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张天师 |
释义 | 张天师《后汉书·刘焉传》: 初,祖父 (张) 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于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民夷信向。 《三国志·张鲁传》: 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太平广记》卷八引《神仙传》: 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 “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陵家素贫,欲治生,营田牧畜,非己所长,乃不就。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将为此文从天上下也。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 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念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羞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改。从此之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乃能分形作数十人。其所居门前水池,陵常乘舟戏其中,而诸道士宾客往来盈庭巷。座上常有一陵,与宾客对谈共食饮,而真陵故在池中也。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故陵语诸人曰:“尔辈多俗态未除,不能弃世,止可得吾行气导引房中之事,或可得服食草木数百岁之方耳。其有九鼎大要,唯付王长,而后合有一人从东方来,当得之。此人必以正月七日日中到。”具说长短形状。至时,果有赵升者,恰从东方来,生平未相见,其形貌一如陵所说。陵乃七度试升,皆过,乃授升丹经。七试者,第一试: 升到门,不为通,使人骂辱,四十余日,露宿不去,乃纳之。第二试: 使升于草中守黍驱兽,暮遣美女非常,托言远行,过寄宿,与升接床,明日又称脚痛,不去,遂留数日,亦复调戏,升终不失正。第三试: 升行道,忽见遗金三十饼,升乃走过,不取。第四试: 令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升衣服,唯不伤身,升不恐,颜色不变,谓虎曰:“我道士耳,少年不为非,故不远千里,来事神师,求长生之道,汝何以尔也? 岂非山鬼使汝来试我乎?” 须臾,虎乃起去。第五试:升于市买十余匹绢,付直讫,而绢主诬之,云未得,升乃脱己衣买绢而偿之,殊无恡色。第六试: 升守田谷,有一人往,叩头乞食,衣裳破弊,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升怆然为之动容,解衣衣之,以私粮设食,又以私米遣之。第七试: 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傍臂,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 于时伏而窥之者三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敢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升一人乃曰: “神之所护,何险之有! 圣师在此,终不能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教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掷投树上,足不蹉跌,取桃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援,不能得返,于是乃以桃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一,留一以待升。陵乃以手引升,众视之,见陵臂加长三二丈,引升,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升食桃毕,陵乃临谷上,戏笑而言曰: “赵升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 众人皆谏,唯升与王长默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唯升、长二人,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 乃俱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见升,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 乃授二人道毕。