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二十一、气 |
释义 | 二十一、气1. ( “血气”、“素气”、“精气” 同) 生理的血气,引申为人的气质。 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按《管子·心术下》: “气者,身之充也。” 房玄龄注: “气以实身,故曰身之充也。” 人身之气,原是自然物质,后注入精神因素,引申指气质。如《列子·汤问》: “汝志疆而气弱。” 张湛注: “气谓质性。” 据郭沫若《青铜时代·宋钘尹文遗著考》,宋、尹提出过 “养气” 的问题。以后,孟子亦倡“养气”。他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公孙丑下》) 但孟子所说的气主要指个人的道德修养,跟文学还没有直接的关系。汉王充《论衡·自纪》 云: “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 并且,王充认为,“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 ( 《论衡·率性》) 把气视为先天禀赋的基因与构成性格内容的根本要素。王充的自然元气论,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文人大多认识到生理的气质对文章的影响。曹丕《与吴质书》 云: “仲宣续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云:“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刘勰的 “气”,有时也单指“气质”。 2. ( “意气” 同) 心理的志气,精神世界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 按《国语·楚语》 韦昭注: “气,志气也。”《庄子·人间世》: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 人气即人情。“气” 在古代作为一个哲学的基本概念,用来指相对于外在世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内心世界往往包括人的气质和思想。而思想 (志) 在整个内心世界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孟子·公孙丑上》 即云:“夫志,气之帅也。” 曹丕在《典论·论文》 中明确将 “气” 导入文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文以气为主” 亦即文章主要要表现作者自我的精神世界。刘勰沿用。而且,他往往 “志”、“气” 并举。如 “志感丝皇,气度金石” ( 《明诗》),“至于文举之荐弥衡,气扬采飞; 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 《章表》) 3. (“辞气” 同) 作品的文气,亦即风格 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 按锺嵘 《诗品·袁嘏》: “我诗有生气。” 气指文气。《六朝画论》 中也往往用 “气” 来说明画的风格,如谢赫 《古画品录序》 评卫协。刘勰云: “颇得壮气。” 认为,血气、志气、文气表现在作品中,就成了作品的文气。文气相当于气韵、语言风格,是作家气质和思想在创作对象上的情绪投影,它是作家在文章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为他个人所独有的特征。血气、志气、文气都是构成风格的主观因素的要素。三者的关系是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血气充实了志气,而志气又影响着文气。 总之,刘勰集 “养气” 说和 “文气” 说之大成,创造了涵义非常丰富的“气”。《文心雕龙》 之 “气”,虽有时义有偏重,但多数是以上三层意思的混和。刘勰认为有下列因素影响 “气”: (一)时代。如 《时序》论建安时代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二)地理。《典论·论文》: “徐干时有齐气。” 李善注: “言齐俗文体舒缓,而徐干亦有斯累。” 《文心雕龙》 引了 《典论》 语。 (三)个性。如 《诸子》 云: “列子气伟而采奇。” 刘勰强调 “重气”。《风骨》 云: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 风骨,是文章刚性美风格的最高典范。(见 “风骨” 条) 彦和认识到 “气是风骨之本” (黄叔琳语),这是他的卓见。康德 《实用理性的评判》 认为形体或精神的雄伟是造成作品刚性美的原因,彦和的 “重气” 即相当于康德的 “精神雄伟”。他早看到了作家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就呈刚或呈柔。(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体性》) 4. 人或物的气力 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风骨》) 按《吕氏春秋·审时》: “其气章。” 注: “气,力也。” 5. 人或物的气概 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 6. 音节声气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 按沈约 《宋书·谢灵运传论》: “虽清辞丽曲,时发乎篇; 而芜音累气,固亦多矣。” 气亦指音节声气。 7. 自然界的气候、气氛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按宋玉 《九辨》: “悲哉秋之为气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