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三、不答式设问 |
释义 | 三、不答式设问提出的问题勿需回答,读者自明。设问的目的只是为了某种强调和提示,以引起注意和联想,设问的次数有单次的,也有多次的。 66.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睑,搅乱头脑; 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冯骥才《感觉》) 评析 例末的不答式设问,不仅仅只是为了强调在黄昏时分,听音乐时的独特感受。作者是想激发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亲切地一声呼唤“哎”,然后提出设问,牵引着读者在音乐的境界中,去领略美的不可抗拒的魅力。给人以高尚的审美享受。 67.化学讲催化,文学讲灵感,平日谈得投机的畅叙也要有个无形的话匣子。那么,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是什么呢?多年不见的老友相逢,谁来翻开那震动灵魂的情绪记忆的书页呢?(舒展《酒颂》) 评析 不答式设问的运用在于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深思,在于激起那种 “往事不堪回首” 的记忆,无需作答,言外之意读者可以心领神会。 68.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郭沫若……他们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化作创造性的劳动; 把流动的每一天,都变成永恒的成果,即使走完了人生的履历,闪光的生命仍能在事业中永存。而我呢?我的一生将怎样度过? (张彬彬《生日》) 评析 不答式设问以鲁迅和郭沫若的生活态度与事业成就相对照,写出了“我”的深沉反思,给读者以启迪,表现出一种奋发图强的进取的人生观。 69.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洋洋的柔波是那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评析 “或者六朝金粉所凝么?”看似信手所致的设问,实则寓意深藏。作者以自己对六朝古都的联想作暗示,激起读者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秦淮河繁华富丽旧貌的想象。赋予文章更多的诗意。 7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评析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气势恢宏。词中又设两问,使行文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语气贯通。那奇特的想象,飘逸的思想,汪洋恣肆的情感宣泻和清旷放达的词风,每每给人以启迪、感悟。 71.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是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评析 喷涌而出的设问,是发自心底的呐喊,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惊心动魄地久久回荡于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空间。 72.村东有一个水库, 可以瞧见飞鸟的影子。 善良的姑娘啊, 那是不是你的镜子? 村西有一架梯田, 可以碰到天边的星星。 幸福啊, 那是不是你来到人间的梯子? (民歌《村东有一个水库》) 评析 由 “水库”设想为“镜子”; 从“梯田”联想到步入人间的 “梯子”。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歌颂了美好的新生活。设问的巧妙运用,将情感熔铸成寄托诗意的生动形象,给诗歌增加了悠远,动人的情味。 73.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 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的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评析 连续四个设问,慷慨激昂,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祖国的浓烈的挚爱之情。设问所造成的汹涌激荡的语势,以其强劲的抒情力量,给读者以感染力。 74.的确,人海茫茫,长夜漫漫,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里的探春,她这一只远航的孤帆,哪里才是可以停泊下来的免受时代风雨袭击的幸福港口呢? (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评析 设问的使用旨在突现探春的孤独与抗争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酸楚情感。同时启发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意义的思索:尽管“心比天高”,又怎能力挽狂澜,扶持起那个“树倒猢狲散”的贾府,挽救得了她所隶属的那个阶级的崩溃灭亡的命运! 75.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闻一多 《洗衣歌》) 评析 句中的 “反问”与句末的设问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的质疑与愤恨。句末再将设问重复,蕴含着对西方“文明世界”的讽刺和揶揄,增添了诗味。 76.宇宙呀,宇宙, 你为什么存在? 你自从哪儿来? 你在哪儿坐? 你还是个有限大的空球? 你还是个无限大的整块? 你若是个有限大的空球, 那拥抱着你的空间, 他从哪儿来? 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 你若是个无限大的整块, 这被你拥抱着的空间 他从哪儿来? 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 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 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郭沫若《凤凰涅槃》) 评析 连续不答式设问,抒发了 “五四”时代所特有的毁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具有鼓舞士气,激动人心的作用。 77.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光未然《黄河大合唱》朗诵词) 评析 第二人称的连续设问,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和呆板。亲切的对话中,扩大了语言描写与抒情的容量,在生动形象的场景描写中,引发读者对歌唱内容的联想。 78.要做好人,先硬起你的脊梁,多做事,多研究,多存心为社会谋福利。除了这,没有可以成好人的道路。 中国要有一万个好人,便可以得救。因为一个这样的好人,很容易引导指挥几万的庸众。 亲爱的读者! 你愿意加入做一万个中间的一个好人么? (恽代英《怎样才是好人?》) 评析 不答式设问用于句末,起到了统摄全篇,帮助读者领会论述中心的作用。一句 “呼告”把读者引入“做不做好人,怎样做好人”的思考之中。设问与呼告的结合运用,加强了语言的侧重美,增添了语言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79. 我闭上眼。但闻冷冷的水声,细细的风声,和间或一两声山雀儿的轻悠悠的啼转。还有一些声音,琐琐的,纤纤的,是蝴蝶飞过的翅翼声?是小甲虫在树枝上爬行的足音?是枯叶落花掉地时的颤动? (周同宾 《天籁》) 评析 水声是 “冷冷”的,风声是 “细细”的,这是以通感手法描绘景物,融进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写一些无法名状的声音,运用连续设问多方地揣测表现出 “天籁”之声的神秘、美妙和特殊的韵味,在平淡自然的描写中,寓藏着丰富厚实的底蕴,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片平和圣洁、美丽的境界。