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长三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而乃没于云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赵升,乃知其志也。 镇宅的张天师(河北武强民间版画) 《枕中书》: 张道陵为三天法师,统御六虚,数侍金阙,太上之股肱,治在庐山。 《真灵位业图》: 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 (讳道陵)。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二: 按 《神仙感遇传》: 令狐绚者,余杭太守绹之子也。雅尚玄微,不务名宦,于开化私院自创静室,三日五日即一度开室焚香,终日乃出,时有神仙降之。因言人静之时,有青童引入至天中高山之上,朝谒老君,见丹命张天师为玄中大法师,以代尹真人之任。初,尹与三天论功于太上之前,太上曰:“群凶扰于中原,蚕食华夏,不能戢之,尹真人之过也。再立二十四化,分别人鬼,泽及生灵,道陵之功也。此二者各宜登台冥思,取验于大道。” 即敕尹真人登莲花宝台,端寂而坐,顷之万景昏曀。又命道陵亦登此台,既坐良久,则奇彩异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自是以道陵代尹为玄中法师焉。 《事物纪原》 卷七: 元魏世祖时,赐寇谦之天师之号。后汉张道陵亦有天师之称。盖自《列子》 言黄帝之称牧马童子曰天师始也。 《茶香室三钞》卷一八: 宋陈元靓 《岁时广记》 云: 《灵宝朝修图》: 正月十五日,虚无自然元始天尊于八景天宫集会三界群仙;汉祖天师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真君诞生之日。 又引 《汉天师家传》 云: 真人讳道陵,字辅汉,姓张氏,丰邑人,留侯子房八世孙也。母梦天人自北斗魁星降至地,以薇蘅之香授之,感而有孕,于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望日,生于吴地天目山。真人张道陵于桓帝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遣使者持玉册,授正一真人之号。即有黑龙驾一紫舆,玉女二人引真人与夫人雍氏登车,前导后从,天乐隐隐,迎至一处玉楼玉阁,阙上金牌玉字,曰:“太元都省正一真人阙。” 又引 《女仙录》 云: 孙夫人,张道陵妻也,同隐龙虎山,以桓帝永寿二年丙申九月九日,与天师于阆中云台山白日升天。按此则张道陵妻有雍姓、孙姓之异,未知谁是。 《续文献通考·群祀考》 三: 至元十五年七月,建汉祖天师正一祠于京城。 十月祠成,诏张留孙居之。 《释老传》 曰: 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世祖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乃赐银印。子与棣、与材嗣。成宗大德八年,授与材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其徒张留孙,从宗演入朝,世祖与语称旨,留侍阙下,祈祷辄应,即命留孙为天师,固辞不敢当,乃号之上卿,建崇真观于两京,俾留孙居之,专掌祠事。 臣等谨案: 正一祠疑即 《释老传》 中之崇真观也。传称建于两京,则上都亦有之矣。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卷七: 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建武间生于吴天目山,学长生法术,隐北邙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游名山,东抵兴安云锦溪,升高而望曰:“是有异境。”缘衍流而之云锦洞,有岩焉,炼丹其中。三年,青龙白虎旋绕于上,丹成,饵之。时年六十,容貌益少。又得秘书,通神变化,驱除妖鬼。后于蜀之云台峰升天,后遗经箓符章并印剑,以授子孙。其四代日盛,复居此山。历代重之。今其子孙世袭真人,居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之龙虎山。 《明史·礼志》 四: (弘治元年) 尚书周洪谟等言:祖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真君者,传记云: “汉张道陵,善以符治病。唐天宝,宋熙宁、大观间,累号正一靖应真君,子孙亦有封号。国朝乃袭正一嗣教真人之封。” 然宋邵伯温云:“张鲁祖陵、父衡,以符法相传授,自号师君。”今岁以正月十五日为陵生日,遣官诣显灵宫祭告,亦非祀典。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七引明蒋德璟《纠张真人疏》: 汉末之黄巾以妖术授徒,及应京之祖道陵,以五斗米设教是也。