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妓女祈雨 |
释义 | 妓女祈雨印度古代名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莲花往事书》(Padmapurāa)、《大事》(Mahā-vastu)等古籍中都有一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鹿角先人的传说。这里对《罗摩衍那》中的这个故事作一概括地介绍: 古时候,鸯伽国,由于国王卢摩婆陀的过错,发生了旱灾,旱情十分严重。全国百姓无不遑恐。国王召广闻博学、精通吠陀、熟谙世道的婆罗门入宫商议去旱良策。这些婆罗门建议国王想尽一切办法把神通广大的鹿角仙人弄到京城,把公主许配给他,借助他的法力让天下雨。鹿角仙人生来就在森林苦行修道,与世隔绝,不谙世事,没有见过女人,也不懂得女人的滋味。国王听了几位婆罗门的建议,并与大臣们商议之后,便派了一群模样俊俏的妓女到森林道院引诱鹿角仙人。这些妓女身穿彩衣,打扮得花枝招展,妩媚动人。她们的娇声俏语,百般风情,撩动得仙人欲静不能。结果,鹿角仙人被引诱出山林,使天降大雨。国王把公主许给了仙人。(参见季羡林译著《罗摩衍那》(卷一)《童年篇》,第52—63页)。 佛典中也有类似的故事。譬如《佛本生故事》,第526的内容大致如下:梵授王治世。一匹母鹿饮水,所饮水中含有一个婆罗门小便中的精液。母鹿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婆罗门收养了他,取名“鹿角”。老婆罗门死后,鹿角仙人禅定潜修。天帝释惊恐不安,害怕失掉自己的宝座,于是,便想出一条妙计。他三年不在迦湿国下雨。结果,全国大旱,民众恐慌。国王持斋,仍无雨降。天帝释半夜来到王宫,告诉国王,久旱不雨的祸首是鹿角仙人,如果派国王的女儿那里尼迦(Nainikā)去诱惑仙人,同仙人干“不能用言辞来表达的事”(发生性关系),天就能下雨。于是,公主冒充女苦行人来到山林,引诱从来没有见过女人的仙人。仙人终于上了钩。天帝释大乐并立即降雨。(参见《季羡林学术著作自选集》中的《原始社会风俗残余》)。 佛经《大智度论》卷十七: 关于妓女祈雨的故事不仅出现在印度史诗和佛典中,而且还出现在古典梵文文学和佛教艺术浮雕中。除了印度,在其他一些世界著名的寓言故事中也能找到。在中国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在阿里·阿克把尔的《中国纪行》(KhatāyNāmih),第十一章《妓院和妓女》中讲到的:官员犯了罪,本人斩首,儿子充军,妻女贬入妓院。妓女除了供人寻欢作乐以外,还有另一个职务:为公众祷雨。如果久旱不雨,官员启奏皇帝,皇帝就命令妓女祷雨。奉派祷雨的妓女不准申诉。她们要同所有的相识者诀别,并留下遗言,因为,如果求不下雨来就要统统斩首。祷雨的办法是:妓女分组坐下,唱歌,奏乐;然后一组人起来,在十二个地点跳舞,并做出一些奇怪的表演;一组演完,退出,另一组进来,在菩萨面前跳舞,演戏。她们敲打着自己的脑袋,痛哭流涕。这样表演很长时间,一个个都担心自己的性命,不吃,不睡,不休息,不论白天、黑夜,发出令人心碎的哭声。巫人说:伤心的眼泪能带来雨水。碰巧下了雨,她们都高兴。否则,天不下雨,发生了饥馑,几千名妓女都被杀头。(参见上书,第352页)。 《中国纪行》写于回历922年,公历1516年,明朝正德十一年。季羡林先生说:“这种利用妓女求雨的办法,以我孤陋,在中国史籍中还没有读到过。但是,我认为,阿里·阿克巴尔的记载可能是真实的情况。”(见上书同页)。既然在中国史籍中没有读到过,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是中国本有的,还是从印度输入的?季羡林先生倾向于后者。这个问题在这里不准备继续讨论。但应该讨论的是:祈雨为什么一定要由妇女来承担?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依据上述祈雨故事中的表演和程式确定那是一种巫术,也即一种农业巫术。我们知道,原始农业是妇女的发明和独由妇女承担的事业。那个时期的农业还处于采集或掘棒耕作或刀耕火种阶段,生产技术十分简陋,还远没有灌溉的意识和条件。那时的人类几乎完全靠天吃饭,天不下雨,那将意味着饥馑。所以在原始农业中雨水是至关重要的。在原始思维中,土地等于女性,土地的孕育和生产有赖于上天撒雨,而雨水就是上天的精液。广而言之,水也即精。所以“使大地丰产的肥沃的雨水和一切流水也能够使妇女多产。”(见布利弗特的《诸圣母》,430;引自于德·恰托巴底亚耶的《顺世论》,第349页)。 既然雨水和水等同于精液,那么,要求得雨水就必须由妇女来完成。而妇女自身有她固有的能量来影响,或诱惑上天下雨(撒精)。这里的“影响”或“诱惑”含有难以抗拒的力量。妇女举行求雨仪式就是企图利用妇女的这种难以抗拒的“影响”或“诱惑”力来强制上天降雨。这里有几则生动的事例:在印度的米尔扎布尔(Mirzapur)的一次长期干旱的场合中,“有三个垦殖者的家庭出来的妇女,脱光自己一丝不挂,所有男子预先被驱逐出那个地点。其中两个裸体妇女像牛一样肩上架着犁,第三个妇女手里握着犁柄。后来她们开始仿效犁田的动作。”(引自德·恰托巴底亚耶的《顺世论》,第350页)。“在北孟加拉每逢大旱拉杰班西人(Rajbamsis)或科奇人(Kochs)的乡下妇女……将自己脱得寸缕不留,然后就以这种赤裸裸的状态到她们的雨神面前去跳舞。”(同上) 类似的风俗不仅存在于印度,而且也遍及世界其他地区。 上述引文中的“尖叫、哭泣、大笑情节”类似于中国明代的妓女求雨。这里有对上天的诱惑,也有对上天的祈求,即祈求上天的悲悯。诱惑或祈求的目的在于求得上天射精(降雨)。在前面讲到的妓女引诱鹿角仙人的故事的意义也在于此。显然,人类将自身生产的能力和过程同自然的能力和过程混同起来,幻想利用前者,就可以促进后者。这是原始思维的一个明显特征。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