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刘子翚《试梁道士笔》 |
释义 | 刘子翚《试梁道士笔》刘子翚《试梁道士笔》 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1!南渡以来2,毛颖之绝3,幔亭黄冠以笔遗予4,玉表霜里5,视之皆触藩之柔毳也6。束缚精妙,驱使如意,亦管城之匹亚焉7。因念:神州赤县半没埃秽中8,或言南兵剽轻不足仗者9,而春秋吴、楚之霸10,六朝晋、宋之捷11,不闻借锐于他方,选徒于外境12。昔人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13。”岂用之自有道邪14?书生过计15,推此理于试笔之间,庶几?羺之裔16,不得专美于旧谈17,组练之军,或有为于今日18。 【注释】 1顾:但看。 2南渡: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宋高宗赵构率群臣渡江南逃,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故日南渡。 3毛颖:笔毛。颖,毛的尖端。此处指古人用的兔毫笔。兔毫产于北方,故言南渡后毛颖的乏绝。 4幔(man慢)亭:山峰名,在福建省武夷山顶。黄冠:道士帽,此处用指梁道士。遗(wei为):送。 5玉表霜里:形容笔毛内外纯白,如玉如霜。 6触藩:语出《易·大壮》:“羝(di低)羊触藩”。原意是羊在抵擦篱笆,此处借指羊。柔毳(cui粹):柔软的细毛,此处言羊毛柔细。 7管城:上好兔毫毛笔的别称,典出韩愈的《毛颖传》:秦将蒙恬猎于中山,“围毛氏之族,拔其毫,载颖而归,……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指笔头做好后按上笔管,号日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匹亚:同类。 8神州赤县:中国的别称。战国时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之说,把中国称为赤县神州;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城州。”半没埃秽中:指北半个中国被金兵所占领。 9剽轻:犹言“轻窕”,易动好乱之意,与《左传》成公十六年所谓“楚师轻窕"是同一意思。不足仗:不可靠。 10吴楚之霸:春秋时楚庄王、吴王阖闾和夫差都曾称霸。 11六朝:史称以立都建康(今南京市)的吴、东晋、宋、齐、梁、陈为六朝。晋宋之捷:东晋和南朝宋都曾屡次打败入侵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 12锐:指精锐部队。徒:指士卒。 13昔人:指东晋桓温。其语见《晋书·郗超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14道:方法。 15过计:谦词,谓谬见、多虑之意。16魏?羺(jun nuo俊懦)之裔:指毛笔。魏和需兔是两种兔子。裔;后代。17旧谈:指前人以毛笔为题所做的文章。 18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军士所穿的两种衣甲,引申为精壮的军队。 【今译】 善于带领军队的优秀将领用不着挑选士兵,善于写字的好书法家用不着挑选毛笔,但看自己用得怎么样。北方沦陷宋朝迁都临安以来,产于北方的兔毫非常缺乏。住在福建武夷山幔亭峰的梁道士送给我一枝好毛笔,这枝笔笔毛内外纯白,如玉如霜,细细一看原来是用柔细的羊毫制成的。笔毛束缚制作得极为精细巧妙,写起来非常称手如意,是一枝与上好兔毫笔一样的好毛笔。我由此而想:北半个中国已经被金兵侵占了,现在有的人说南方的兵轻窕,不足以依靠,不是北兵的对手。可是,春秋时期,南方的吴王阖闾、夫差和楚庄王都曾称过霸;六朝时,东晋桓温和南朝宋刘裕都曾屡次打败入侵的北兵,也未听说过他们是从其他地方借来的精兵锐将,到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去挑选过士卒。东晋桓温曾经说过:“京口的酒不错可以喝,兵也不错可以用。”难道这不是他用兵自有方法吗?我作为一介书生有点谬见:将用兵这个道理推及试毛笔之间,希望说起毛笔,不要只是赞美和津津乐道前人所写的关于兔毫毛笔好的文章。如果这样的话,那南方精壮的军队,或许可以在今日有所作为。 【总案】 《试梁道士笔》,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小品文。文章开始就用“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顾所用如何耳”这个感叹句,高屋建瓴地带起全文,双起了两层意思:一言兵,二言笔,言兵为主,言笔在于言兵。“南渡以来”到“岂用之自有道邪”,双承了压轴首句的两层意思。作者先承“善书不择笔”意,写所得之笔,“玉表霜里”,深为所爱,并着重强调了“驱使如意”,突出了“善书”的特点;随后用“因念”领起,转承“善将不择兵”意,从一枝笔联想到国家兴亡的大事,表明了作者对“南兵剽轻不足仗”观点的不同看法。作者历举“春秋吴、楚”与“六朝晋、宋”不“借锐于他方,选徒于外境”而“霸”、而“捷”的史实,并引用昔人“京口酒可饮,兵可用”的见解,强调“用之自有道”的正面观点,突出了“善将”的特点。行文至此,双起双承得极为自然绵密,就此结束未尝不可,然而现实战斗意义却差了,因此作者在双起双承之后又采取双结之法收束全文,从而提高了文章的现实意义,抒发了作者奋起抗敌的坚强意志和关怀祖国命运的满腔热忱。因此,“庶几?羺之裔,不得专美于旧谈,组练之军,或有为于今日”这个俳偶结句,虽系或然语气,而实际上振师抗敌的决心是坚定的,从而否定了“南兵剽轻不足仗”的言论。《宋文选》选注者认为此文“着墨不多,言近旨远,转接自然,天衣无缝”,倒是慧眼之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