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参禅偈(宝玉)》 |
释义 | 《参禅偈(宝玉)》《参禅偈(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2)。是无有证,斯可云证(3)。无可云证,是立足境(4)。无立足境,方是干净(5)(最后二句黛玉续)。 【注释】 (1) 参禅偈:参禅,佛教用语,静思探究并领会(佛教原理)。参,探究并领会。禅(chán),梵语“禅那”音译的略称,意译为“静思、静虑、静察”。宝钗生日,大家点戏听戏,宝玉、黛玉、湘云三个人闹了一场误会,宝玉两面吃夹当(吴语,两面不讨好,两面吃批评),心情苦闷,想起《南华经》上说的当憨大、做和尚,什么事也不闻不问,不必自寻烦恼最好(大意),又联想到《山门》里唱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便大哭起来,“提笔立占一偈”,又作了“解语”。后被黛玉、宝钗看到,黛玉续了两句,宝钗觉着宝玉的参禅是由她点的戏而引起的,于是也答了《古偈二则》,两人都是讲什么才是参禅达到了大彻大悟的程度,达到了佛教最高境界,以对比宝玉的《参禅偈》、《自解偈》,说他并不懂参禅,也没有“参”到“禅”,离大彻大悟、佛教最高境界还远着呢,目的是要打消他参禅的念头。宝玉被两人说得哑口无言,自叹不如,笑道:“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意话儿罢了。”于是“四人仍复如旧”。 (2) “你证”二句:证,通过参禅,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达到了符合佛教原理的最高境界)。 (3) “是无”二句:禅宗(佛教的一个主要流派)要旨认为“空”错了,“有”错了;认为“有”便是“空”也错了;认为不存在“有”也不存在“空”还是错了。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达到了佛教最高境界),究竟领会、彻悟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最高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意会的是对的,言传的是错的。是、斯,这。云,说。 (4) “无可”二句: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这就是达到的(升到了)佛教最高境界。 (5) “无立”二句:无安身立足之地,才算达到了佛教最高境界。干净,干净之地,即“净土”,佛教所指的“西方极乐世界”。 【译文】 你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我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这(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其实你我都没有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这(没有心领神会、大彻大悟)可以说是心领神会、大彻大悟了。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说不出来,这就有了安身立足之地。没有安身立足之地,方才是真正的心领神会、大彻大悟,达到了佛教最高境界—— 佛祖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