道陵旧事,姑不深言。自晋及唐,其子孙并无封号,宋崇宁中始赐号张继先为虚靖先生,亦无品级。至元始加真人,称嗣天师,高皇帝以 “天岂有师” 斥之。 《历代神仙通鉴》 卷九: (张道陵,字汉辅,沛固丰邑人)留侯九世孙。初,不疑嗣为侯,生二子。次子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浩,浩生刚,刚生翳,翳(字大顺)客于吴之天目山。妻林氏梦神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衣绣衣,以蘅薇香草授之,曰:“吾始居方山,今奉上帝命来降汝家。”遂感而孕。复归沛,建武甲午上元夜生道陵,黄云笼室,紫气盈庭,室中光气如昼。七岁时遇一老人,称河上公,授《道德真经》,捧归诵之,即通晓其义。及长,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博综五经坟典以及天文地理河洛图书谶纬之秘,为一代大儒。往来吴赵,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今临安神山观、余杭通仙观是其地。) 炼长生之道于阳羡山中。复自浙逾淮,涉河洛,人蜀山,得炼形合气之书,辟谷少寐。永平二年 (二十六岁) 赴直言极谏科,拜巴郡江州令。未几隐炼北邙山。建初五年 (四十七岁) 诏举贤良方正,道陵不起,复征为博士,亦不赴。(和帝) 永元丁酉九年,闻张道陵在北邙,欲征为太傅,遣使聘之,不出。(入吴)遇真人魏伯阳,拜求其道。别而西游,爱蜀中溪岭深秀,初居阳平山,得贞女雍氏为配,始生女,名文姬,既生子衡 (字灵真),越三年又生子权 (字合义),复连生三女,曰文光、贤姬、芳芝。道陵西行,见灵奇一山,上有石鹤,形少似鹄,闻其鸣,则有得道者。道陵居之,石鹤忽鸣 (因名鹤鸣山)。复从淮入鄱阳,溯流入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一年红光照室,二年有青龙白虎现绕丹炉 (亦名龙虎山),三年丹成。年六十余,饵之益壮,行及奔马。一日,有神人虬髯铁面,皂幞金鞭,跨黑虎,至前曰:“赵公明愿永护真人丹扃。”道陵命其镇守玄坛,复自概访西仙源,获制命五岳摄召万灵神虎秘文,精思修炼,能飞行远听,分形散影,人皆莫测其神妙。(后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秘文、三清诸品经、斩妖雌雄剑等。) 令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悉平之。俱会盟于青城山,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敕青童谕真人以正一盟威之法,使世世宣布为人间天师,封真人为太玄都正一平气大法师。凡升天者,必先谒三天大法天师,然后上朝玉帝。天师即道陵也。(后上帝又授正一真人之号,在人间一百二十三岁) 证位三天辅元大法天师,夫人为上真东岳夫人。 张天师的标准造型 (河北武强版画) 《列仙全传》: 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八世孙。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玉枕峰起,垂手过膝,美髭髯,龙蹲虎步,丰下锐上,望之俨然。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母初梦大人自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衣绣衣,以蘅薇香授之。既觉,衣服居室皆有异香,经月不散,感而有孕。及生日,黄云笼室,紫气盈庭,室中光气如日月,复闻昔日之香,浃日方散。七岁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奥。举贤良方正,身虽仕而志在修炼。无何,隐北邙山,有白虎衔符文置座傍。和帝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就。 入蜀,爱蜀中溪岭深秀,遂隐于鹤鸣山。山有石鹤,每鸣则有得道者。道陵居此,苦节学道,啬气养神,鹤乃鸣。弟子有王长者,习天文,通黄老,相与炼龙虎大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二年有青龙白虎绕护丹鼎,三年丹成。真人年六十余,饵之若三十许人,行及奔马。与王长入北嵩山,遇绣衣使者,告曰: “中峰石室藏上三皇内文、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得而修之,乃升天也。” 于是真人斋戒七日,入石室。足所履处,跫然有声,即掘其地,取之,果得丹书。精思修炼,能飞行遥听,得分形散影之妙。每泛舟池中,诵经堂上,隐几对客,杖藜行吟,一时并赴,人皆莫测其灵异。西城房陵间有白虎神,好饮人血,每岁其乡杀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灭。