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戒吾屬,天物不可暴。”詩句出處:《南涇漁父》;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
予方任疏慵,地僻即所好。江流背村落,偶往心已嫪。 田傢相去遠,岑寂且縱傲。出戶手先筇,見人頭未帽。 南涇有漁父,往往攜稚造。問其所以漁,對我真蹈道。 我初簎魚鱉,童丱至於耄。窟穴與生成,自然通壼奧。 孜孜戒吾屬,天物不可暴。大小參去留,候其孳養報。 終朝獲魚利,魚亦未常耗。同覆天地中,違仁辜覆燾。 餘觀為政者,此意諒難到。民皆死搜求,莫肯興愍悼。 今年川澤旱,前歲山源潦。牒訴已盈庭,聞之類禽噪。 譬如死雞鶩,豈不容乳抱。孟子譏宋人,非其揠苗躁。 吾嘉漁父旨,雅葉賢哲操。倘遇采詩官,斯文誠敢告。
|
【註釋】:
孜:
[孜孜]勤勉不怠。《尚書·益稷》:“予思日孜孜。”《史記·滑稽列傳》:“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戒:
①防備;警惕。《詩經·小雅· 采薇》:“豈不曰戒?𤞤狁(xiǎn yǔn)孔棘。”(𤞤狁:西周時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孔棘:很緊急。)《荀子·儒效》:“勝敵而愈戒。”賈誼《新書·大政下》:“戒之哉! 離道而災至矣。”(道:道義。)②勸告;警告。後作“誡”。《呂氏春秋·異寶》:“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荀子·成相》:“不知戒,後必有。”(有:又。重復。)③戒除。《論語·季氏》:“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三國志·魏書·管輅傳》:“使客節酒,戒肉,慎火。”《諫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④佛教的戒律。《晉書·會稽王道子傳》:“佛教以五戒為教,絕酒不淫。”⑤齋戒。《莊子·達生》:“十日戒,三日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吾:
①代詞。《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②通“禦(禦)”。抵禦。《墨子·公孟》:“厚攻則厚吾,薄攻則薄吾。”③[吾子]對人的尊稱。《左傳·成公二年》:“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屬:
(一)①連接。《莊子·馬蹄》:“萬物群生,連屬其鄉。”②會集。《國語·吳語》:“今君不察,盛怒屬兵。”③跟隨。《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④撰寫。《後漢書·張衡傳》:“衡少善屬文。”⑤請托:委托。《戰國策·齊策四》:“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⑥囑托;告誡。《戰國策·西周策》:“將死,而屬其子曰。”⑦勸酒。蘇軾《前赤壁賦》:“舉酒屬客。”⑧通“矚”。看;註視。《齊民要術·園籬》:“盤桓瞻屬。” (二)shǔ ①種類。《韓非子·五蠹》:“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②同輩;同夥。韓愈《送孟東野序》:“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③親屬。《孟子·離婁下》:“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④隸屬;附屬。《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以其眾屬袁紹。”⑤官屬;部屬。《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百官之屬,各展其物。”(展:陳列。)天:
①人的頭部。《呂氏春秋·論人》:“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釋:去除。巧故:偽詐。)②天空。王充《論衡·談天》:“察當今天去地甚高,古天與今無異。”《敕勒歌》:“天似穹(qióng)廬,籠蓋四野。”(穹廬:氈帳。)③在額上刺字的刑罰。《周易· 睽》:“其人天且劓。”(劓:割掉鼻子的刑罰。)④天氣;氣候。《呂氏春秋·季春》:“行秋令,則天多沉陰。”⑤自然界。《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⑥自然形成的。《莊子·養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⑦上帝;自然界的主宰。《春秋繁露 ·郊祭》:“天者,百神之大君也。”⑧天命;天意。《左傳·成公十六年》:“國之存亡,天也。”⑨依憑;依靠者。《儀禮· 喪服》:“夫者,妻之天也。”天物:
自然生成的事物,包括動物或植物。《商君書·算地》:“夫棄~~,遂民淫者,世主之務過也。”物:
①雜毛牛。《詩經·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②客觀存在的物體。《莊子·天地》:“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③特指物產。《晉書·顧榮傳》:“故國安物阜,以義成俗。”(阜:豐富。)④與“我”相對的物和人;眾人。《水經註·洛水》:“既神遊自得,不與物之”。江淹《雜體詩·雜述》:“物我俱忘懷。”⑤指外界環境。范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辨識,察看。《周禮·地官·艸人》:“則物其地,圖而授之。”[物議]眾人的議論,多指非議。《南史·謝靈運傳附謝幾卿》:“二人意相得……不屑物議。”不:
(一)①不。《後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不得虎子。”《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懸)特兮。”(特:三歲的獸。)②非;不是。《荀子·君道》:“能中是者取之,是豈不必得之之道也哉?”③無;沒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④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⑤句中助詞。無實義。《逸周書·皇門》:“我不則寅哉寅哉!”[不祿]士死的諱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二)fū花萼。後作“柎”。《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wěi)。”(常棣:即棠梨樹。 鄂:同“萼”。 :有光采。)可:
(一)①同意。《左傳·隱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④能夠;可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⑤著實。《史記·田單列傳》:“吾懼燕(yān)人掘吾城外塚墓,僇(lù)先人,可為寒心。”(僇:通“戮”。殺。此指戮屍。)⑥適合;適宜。張翰《杖賦》:“方圓適意,洪細可乎。”李漁《笠翁一傢言·笠翁偶集·種植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渾:簡直。)⑧當著,對著。周邦彥《南柯子》:“曉來階下按新聲,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擊,奏。一方:一塊。)⑨副詞。1.表示估計,相當於“大約”。王維《洛陽女兒行》:“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餘。”2.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李白《相逢行》:“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3. 表示反詰,相當於“豈”“哪”。《史記·項羽本紀》:“騅不逝兮可奈何!”方幹《山中言志》:“潛夫自有孤雲侶,可要王侯知姓名?”(潛夫:隱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君主的稱號。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帖:軍中文告。)暴:
(一)①暴露;顯露(舊讀pù)。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②兇惡;殘暴。《商君書· 錯法》:“不畏強暴。”③指兇惡殘暴的人或行為。④侵害;損害。《莊子·盜蹠》:“自是之後,以強陵弱,以眾暴寡。”⑤猛烈。《禮記·月令》:“行夏令,則國多暴風。”⑥暴躁;急躁。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⑦徒手搏擊。《詩經· 小雅· 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⑧副詞。表示事情發生出於意外。相當於“突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今暴得大名,不祥。” (二)pù曬。後作“曝”。《漢書·王吉傳》:“夏則為大暑之所暴炙。”(炙: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