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释义

僧侣的居所总称伽蓝。伽蓝为梵语Samgharama的略译,全译为僧伽蓝摩或僧伽蓝,意译为众国、僧园或僧院。此外,还有招提、丛林、梵刹等异名。释迦牟尼刚建立僧团时,僧侣们一般都居无定所,随遇而安。他们大多居住于阿练若处、山岩、树下、露地、冢间。随着佛教不断地发展,皈依佛门的信徒越来越多,上有王公大臣,下有平民百姓,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有王公、大臣、富豪们纷纷向佛陀布施房舍,如佛经中常提到的“祗树给孤独园”、“鹿子母讲堂”等,这样一来,僧侣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住所。
佛教于两汉传入中国。传说东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两位西域僧侣用白马驮运经典、佛像来到中国洛阳,最初他们寄住于官署鸿胪寺。后来朝廷为他们另盖住所,为纪念白马驮经而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有僧侣住所的开始,“寺”也从此成为中国僧侣住所的代名词。虽然还有道场、丛林、招提等种种异名,但人们习惯用“寺”称呼僧侣的居所,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早期僧侣住所的规模已无从考查,现存的洛阳白马寺虽为中国第一座寺院,但经后世改建,早非初时模样。据佛教史书记载,唐代以后僧侣住所必须具备七种建筑物,即所谓的伽蓝七堂(也称伽蓝七殿),但七堂的名称与位置因时代与宗派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寺的伽蓝七堂有塔、金殿、讲堂、钟楼、经楼、僧房、斋堂;禅寺的伽蓝七堂有佛殿、法堂、禅堂、库房、山门、西净(又作东司、净房即厕所)、浴室(又作温室)。关于教寺七堂与禅寺七堂的格局,可参见下图。

教寺七堂

禅寺七堂


百丈怀海禅师初立清规时则不立佛殿,只建法堂、禅堂两种,法堂以供讲经说法,禅堂供习禅、起居。
寺院作为宗教场所,其中的建筑物依其功能大致可分为殿与堂两大类。殿是供奉佛菩萨像及诵经礼拜的场所。各殿的名称依供奉的佛、菩萨像而定,如供奉佛菩萨像的殿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药师殿、三圣殿、观音殿、天王殿、伽蓝殿等,安放舍利及经卷的殿有舍利阁、藏经楼、转轮藏殿等,另有开山堂、祖师堂、罗汉堂、影堂等。虽然名称作“堂”,但用途在供奉祖师像,故就功能而言,仍属殿。堂是僧侣们行经布道、日常活动的处所。各堂的名称是依用途而定名的,讲经行道的地方有法堂、禅堂、学戒堂、念佛堂等,日常活动的地方有斋堂、客堂、茶堂、浴室、西净等,休息睡觉的地方有寝堂、首座寮、侍者寮、云水寮、行者寮、单寮、蒙堂、延寿堂等。

