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骆宾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多次上疏论事,触忤武后,终以贪赃罪名蒙冤下狱。这首咏蝉诗,就是借以抒发世道艰险、高洁遭诬的深切感慨。
首联即以蝉声引发客思,顺便交待物我背景——蝉已入秋,“客”系囹圄。颔联流水一对,将物我系于一体,蝉已鬓玄,客亦发白,大有形影相吊,凄恻感伤之情。颈联纯用比体,表面字字不离蝉,实则字字不离“客”,此时物我已浑然一体,蝉中见“客”,“客”身如蝉,诗人所面临的艰险处境(“露重”、“风多”)其在政治上的举步维艰(“飞难进”)在舆论上的备受压抑(“响易沉”),通过写秋蝉,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尾联再用比体,写蝉之高洁无人信,喻“客”之高洁世不知。
该诗之前原有序,其中云:“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见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对照该序,更知诗人咏物寓情之本意。用比兴手法作咏物诗,以可达物我一体者为上乘。骆氏此诗,正是咏物诗中成功之作。
《在狱咏蝉并序》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 zài yù yǒnɡ chán bìnɡ xù 》
《 在 狱 咏 蝉 并 序 》
.[ tánɡ ]. luò bīn wánɡ.
.[ 唐 ]. 骆 宾 王 .
xī lù chán shēnɡ chànɡ , nán ɡuàn kè sī shēn 。
西 陆 蝉 声 唱 , 南 冠 客 思 深 。
bù kān xuán bìn yǐnɡ , lái duì bái tóu yín 。
不 堪 玄 鬓 影 , 来 对 白 头 吟 。
lù zhònɡ fēi nán jìn , fēnɡ duō xiǎnɡ yì chén 。
露 重 飞 难 进 , 风 多 响 易 沉 。
wú rén xìn ɡāo jié , shuí wéi biǎo yú xīn 。
无 人 信 高 洁 , 谁 为 表 余 心 。
《在獄詠蟬并序》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顾名思义,这是诗人在狱中所写的一首咏物诗。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秋,骆宾王任侍御史。他因数次上书议论政事,为武后诬陷, 强加贪污罪名, 将其入狱。这便是此诗的社会背景。
开首“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属对偶句,描写因蝉声高鸣而引起他对家园的情思。西陆,指秋天。《太平御览》二四 《易通统图》: “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陆。”南冠, 本指楚国人的帽子, 此代囚徒。《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观于军府, 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世因以南冠代称囚徒。此处指诗人自己。蝉, 俗称“知了”。秋天的蝉, “知了, 知了……”不住地高唱,心情不同者对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不同的感概。何况, 此时诗人正囚于狱中, 闻听 “知了”,难怪别有一番思绪在心头。“客思深”,指的是自己的不白之冤无人“知”情,何时能 “了”。
接下二句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诗人借蝉以自喻。以 “不堪”与“来对”转进一层描写, 前句写蝉, 后句写自己。玄鬓, 即蝉鬓。原指古代妇女的鬓发梳制成蝉翼的形状,此处代指蝉。诗人以秋蝉的乌黑之貌,比喻自己两鬓乌玄之时曾胸怀大志。而今含恨入狱,白发满头。此情此景,真是“不堪”回首。从“玄鬓影”到“白头吟”,其间凝集着多少辛酸凄楚?影, 当指人生青壮年时的容貌; 吟, 无疑是含恨呻吟。这两句, 是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和世态炎凉的沧桑变化的形象化概括。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汉代卓文君曾作 《白头吟》 乐曲, 情调哀怨忧伤。本谓司马相如不专一爱情, 卓文君欲自绝于他而作此曲。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由玄鬓因忧伤而白头所产生的难以忍受的愤懑心情。其目的, 仍是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为其鸣冤昭雪而已。故而含蓄巧妙, 诗味隽永, 富有情致。
五、六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诗人全用想象之词,以秋蝉的困苦喻自己的艰难处境。“露重”、“风多”, 既是困扰蝉的自然之物, 又是诗人所遭遇的痛苦环境。二者浑然相融, 不可分割。“飞难进”, 明里写蝉翼因露重难飞起, 实则是暗喻自己仕途坎坷, 难求上进; “响易沉”, 明里写秋蝉的叫声被大风淹没,实则是喻自己无辜遭到陷害。此二句, 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从中可体会其形象中所蕴含的悲痛情感。这里, 诗人借助于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寓情于物的艺术造诣,达到了情景相融、物我合一的完美境界。
结尾二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咏蝉而转入自身直接抒发情怀。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古人认为, 秋蝉高居树上, 餐风饮露, 以示清高的象征。诗人以蝉“居高饮露” 自况, 展现其高洁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可以说,蝉就是他自己高尚人格的象征。然而, 这高洁的情操有谁相信呢?而今,又有谁能表白我的心呢?这言外之意是, 我含冤下狱又有谁为我平反昭雪呢?这与其说是蝉的表白,毋宁说是诗人的愤怒控诉。“无人信”三字, 既表达了诗人含冤受屈、自持高洁不为世人相信和理解的悲愤之情, 也揭露了唐朝上层统治集团昏庸腐败的丑恶现实。