又梓州有大蛇,鸣则山石振动,时吐毒雾,行人中毒辄死。真人以法禁之,不复为害。 顺帝壬午岁正月十五夜,真人在鹤鸣山梦觉,唯闻銮佩珊珊,天乐隐隐,香花覆地,紫云满空。瞪目东瞻,见紫云中素车一乘,驾五白龙,车旁旌旗仪卫甚盛。车中一神人容仪若冰玉,手执五明宝扇,项负八景圆光,身丈六余,神光照人,不可正视。车前一人敕真人曰:“子勿惊怖,即太上老君也。”真人礼拜。老君曰:“近蜀中有六大鬼神,枉暴生民,深可痛惜。子其为吾治之,使昼夜各分,人鬼有别,以福生灵,则子功无量而名录丹台矣。” 乃授以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九百三十卷,符箓丹灶秘诀七十二卷,雌雄剑二把,都功印一枚,冠衣、方裙、朱履各一副,且曰: “与子千日为期,后会阆苑。” 真人乃叩头领讫,日味秘文,按法遵修。千日内顾五脏,外集三万六千神。又感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气,摄伏精邪,符箓中三步九迹魁罡七元交乾履斗之道,随其所指,隐遁出没,皆得自然。 杀气腾腾的张天师 (台湾塑像) 时有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刘元达领鬼行杂病,张元伯行瘟病,赵公明行下痢,钟子季行疮肿,史文业行寒疟,范巨卿行酸痟,姚公伯行五毒,李公仲行狂魅赤眼,虚毒啸祸,暴杀万民,枉夭无数。真人奉老君诰命,佩盟威秘箓,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大道元始天尊,右置三十六部真经,立十绝灵幡,周匝法席,鸣钟扣磐,布龙虎神兵。众鬼即挟兵刃矢石来害真人。真人举手一指,化为一大莲花拒之。鬼众复持火千余炬来,真人举手一指,鬼反自烧,遥谓真人曰:“师自住峨嵋山,何为来侵夺我居处?”真人曰: “汝等残害众生,所以来伐汝,摈之西方不毛之地,奉老君命也。” 元达等闻,怒,乃会鬼帅兵马各千万众,精甲犀刃,上山围绕。真人以丹笔遥画一阵,鬼众皆仆,八大王叩头求生。真人以丹笔倒画之,鬼众复苏。真人呼鬼王曰: “汝等近前,听吾处分: 自今速当远避,勿复行病人间,如违即当诛戮,无留种!” 鬼王曰: “降灾下民,本自隶我,奈何尽夺,愿分一半。” 真人不许,叱退之。鬼王不服,次日复会六大魔王,率鬼兵百万环攻。王长曰: “鬼甚众,奈何?” 真人曰: “子无恐,吾即却之。” 复以丹笔一画,众鬼复死,惟六魔王仆地不能起,乃叩头求生。真人不顾,复以丹笔一裁,此山遂分为二。六魔王欲度不能,大声哀求,云: “自今而去,不敢复来,乞往西方娑罗之国而居止焉。” 真人乃许可之,倒笔再画,八师、六魔、群鬼悉起。真人命王长肩一大石,为桥度之。然群鬼虽摄伏,真人犹欲服其心,谓之曰:“试与尔各尽法力。” 元达等曰:“惟命是听。真人投身入大火中,即足履青莲而出; 鬼帅投火,为火所烧。真人入木,身度木处,木即随合; 鬼帅投木,即坠地。真人入水,乘黄龙而出,鬼帅入水,为水所溺。真人以身入石,透石而出; 鬼帅入石才入一寸。真人以身入铁山,透山而出; 鬼帅才入斗寸。真人咒神符一道,左手指之鬼毙,右手指之复生。鬼帅左右指无生无死。元达等化八大虎奔攫而来,真人化一狮子逐之,虎奔走。鬼帅又化八大龙,欲来擒师。真人化金翅鸟,啄龙目睛,八龙争遁。鬼帅又化大神,双持大挝,欲击真人。真人化作金刚,身长七十二万丈,广五十三万围,戴大冠,负圆光,具十二种无量相,击大神,大神退走。鬼帅等身高十二丈,即坠。真人腾空,高百余丈,上无所攀,下无所乘。鬼帅作五色云,昏暗天地。真人化五色日,炎光辉灼,云即流散。鬼帅变化技穷。真人乃化一大石,可重万余斤,以藕丝悬之鬼帅营上,令二鼠争啮,其丝欲堕。鬼帅同声哀告,乞余生远去,再不虐害生民。真人遂命五方八部六大鬼神会盟于青城山,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六大鬼王归于北酆,八部鬼帅窜于西域。鬼众犹踌躇不去。真人乃口敕神符一道,飞上层霄。须臾,风雨雷电刀兵毕至,群鬼灭影而遁。 张道陵 (明刊 《仙佛奇踪》) 真人至苍溪县云台山,谓王长曰:“此山乃吾成功飞腾之地也。” 遂卜居,修九还七返之功。一日复聆昔日銮佩天乐之音,真人整衣叩伏,见老君千乘马骑,来集云际,徘徊不下。真人再拜泣曰:“臣夙昔承宝荫,亲授秘文,乃奉天威,战鬼行化,功成退居于此。今飚驾再临,不我下降,意者大道离臣,臣其为尸败乎?”老君乃命使者告曰:“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吾昔使子入蜀,但夺鬼幽狱,区别人鬼,以布清净之化。而子杀鬼过多,又擅兴风雨,役使鬼神,驱驰星斗,震荡山川,阴景翳昼,杀气秽空,殊非大道好生之意。上帝正责子之过,所以吾不得近子也。子且退居,勤行修谢日月、二十八宿、二十四气、阴阳本命主者。谢过之后,更修三千六百日。吾待子于无何有乡上清八景宫中。” 言讫,圣驾升去。 真人遂依告文,与王长迁鹤鸣山,谓弟子赵升曰:“彼处有妖怪。当往除之。” 及至,值十二神女于山前笑迎,姿态妖艳。因问曰:“此地有咸泉何在?” 神女曰:“前大湫是,毒龙处之。”真人乃以法召之,毒龙不出。遂书一符,化为金翅鸟,向湫上盘旋。毒龙惊,舍湫而去。