青海湟中塔尔寺大经堂内部


按《百丈清规》的规定,除住持和尚一人可独居外,其他僧众一律居住禅堂。但后世为适应需要而建有其他寮舍,这些寮舍按职务、戒腊等序列依次分配,各寮均订有寮规。
法堂,也称讲堂,是讲经说法、皈戒集会的场所,一般建于佛殿后面。堂内中央设高台,称法座或狮子座,上安座椅(称曲盝床),以供讲经说法时用。座后设屏风或挂狮子图以象征佛陀说法。座椅前设讲台,供奉小佛像。下设香案,供置香花。法座左右列钟鼓,供讲经时敲鸣。两侧列置听席。法堂订有《法堂规约》与《讲主规约》。
禅堂,也称僧堂、云堂、坐堂、选佛堂、圣僧堂、枯木堂等。它是丛林僧侣修行的中心,习禅的僧侣日夜于此行道。堂内四周设有长连床、椸架,以供僧侣坐禅、休息、安放行李。堂中央设有圆龛,正中供奉圣僧像。圣僧之像不定,或㤭陈如、宾头卢,或文殊、迦叶。 维那处悬挂报钟,钟下悬小板,板上常写有“谨白大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各宜醒觉,慎勿放逸”等字,临济宗横挂小板,曹洞宗竖挂小板,以示宗别。早期禅堂又兼斋堂,僧侣修行、饮食起居都在禅堂,后世将斋堂与禅堂分开,斋堂建于寺东,内供宾头卢,禅堂建于寺西,内供毗卢佛。早期只有禅宗才有禅堂,后来其他各宗也仿照禅宗规矩兴建禅堂。
禅堂的规模,依该丛林僧众的多少,设有四板、八板、十二板、十六板等长连床,有的甚至能同时容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以四板床位而言,圣僧龛前方为前堂,后方为后堂;前堂两侧的床位称东北床与东南床,东北床为首座之床,也称首座板;东南床为西堂之床,也称西堂板;后堂两侧的床位称为西北床与西南床,西北床为后堂之床,也称后堂板,西南床为立僧之床,也称立僧板。僧众的床位是按照职务和戒腊而安排的,其顺序由东北床的首座板开始,经由西北、西南,终至东南床的西堂板,再由北床移向南床。每张长连床安置五人,每人横占三尺床位,每个床位都贴有小红纸单,上面写有各人法名,因而初住禅堂也称挂单。
僧人在禅堂内都有固定位置。早期禅堂将诸清众分为十六大众,称“十六板首”,每部分大众在禅堂的哪个部位修习都规定好,届时不得错乱、跑动。诸执事僧也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必须遵守有关规矩。(参见《早期禅堂十六板首钵位图》)

早期禅堂十六板首钵位图


近代禅堂屡经改革,一般不再将清众分得那么细,但作为一个原则,无论是清众还是执事僧,在禅堂中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不得错乱,这一点是不变的。(参见《近代禅堂座位图》)

近代禅堂座位图


禅堂的这种规矩,是为了保证修持时秩序井然,班次不乱。
禅堂内以住持和尚为领导者,但由于住持寺务繁忙,一般只能早晚亲临禅堂,指导众僧修行,日常例行的禅堂修持一般由首座负责管理。禅堂内除住持外,自首座起至参头止,都有权利辅导大家修持,但必须按照顺序次第,首座在,西堂以下不许先说;西堂在,后堂以下不许先说;以至悦众在,参头不许先说。
禅堂内的生活是紧张、严肃、辛苦而又单调枯燥的。每天清晨三、四点钟僧侣就起床,洗漱、吃饭,尔后经行、坐禅,一切活动大都在禅堂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明心见性,悟入佛道。
坐禅时间一到,在禅堂门外悬一木牌,上写“止静”二字。这时,堂外过往人等必须放慢脚步,轻声走动。堂内僧侣各人按座位结跏趺坐,将禅板置于膝上或背后,眼观鼻,鼻观心,依各宗宗风参禅。禅板为竹或木所制,长四十厘米左右,宽十厘米左右,用以坐禅时消除疲劳。坐禅期间,有一“监香”,手执香板,来回查看,遇有放逸睡觉者,用香板将其轻轻推醒,这叫“巡香”。古时依戒律,香板用竹子制作,一头包有棉花,称作禅杖。后世改成木制,其形如剑。
古时没有时钟,每次坐禅以一炷香为准(一炷香相当于一个半小时),坐完一炷香以后下地行香。所谓的行香,即是所有僧众绕着圣僧龛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初下地时慢走称行香,随后逐渐加快脚步,近似竞走,称跑香。禅堂内常常因为禅僧众多,需要分成多圈行走,年老体弱者行内圈,年轻力壮者行外圈。行香时间也以一炷香为准。行香时,门外木牌改为“放参”二字,堂内僧众可于此时出恭。每日坐禅一般以十支香为准,如遇打“禅七”则每天要延长三、四炷香,这样每天只能睡三、四小时。
学戒堂,供僧侣布萨诵戒、受戒之前学习戒条及演习受戒礼仪之用。
念佛堂,也称净业堂,僧侣念佛之地,这是仿照禅堂而建的。禅堂内的僧侣以参禅而求解脱。而念佛堂内的僧侣以念佛而求解脱,每年冬夏两个安居期间,僧侣们可以凭自己的兴趣与根机任意选择,或进禅堂参禅,或入念佛堂念佛,但一经决定便不能更改,至少也得安居结束才能离开。禅堂与念佛堂都有人数限定,不是人人都可去。念佛堂常于冬安居时打“佛七”,即是以七天为一个期限,昼夜在念佛堂念佛,克期求证佛道。也可有“二七”、“三七”,以至“七七”。念佛堂的规矩与禅堂相仿,只是改参禅为念佛。