从感受力端上看,不答式设问的使用比一般的抒情更加深沉强烈。 80. (正宫)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评析 正是为了烘托渲染离别的气氛,突现那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情蕴。反问使诗情和诗意都得了浓化。 81.两岸绿绿的青山,满布着凤尾竹;特别是靠近江边的竹丛,它们每颗沉甸甸的心,低低地俯垂下来,在和江水依恋地絮语。是殷勤地挽留江水?还是祝愿它勇往直前,奔向南方的海洋?(赵橹《江声》) 评析 设问修辞手法的妙用,使得真挚的情意如泉水一般从画面中渗出,渐渐汇成潺潺的溪涧,溅起纯情的浪花,最后终于化为抒情絮语,跌宕而下,尽情倾泻,在读者的心海中,激起了久远的回响。 82.诗是歌的笑的好呀还是哭的叫的好?换一句话说: 诗的任务在赞美自然之美呀抑或在呼诉人生之苦?再换一句话说: 我们应该为做诗而做诗呀,抑或应该为人生问题中某项目的而做诗?这两种主张,各有极强的理由; 我们不能作极端的左右袒,也不愿作极端的左右袒。(梁启超《情圣杜甫》) 评析 一种内容,换了三种说法,全面而具体,形象又生动。运用设问方式来表达,表示出态度的公允和客观,把结论留给读者,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选择性的设问语气还给文章增添了一些活泼的情趣。 83. 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什么时候身旁的人你不再熟悉?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默默地哭泣。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罗大佑 吴念真《一样的目光》) 评析 “成熟”也是一种痛苦,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在相互改造中一同前进。设问手法将人生的几个片断缀连成一条弯曲的轨迹,表现出不断惊异,不断发现,不断痛苦的人生历程。 84. 总想遗忘, 总不能遗忘, 那扇小小的窗户, 始终没有关上。 是一支歌的颤音? 是一朵花的馨香? 是一个神秘的暗示? 是一次剧烈的冲撞? 是突然到来又突然失去的甜蜜? 又令人悲哀又令人刚毅的创伤? 也许,也许…… 每人记忆的画板上, 都有暴雨洗不尽的 一抹青黛,一抹苍黄。 ( 《孙中明 《记忆》) 评析 连续设问列举出记忆屏幕上的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图像,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阅历,身世,际遇,不同的感受在其中寻找吻合点,构造出一个朦胧的意境,表现出对生活中某些珍藏与缺憾的沉思。 85.北京今天下雪了,雪很厚,她知道么? 此刻,刘白羽、草明、魏巍,在她的身边焦灼着,她知道么?还有我,一片小叶子,在她身旁。(王曼曼《下雪了,我去看丁玲》) 评析 对于死者,一切问话都是多余。例中两个设问都是无疑而问,表现出作者对杰出的女作家深切的怀念和热爱。 86.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了吧,现在又到哪儿呢? (朱自清《匆匆》) 评析 第二人称的连续设问,给语言增添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情趣,自然亲切之中,让人们注视时光的流逝,并探索其间的意义。言近而旨远。 87. 我并不是没有在海岛上居住过。然而今夜,我为什么有着如此异样的感觉?有着如此莫名的哀伤和喜悦?我的感情的波涛,为什么如此起伏不停,奔腾不歇? (屠岸 《海岛之夜》) 评析 这是一种自问式不答设问。设问的目的在于描写心态,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感情,引出下文的描述。 88. “我只求来生再不要做一个女子。”这句话在她的耳边反复地响着。这太可怕了,单是一句话就可以把她的全部希望毁灭了。她以前没有听见过这样的话。这太不公道了。为什么女子就不如男子呢?为什么做一个女子就免不了薄命?就应该让别人给她安排一切? 为什么命运就专门虐待女子?(巴金《春》) 评析 例末的不答式连续设问,倾吐出封建时代一个弱女子的悲愤的呐喊声。语言的表现力度和人物的感情强度相适应。既描写出人物的心态,又敲响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 8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论语》) 评析 运用连续设问的形式,提出了立身处世的三原则:忠诚、信守、勤学。显示出儒家思想道德修养的规范,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 90. 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地久天长。聪明的商家把假花做成半凋败状,真是巧夺天工了,然而,它却再也凋谢不下去。生命与凋谢同存,幸耶?悲耶? (王蒙 《落叶》) 评析 生命是一种运动形式,有生就有死,生死是相依的。鲜花因为会凋谢,才显示出它的灿烂和美丽,塑料花不论做成什么样的形态,都只是生命的凝固,因而失去了生命。由此,作者作出了结论:生命与凋谢同存。又连续设问:“幸耶?悲耶?”启发读者作哲理性的思考:死亡与凋谢本身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但是,有意义地死 (凋谢) 去显示生命的价值不也是一种幸福吗?此例,虽然只是片言只语,却凝结了作家人到中年后,对生活、人生、社会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92. 我怀念着,不安地怀念着。 我呼唤着,深情地呼唤着。 燕子,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呀? 我要问蝴蝶,问飞鸟,问东风,飘过陌上的时候,可曾见到那双翩翩的紫燕? (袁鹰 《望春草·燕子》) 评析 反复与设问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抒情的浓度和强度,那种对燕子的深挚与急切盼望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当然,这只是一种象征,一种托物言志的抒怀,它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93. 因此想到自己的孩子的命运,真有些胆寒,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 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这是谁之责呢?(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分钱》) 评析 两句连续设问用于句末,在概括全文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不平等的旧社会无比愤恨的思想感情。因为答案已经在文中得到揭示,所以设问的目的,主要是启发读者的理性思考,进而对那个凶残的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 94.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鲁迅 《一件小事》) 评析 句末的两个设问真实地描绘出了作者的心理轨迹,表现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高尚精神。 95. 中年,青年, 怎样划分计算? 算生命除去几分之几, 还是时光走了大半? (黄宗英《给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评析 含蓄而隽永的设问,给诗歌增添了丰富而深沉的底蕴,不论是生命的“除法”,还是单纯的时光流逝,都在提醒人们: 珍惜时光,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