其湫即竭,遂得咸泉,后居民煮之有盐。十二神女各出一玉环来献,曰:“妾等愿事箕帚。”真人受其环,以手缉之,十二环合而为一。谓曰: “吾投此环于井中,能得之者,应吾夙命也。”神女竞解衣而入井争取玉环。真人遂掩之,盟曰:“令作井神,无得复出。” 彼方之民,至今不惧神女之害,而获咸井之利,后以真人讳旌其州,今陵州是也。 过宋江,其中多异物为害。乃书大山篆符以镇之,其害遂绝。每水涸,人犹见其符,摹归以屏妖恶。 真人重修二十年,乃复领赵升、王长往鹤鸣山。一日午时,忽见一人朱衣青襟,曳履执板,一人黑帻绢衣佩剑,捧一玉函进曰:“奉上清真符召真人游阆苑。” 须臾前后从引千乘万骑纷然而来。中有黑龙驾一紫舆,玉女二人引真人登车。旋踵至阙,阙榜云“拟太玄都正一真人阙”。真人既至,群仙礼谒。良久,忽二青童引群仙,皆朱衣绛节前导,曰:“老君至矣。”从者二人,可二十许。或曰:“此子房、子渊也。” 乃相与腾空而上,至一殿,金阶玉砌。或谓真人曰:“将朝太上元始天尊也。” 真人整衣趋进,望见殿上圆光照人,不可正视。移时殿上敕青童谕真人以正一盟威之法,使世世宣布,为人间天师,拜真人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敕还人间,劝度未悟,仍密谕飞升之期。 真人受命,乃复返渠亭赤石崖舍,出三天正一秘法付王长、赵升,于离沅山中敷演其法。次还阳平山,以飞仙轻举之法付嗣师。乃还鹤鸣山。桓帝永寿元年正月七日五更初,长、升见空中一人,驾云车,大声言曰:“张道陵功已行就,将授以秘箓。” 言讫,老君驾龙舆,命真人乘白鹤同往成都,重演正一盟威之旨,说北斗南斗经毕,老君复去。真人欲留其神迹,乃于云台西北半崖间,举身跃入石壁中,自崖顶而出,其山因成二洞。今崖半曰峻仙洞,崖上曰平仙洞。 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上帝遣使者持玉册授真人正一真人之号,谕以行当飞升。真人乃以盟威都功等诸品秘箓、斩邪二剑、玉册玉印,以授其长子衡,戒之曰:“此文总统三五步罡正一之枢要,驱邪诛妖,佐国安民,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家子孙不传。” 谓长、升曰:“尚有余丹,二子可分饵之,今日当随吾上升矣。”亭午,群仙仪从毕至,玉女二人引真人、夫人雍氏并登黑龙紫舆,天乐拥导,于云台峰白日升天。时真人年一百二十三岁也。今其子孙世袭真人,居于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之虎龙山。 《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八: 予尝以前闻长老言汤保衡遇汉张陵事,刻石于资中崇寿观矣。后得吕大临与叔所作 《保衡传》,尤详尽。与叔 《汤保衡传》: 嘉祐未年,京师麻家巷有聚小学者李道,太学生汤保衡尝与之游。一日,保衡至道学舍,有一道士,形貌恢伟,须髯怪异,言语如风狂人。与道相接,保衡见而异之。既去,保衡问道,道曰:“此道士居建隆观,朝夕尝过我,我固未尝诣之,乃落魄不检者,子何问之?”保衡曰: “予所居与建隆甚迩,凡观之道士皆与之识,未始见此人。” 既而保衡颇欲访之。它日,保衡至道学舍,复见前道士,问其所止,亦曰建隆。既去,保稀默从之,入观门至西廊而没。保衡往追寻之,不复见。因观廊壁绘画,有一道士,正如所见者,其上题曰“张天师”。 《七修类稿》 卷—— “天师印”条: 洪武二十四年,真人张宇奏: 以前代尝给正一玄坛传箓之印,令授二品银印,止可施于表笺文移,而于符箓不便,乞更别授。遂与龙虎山正一玄坛之印,制用六品者也。昨会真人府知印,云府总四印,六品者铜铸,二品银印。则英宗朝因使拜表,回銮有验,铸金易之,其文乃正一嗣教大真人府之印。自道陵传下者,则玉印一枚,其文乃阳平治都功印,云篆也(阳平治乃道陵起处)。至弘治间,朝廷恐其随身有失,另碾一颗赐之。至于累朝所赐,或金,或银,或牙,皆图书也。 《玉芝堂谈荟》卷一七 “张道陵”条: 张道陵隐鹤鸣山,炼龙虎大丹,遇神告曰:“北嵩山中峰石室,藏三皇羽文九鼎太清丹经,得而修之,乃升天也。” 于是掘得之,能飞行远听,分形散影。正月十五夜,老君下降,令治蜀鬼,以福生灵。乃授正一盟威秘箓及经诀剑印。真人按修千日,内顾五脏,外集三万六千神。又感玉女,教以步罡履斗。于是与鬼王战,画山分海,驱唤风雷,众鬼灭影而逃。以杀鬼过多,擅役风雷鬼神,勤行谢过,九年方得上升,朝元始天尊。《彭乘记》: 成都玉局观,相传永寿初,老君与张道陵至此,有局脚玉床自地而出。老君升座,为陵说南北斗经。既去而座隐地中,遂成此洞,故以玉局名之。按李膺 《蜀记》: 张道陵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为是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汉熹平末,为蟒蛇所吸,子衡奔走,寻尸无所,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生縻鹤迹,置石崖顶。到光和二年,遣信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衡为系师,衡子鲁为嗣师,以法惑天下。