这首诗, 全用比兴手法, 以蝉起兴, 以蝉自况, 以情收结。既是写蝉,又是写自己。于咏物中寄情寓兴, 由物到人,因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高度统一境界。由于此诗写于狱中,愈见其感情充沛,言辞悲愤, 曲折委婉,含蓄深沉的显著特点。然其表现手法,愈见功夫精深,用典自然,双关之语,不露痕迹。读着它,发人深思, 回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中得到启迪。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 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 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 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 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 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 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 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 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 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 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 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 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 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 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 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 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 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 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 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 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 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 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 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 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 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 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 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 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 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骆宾王(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少年有才名,初供职于道王府,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及侍御史。武后时,被贬为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遂弃官。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参与其事,并作《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有《骆临海集》。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因屡次上书议论政事,触怒了皇后武则天,被诬为赃罪下狱。他怀着满腹的冤屈之情,在狱中写了这首咏蝉诗。
这首诗主要是借蝉寓志,以蝉的高洁喻比自己的清白品性,并抒发了受诬的怨恨之情。
诗的一、二句是点题:“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秋天。司马彪《续汉书》云:“日行西陆谓之秋。”《隋书·天文志》释曰:“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人戴的帽子,指代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 ‘南冠而系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以南冠指囚犯。“西陆”与“蝉”,点明了秋天的季节。开篇即写秋蝉高唱,凄切的声音触动了身陷囹圄的诗人的思乡之愁。由于他怀想家园,加之又遭不白之冤下狱,故而心绪烦乱,写道:“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倾吐出了自己盈腔的怨愤。“云鬓影”,这里指蝉。古代妇女把鬓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象蝉翼的影子。玄是黑色。“白头吟”,既指诗人白发满头,秋蝉对着他在鸣啼;又指乐府曲调名。其双关意在诗人所要表达的凄恻的感情上统一起来。其实,诗人当时还未满四十岁,没到青丝染霜的年纪。他是借“白头”说自己是一个愁思深重得使发早白的苦人。关于《白头吟》乐府曲,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欲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就作了一首《白头吟》,以表明自己爱情专一的心意,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可对天表, 自认为忧及唐室的安危连头发也愁白了却不为当今了解,因此他怎么禁得住玄蝉对着自己的白发不停地哀鸣呢?这就扣紧诗题“在狱咏蝉”,诉说了他要吟咏的深衷隐曲。
如果说诗的前四句是“托物”的话,那么后四句就是“言志”了。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说秋天的露水浓重,沾湿了蝉的双翼,难能自由舒畅地展翅高飞,秋风萧瑟,叫声被风声淹没。诗人在这里寄托遥深,意在言外。露重难飞,比作自己处境艰难,抱负不得施展,风遏响沉,喻指自己衔冤莫辨,言论受到压制,形在说蝉,实在说己,物我相一,自然熨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进一步表白他无辜获罪在狱的冤屈。这里仍赖比喻以明他的心迹。古人以为蝉居于高枝,只饮露水而不食其他,故将其视为高洁的象征。诗人是高洁的,但却因受谗之深,积毁之多,无人相信他,于是他悲呼起来:谁来替我鸣冤叫屈呢?可谓凄苦至极!
全诗以蝉鸣起兴,如长河放舟,情奔似涛,将诗人自己的客思之深,感世之切,悲愤之烈,倾泄以尽,一气贯注,显得何等动人。另外,八句诗对仗工整,句法流转,取譬精到,堪称咏物诗中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