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楚汉两城》 - 元·王冕 |
释义 | 《楚汉两城》 - 元·王冕[元]王冕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依旧封疆。 荒台落日酣红叶,古墓秋风老白杨。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今无事亦凄凉。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条野水黄。 在公元1347年(元顺帝至正七年)的秋天,王冕最后一次壮游,他从杭州沿运河北上,经南京、兖州、济州,直至大都;又出长城至开平,足迹旁及河南,一览沿途风光。途中遇侠客奇士相与谈古代豪杰可歌可泣之事,感慨悲歌。本诗是他游河南荥泽县广武山时所作。 题目“楚汉两城”为项羽与刘邦历久对峙之地,故址在今河南荥泽县西南的广武山。东广武城为楚所筑,西广武城为汉所筑,相去二百余年。 开首的“楚汉英雄”,指叱咤风云的人物——项羽、刘邦。而随时光的流逝,两个枭雄英名依旧,然英雄旧迹却已经淡泊,只有历经自然风雨的旧疆,依然相对,默默无言。这两句通过所见两城,表现了历史上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以下六句是写在两城所睹景物,首先追述历史遗迹,后补写眼前景物。 三、四句中作者勾勒出一幅秋日晚景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落日”、“古墓”透露出人物一丝丝一缕缕悲凉的意绪。夕阳西下,残照古楸墓丘,秋风凄飒,白杨叶飘,时代更替,人事沧桑,怎不令人感慨万千。于是自然过渡到“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这两句看似平淡如水,实是意深情长。“有为”指那些积极用世、建功立业者,在秋日黄昏下,也感叹不已,有岁月无情、功名瞬息之感;“无事”指连那些无意功名、隐老民间者。诗对此景以旁观者的身份,也觉凄凉万分。王冕生活在腐朽的元帝国末期,他追抚荒台陈迹,俯仰古今兴废、苍莽历落,感慨深沉,其中隐寄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哀。 最后两句结束:“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条野水黄。”诗人心潮起伏,激动难已,徘徊不息,于是纵目远望东南。“东南”,浙江方向,作者沿落日的余晖向家乡方向望去,唯见白花花的芦苇,在秋风中飘散,浑浊的河水在秋日中呜咽。诗人的联想便从这儿向更广阔的方面展开:昔日军旗猎猎,人喊马嘶的营栅都在这芦花黄水中变幻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楚汉两城,在给历史作证,而现实却是如此之萧条冷落,这静景对争雄对峙旧城的衬托更增添了人们怀古伤今的情调,这凄凉的境地也是对国运衰微的元代社会的侧面写照。 王冕这首诗是怀古,也是咏史,在内容上以写景为主,然景中寓含着情,作者选的景是秋景,以“红叶”、“白杨”、“芦苇”这秋天之景,抒发了自己的悲秋之情,同时作者在色彩上注意调色,红色的“红叶”和“落日”、黄绿色的白杨、白色的“芦苇”、黄色的“野水”,极力渲染烘托,使人从斑斓的色调中感受到一种幻灭感。这首诗意在以历史的变迁写心境的凄凉和感慨,无意于言理,而理却溶化其中。当年的楚汉之争,曾经干戈遍地、杀声冲天,而今只见白杨萧萧,野水迢迢,由古变今,由盛变衰,诗人颇有劝人不必争攘不已之意。其实,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娇,变化是必然的。王冕当年内心也未完全归于寂灭,他还在那里“徘徊望尽东南地”,我们更会生出今人胜古人,更加有为的想法,不因沧桑之变而消极,却缘新陈代谢而奋发。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