然则今之崇奉正一教者,总其徒夸诩荒诞之词,非实录也。 《五杂俎》卷八: 张道陵初以妖术惑众,治病者令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传其道。衡死,鲁复行之。鲁母有姿色,出入益州牧刘焉之家,以鲁为司马。后刘璋立,杀鲁母及家室,鲁遂据汉中以叛,后为曹操所破,降魏为镇南将军。张之本末,不过如此。自晋及唐,尚未有闻,至五代遂称天师,历宋、元,未有非之者,据广信之龙虎山,金碧殿宇,俨然为世业矣。我 [明] 太祖皇帝曰:“至尊者天,岂有师也?” 削之,止称真人,然以二品秩传流后裔,亦幸之甚矣。真人每人觐,沿途民为鬼魅所恼者,悉往扶牒,所至成市,闻其符箓亦有验者,故愚民信奉之也。万历间,京师大旱,适真人入朝,上命留之祷雨,终不效,乃遣之,则其伎俩亦与寻常黄冠一间耳。 《万历野获编·补遗》 卷四 “张天师之始” 条: 张天师名道陵,字辅汉,生于汉光武十年,居吴之天目山,以符水治病。灵帝永奉元年,白日上升,年百二十岁。唐天宝七年,册赠太师。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熙宁中,加辅元二字,大观二年,册号正一清应真君,子孙相传,以至于今。东晋王旷、王羲之父子俱奉其道。后魏寇谦之,以其教授太武帝及宰相崔浩。至宋真宗,赐其裔信州龙虎山道士张正随号真静先生,立授录院及上清观。盖其时崇奉天书,故有天师之称。胡元至元十三年,始命张氏三十六代道士张宗演为辅汉天师、演道灵应冲和真人,遂真拜天师,至于今俚俗相传,犹循此称。本朝洪武元年八月,始革教主天师之号,封张正常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秩二品。隆庆中,降为提点六品。至今上丁丑,仍复真人。其中有故,一时言官不能救正,然每子孙赴吏部承袭时,必青衣小帽,进验封司门,报道士进来,叩四头,司官坐受,至袭号见部,始加礼敬。 洪迈云: 徽宗政和间,张氏三十代孙虚静天师,治同州白蛇事最异。至宣和二年,又治蔡京孙媳被魅,更为灵怪。后知汴京将乱,潜归乡,尸解去,复隐峨眉山,蜀人时见之。虚静平生不娶,以族绍其后。盖其嫡派自北宋已绝,宜其法之无传也。 《谈助》: 汉张道陵以五斗米设教,自晋及唐,其子孙并无封号,宋崇宁始赐张继先号虚靖先生,亦无品级,至元始加真人,称嗣天师,明高皇帝以 “天岂有师” 斥之。 《通俗编》: 《庄子·徐无鬼篇》: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天师之名昉此。《晋书·郗超传》: “愔事天师道,而超奉佛。” 《殷仲堪传》: “少奉天师,精心事神。” 所云天师,即道家张天师也。李膺 《蜀记》: “张道陵病疟,于邱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熹平末。为蟒蛇所吸。子衡假设权方,以表灵化,生縻鹤迹,置石崖顶。至光和二年遣使告曰: 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于是衡为系师,衡子鲁为嗣师。中平时,鲁据汉中,与其弟角为五斗米道以惑天下。”按:《王羲之传》 言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可见晋时衣冠盛族,多趋奉之,不特郗愔、殷仲堪也。自晋至宋,子孙二十余传,皆据龙虎山,世授其法。大中祥符时,始以王钦若言,召见,赐号先生。元以来,改号真人。而世但言其初称,谓之天师。 《十驾斋养新录》 卷一九: 天师之称,始见于 《庄子》,特一时尊敬之词,非以为号也。后汉张陵,始以五斗道诳惑汉沔间。其孙鲁,据有汉中,魏武授以侯爵,后来习其教者,妄称陵为天师。《水经注·沔水篇》 云: 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又 《江水篇》 云: 平都县有天师治。皆谓张陵也。晋南渡后,士大夫多有奉五斗米道者,或谓之天师道。《晋书·何充传》: 时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殷仲堪传》: 少奉天师道。《王恭传》: 淮陵内史虞珧子妻裴氏,有服食之术,常衣黄衣,状如天师。由是妖妄之称,始登正史。《魏书·释老志》 载寇谦之遇大神,称太上老君,谓自天师张道陵去世以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故来授汝天师之位云云。益诞谩可笑矣。 《陔余丛考》卷三四 “张真人” 条: 秦汉以来但有方士为神仙之说,无所谓道家者。以老聃为道教之祖,张陵为大宗,则始于北魏寇谦之,而唐时乃盛行。至信州龙虎山张氏世袭封号,则又自宋始也。按 《三国志注》 及 《邵氏见闻录》: 张陵,汉顺帝时人,入蜀居鹤鸣山云,造符书为人治病。陵子衡,衡子鲁,以其法相授,自号师君,其众曰鬼卒,曰祭酒,曰理头。朝廷不能讨,就拜鲁为汉宁太守。此张陵之始末见于传记者也。胡氏 《笔丛》 及 《续通考》 又引道书,谓陵乃留侯八世孙,生于天目山,学长生之术,后隐于广信龙虎山。章帝、和帝累召不起。久之遍游名山,至兴安云锦洞炼丹三年,青龙白虎绕其上。