要“成性”,必须知“礼”。在张载看来,“诚明所知”能把气质之恶消除殆尽,实为变化气质,造就德行的好方法。
《张子正蒙》是张载的重要理学著作,他批判了佛老,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书中阐发的“气”的思想以及其他思想均被朱熹所吸收;《大心篇》中阐述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这种强调“心”的重要作用的思想为后来陆九渊所吸收,使其成为“心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其“太虚即气”的思想为王夫之所吸取。总之,书中所蕴含着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古代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正蒙》一书有多种版本。有宋端平中闽川黄壮猷修补刊《诸儒鸣道》本,清光绪间《古林探源书舫丛书》 一卷本。其注本有明刘玑《正蒙会稿》四卷,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宏道书院刊续编。清王夫之著《张子正蒙注》九卷,清同治四年(1865年)金陵刊《船山遗书》本。清杨方达《正蒙集说》,清乾隆间刊复初堂本。清王植《正蒙初义》十七卷,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李元春《张子正蒙释要》一卷,清道光十年(1830年)《关中道脉四种书》本。明高攀龙、徐必达《正蒙释》,明刊本。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点校出版的《张载集》收有此书。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