九华山斋堂


斋堂,即食堂,是僧侣进餐的场所。早期僧侣用餐一律在禅堂,后世将斋堂与禅堂分开,建于寺的东侧。斋堂外悬挂木鱼与云板。木鱼与云板均为丛林的报时器具,于斋前敲击,通知僧众吃饭。木鱼,顾名思义即为木制之鱼,相传鱼类昼夜长醒,故以木鱼警策僧众切勿昏惰;云板为铜铁等所制,因其形如云而得名。饭前连击三十六响,僧众便列队鱼贯进堂用餐。

敲梆(九华山)


客堂,相当于丛林的接待室与人事处,有知客、副知客等僧侣接待应酬来往客人,并协助住持和尚安排一寺人事。关于客堂的情况参见本章丛林组织节。
茶堂,即住持和尚的接待室。
西净,也称东司,即厕所。
浴室,不言而喻即是洗澡的地方。但僧侣洗澡也有一定的程序与制度。根据戒律规定,洗澡必须在饭前,这有二益:一是身体清虚,无诸垢秽;二是痰消散,能餐饮食。夏天一日一洗,冬天半月一洗,春秋五日一洗。洗澡之日,由知浴烧水并击鼓。洗澡时,各色人众分组,听候浴鼓,依次入浴。第一通鼓为僧众入浴;第二通鼓为头首入浴;第三通鼓为行者、方丈入浴,方丈入浴用屏风与大众隔开;第四通鼓为人力杂役入浴;有皮肤病者最后入浴。浴室内挂有一板,板旁另钉一小牌,牌上写“鸣板一声添汤,二声添水,三声则止,以此为节”。这是通知知浴水冷水热的信号,因为浴室内不许说话,故与禅堂、西净合称“三默堂”。
寝堂,即住持和尚的起居室。
首座寮,为德高望重并在职的僧侣的寮房。大都为一人一间。
云水寮,也称云水堂、江湖寮、旦过堂,是专供过往僧侣暂住的居室,相当于客房。过往僧侣如行云流水,过而不留,所以称之云水寮。
侍者寮,刚出家的僧侣居住的地方。
行者寮,为杂务劳役人员的居所,大都是多人合住一间。
单寮,为副寺以下退职人员的居室。
蒙堂,为知事以上退职人员的居室。
延寿堂,也称安乐堂、省行堂、涅槃堂、无常堂、将息寮或耆旧堂,相当于丛林的养老院与病房,是年老与患疾的僧侣的居所。有的丛林将延寿堂与耆旧堂分开,延寿堂专供病僧居住,耆旧堂专供老僧居住。耆旧堂也称东堂,俗称老堂。
丛林中,各堂都订有堂规,要求居住于各堂的僧侣遵守,同时还订有《共住规约》,贴于斋堂,供僧众共同遵守。各丛林的《共住规约》都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以显示本寺的宗风,如扬州高旻寺订有《高旻寺规约》,厦门南普陀寺订有《十方常住规约》。但这些《共住规约》都不违背清规戒律。各堂规约、《共住规约》都有住持签字。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