丹成饵之。年六十而貌益少。又得秘书,通神变化,驱除妖鬼。既而入蜀,居鹤鸣山,老君授以秘箓。遂领弟子赵升、王长来云台,复炼大丹,饵之。汉永寿二年功成道著,乃以九月九日将诸品秘箓、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其子衡,而自与夫人雍氏白日升天,时年百二十三岁。其四代孙盛复来居龙虎山。按 《通考》 所述虽颇诞幻,然张陵之后迁于龙虎山,其流派大抵如此。《通鉴》亦云张鲁子自汉川徙居信州龙虎山也。然魏晋以来,但私相传授,而未尊于朝廷。《世说》 注: 郗愔与弟昙奉天师道。此人间奉道教之始也。至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自言:尝遇老子,命继张陵为天师,授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服食导引口诀之法。又遇老子元孙李谱,授以图箓真经,劾召鬼神,及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使佐北方太平真君。乃奉其书献于魏明帝。朝野多未之信,独崔浩深信之,劝魏王崇奉。乃迎致谦之弟子,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东南,重坛五层,月设厨会数千人。此朝廷崇道教之始也。邱琼山谓: 云中科戒,即后世斋醮科仪所由起; 服气导引,即后世辟谷修养所由起; 图箓真经,即后世符咒摄召之术所由起; 销炼金丹,即后世烹炼丹药所由起。然是时虽发于寇谦之,而谦之自云继张陵为天师。又 《太平广记》: 梁武初未知道教,因陶贞白诣张天师道裕,乃为立元坛三百所。而 《通考》 亦载: 唐天宝六载以后,汉天师子孙嗣真教,册赠天师为太师。可见六朝以来,早有天师之称矣。天宝中即令其子孙嗣真教,当已世袭,但其封号字名,史不经见。《通考》: 宋太宗祥符九年,赐信州道士张正随号真静先生。王钦若为奏立授箓院及上清观,蠲其租税。自是凡嗣世者皆赐号。邱琼山谓: 此张氏赐号之始,然无阶品。徽宗崇宁三年,赐张继先亦仅号虚静先生。(《续通考》: 继先随上入宫,诸妃嫔争以扇求书。继先以经语书之,各契基意。中举一柄扇,稽首书曰: “保镇国诈,与天长存。” 则上所赐扇也。上奇之。命祷雨,辄应。金人犯汴,钦宗又召之,至泗州天庆观,作颂曰: “西山下红日,烟雨落潸潸。” 书绝而化。金人亦以是日陷汴京。又 《夷坚志》 张虚静天师斩同州白蛇一事,谓虚静乃汉天师三十代孙,平生不娶。京师将乱,潜出城,还乡尸解,复隐于峨眉山。天师嫡派遂绝,今以族人绍厥后云。王棠 《知新录》 云:宋时有林太守者,送张天师于狱中,奏云: 其祖乃汉贼,不宜使子孙袭封。朱子谓: 人人尊信之,而林独能名其为贼,其疏必有可观,惜已不传。不知当时如何施行也。)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乃赐张宗演灵应冲和真人之号,给三品银印,令主江南道教。(《张天师世家叙》谓宋季有可大者,元世祖密遣使问之,可大谓使者曰: 后二十年当混一天下。至元二十年果验,而可大已死。乃召其子宗演崇奉之。) 十五年,又为建正乙祠于京师,以其弟子张留孙居之。嗣后张氏继袭者屡有,加号进秩至一品。明太祖以张正常为真人,去其旧称天师之号。谓群臣曰: 至尊惟天,岂有师也? 赐秩正二品。按元时所封本号真人,而明祖谓应改其天师之号。盖其时朝廷虽封曰真人,而世尚称为天师。然则天师之称,直自六朝以来不替也。 《交翠轩笔记》卷四: 徐陵 《杂曲》: 张星归在天河上,从来张姓本连天。盖为张贵嫔作也。汉巴郡太守张纳碑: 立姓定氏应天文象。是汉时已有张姓连天之说。 《留青日札》卷二八 “革天师” 条: 天师之名,起于 《庄子·徐无鬼篇》,曰: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在汉为五斗米贼。今于潜乃道陵所生处。宋林积为南剑太守,送张天师之子于狱,而奏曰:“其祖乃汉贼,不宜使子孙袭封。” 元诏三十六代张天师朝京,锡以金印,封留国公,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事。太祖兵取江西,张四十二代孙正常字仲纪遣人来见。自后六朝京师。洪武初,上谓群臣曰:“至尊者天,天岂有师也!以此为号,亵渎甚矣。” 遂命去其旧称,俾为大真人,改天师印为真人印,秩正二品。二十四年,授真人张宇二品印,后别授六品铜印,文曰“龙虎山正一玄坛之印”。英宗易以金印,文曰“正一嗣教大真人府之印”。弘治间赐以玉印,文曰“阳平治都功印”。盖府有张道陵所传玉印一枚。其文如此,乃云篆,而阳平治即蜀之阳平山二十八治之一,道陵起处也。朝廷恐其随身有失,别作此赐之。嘉靖十七年,真人朝觐,与余舟联舶彭蠡湖星子驿口。半夜雷雨大作,霹雳震死赞教一人,亦快事也。凡一千四百余岁,相传五十代,至隆庆元年乃革天师之号,止称真人,追夺其玉印,又圣世一大快事也。 《妙香室丛话》 卷一○ “天师世家辨正” 条: 华亭吴日千 《读书偶见》 内载“张天师世家辨” 一则,说甚长,今节录于此。《龙虎山志》 三卷,中有《天师世家序》 一篇,是宋文宪所撰。文笔猥鄙,不类文宪。其序以张出自姬姓轩猿子青阳氏第五子挥,始造弓矢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按 《国语》: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青阳氏夷、鼓同己姓,青阳即少昊,元嚣与苍林为姬姓。其云青阳氏第五子挥,则尤无稽。又云张姓主祀弧星,不闻宰相主三台之祀,将军主天钺之祀,大理主贯索之祀,史官主东壁之祀,农司主天仓、天廪之司也。薛之皇祖奚仲,以造车得封,历夏、商、周,传国最久,亦未尝主轸星五车之祀也。又曰: 留侯良薨,子不疑立,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千秋。夫汉室大司马历在年表,未尝有张金也。唯张安世为大司马子,千秋为侍中,然此是张汤之后,史传世系极明,与留侯无涉。考《汉书·功臣年表》 不疑坐杀人故楚内史赎为城旦,自是而后,为庶姓者百有余年。宣帝元康四年,凡列侯失爵者皆复其家。于是留侯五世孙千秋,家居阳陵,爵为公乘。汉时发良家子为兵,大抵都有爵级,所谓公士,则步兵也,簪袅,则骑兵也,公乘,则得乘公家之车者也。匿乘字而冒称公,徒为天下笑。又云: 和帝时,召道陵为太傅,封冀侯,亦不就。东汉《百官表》 以太傅为上公,位第一。和帝初嗣位,太后以邓彪为太傅,百官总己以听。五年彪薨,此时太尉张辅先皇师表,司徒丁鸿四海重望,序迁元辅,犹跬步耳。然以国有君长,朝存旧典,虚此一级,莫敢少逾。彼五斗米之方士,何由膺此名乎? 又云: 留侯之后,至唐时列为四十三望。夫唐人所谓四十三望者,合赵王耳。北平侯苍,东阳侯相如,任侯越,博望侯骞,富平侯安世,安昌侯禹及敦煌张涣、河南张歆、南阳张堪,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清河之宏、彝、谠、烈,吴郡之裕、畅、充、融,京兆之季询,范阳之宏策,上谷之衮,安平之载,共为四十三望。留侯一支,亦有二三望在其内耳。若言尽出于留侯,岂不诬哉! 叙言不疑次子高生通,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里仁生皓,皓生纲,纲生大顺,大顺生道陵。夫皓、纲父子,俱有盛名,史有列传。传皓称为留侯六世孙。今序所历上距留侯六世,似有合也。然史载纲以安汉元年平广陵贼,明年卒,年止三十有六。是纲生于安帝永初二年也。叙称道陵生建武十年,是纲未生之时,道陵已年七十四岁矣。天下焉有祖未生而孙已七十余岁者哉! 总之,天下事从实纪叙,则条理条明,一有矫诬,则弊漏百出。张氏谱牒,始于道陵,显于鲁,受爵于元朝,入明不革,遂欲夸词以颉颃孔氏云。 张道陵为四大天师之首,其他三位是葛玄、许逊、萨守坚。(北京白云观藏画) 《清嘉录》 卷五 “五月·贴天师符”条: 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贻天师符,贴厅事以镇恶,肃拜烧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有贻自梵氏者,亦多以红、黄、白纸,用朱墨画韦陀镇凶,则非天师符矣。而小户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画姜太公、财神及聚宝盆、摇钱树之类。受符者必至院拈香,答以钱文,谓之“符金”。 [案] 所谓张天师,即东汉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后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东汉出现的早期道教本有两支: 一为琅琊人于吉所创的太平道,后张角兄弟曾利用来组织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也瓦解了; 一为丰县人张陵在蜀郡所创的五斗米道,以后历世相传,成为道教的正宗,张陵也就被推崇为道教的祖师,得到神化。古人如庄子虽有 “天师” 之语,乃是泛指。张陵孙张鲁在蜀地传教,自号师君。至魏晋时,遂尊称张陵为天师,称其道为天师道。张陵是道教创始人,又是相传为白日升天的仙人,在道教中地位本极崇高。但后业道教牛皮越吹越大,其教祖由老子而至元始天尊而至三清,后又有玉皇上帝及大小众仙,张天师在道教众神中的地位遂日形低微,《西游记》 只称他是护卫玉皇灵霄殿的四位天师之一(张、葛、许、丘)。然而张天师因其创立道教正宗的特殊地位,在民间仍备受尊崇。与其它神仙不同的是张天师子子孙孙皆相继嗣位天师,自魏晋以来,世袭罔替。历代嗣天师都名正言顺地成为全国道教领袖,而他们死后又都被道教徒封为仙人。金元以来,北方出现全真道,天师道改称正一道,盛行于南方。天师之号,乃道教自封,并非朝廷正式封号,然民间流传有素,即朝廷官府亦或沿用。如宋称嗣天师为先生、真君,而 《夷坚志》 等书中屡见天师之称。元、明封真人,而史籍中亦仍沿用天师之号。 [又案] 天师家族之盛,至元世为颠极,及至明代,自太祖皇帝降天师为真人,攻之者遂有依据,最甚者直斥为米贼。此亦有明中叶诸帝佞信道士,一时正人由此而泄愤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