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將換酒與君醉,醉歸托宿吳專諸。”詩句出處:《醉後贈從甥高鎮》;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馬上相逢揖馬鞭,客中相見客中憐。欲邀擊築悲歌飲, 正值傾傢無酒錢。江東風光不借人,枉殺落花空自春。 黃金逐手快意盡,昨日破產今朝貧。丈夫何事空嘯傲, 不如燒卻頭上巾。君為進士不得進,我被秋霜生旅鬢。 時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兒重廉藺。匣中盤劍裝魚昔魚, 閑在腰間未用渠。且將換酒與君醉,醉歸托宿吳專諸。
|
【註釋】:
且:
(一)①副詞。1. 姑且;暫且。《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 我將念之。’”(休:止。念:思考。)2. 將要;將近。《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連詞。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並且”。《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2.[既……且……]相當於“又……又……”。《孫子兵法·謀攻》:“三軍且惑且疑。”3. [且……且……]表示相承,相當於“一邊……一邊……”。《史記·淮陰侯列傳》:“上且怒且喜。”4.表示遞進,相當於“況且”、“尚且”。《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孟子·梁惠王上》:“獸相食,且人惡(wù)之。”(惡:憎惡。)(二)jū 語氣詞。《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匪我思且。”將:
(一)①扶持;扶助。《詩經·周南·樛木》:“樂隻君子,福履將之。”(隻:助詞。履:祿。)《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郭:外城。)②帶領。《漢書·張禹傳》:“禹將(戴)崇入後堂飲食。”《淮南子·人間》:“其馬將胡駿馬而歸。”③取;拿。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覽冥》:“不將不迎。”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若夫迎新將故之勞。”(若夫:至於。)⑤做;奉行。《左傳·成公十三年》:“將事不敬。”⑥養;保養。《呂氏春秋·音律》:“以將陽氣。”⑦副詞。1.將要。《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雲:如此。爾:同“耳”,罷瞭。)《孟子·告子下》:“先生將何之?”(之:往。)《左傳· 隱公元年》:“夫人將啟之。”(啟之:給他開門。)2. 且,又。《詩經·小雅· 谷風》:“將恐將懼。”⑧介詞。以;用。《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肯將衰朽惜殘年。”⑨連詞。和;與。李頎《臨別送張諲入蜀》:“經山復歷水,百恨將千慮。”李白《月下獨酌》:“暫伴月將影。”⑩助詞。用在動詞後面,無實義。白居易《賣炭翁》:“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將帥。《史記·陳涉世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難道。)《呂氏春秋·執一》:“軍必有將。”②統率;帶兵。《左傳·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將右軍。”《史記·秦始皇本紀》:“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鉅鹿。”(卒:兵。)③使擔任將領。《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將領]1. 將帥。《隋書·楊玄感傳》:“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暗中謀求將帥的職位。)2.率領。元結《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猶能行,將領兒孫行拾稼。”(稼:莊稼。) (三)qiāng 請;希望。《詩經·衛風·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子:你。)李白《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換:
①互易;對換。《晉書·阮籍傳附阮孚》:“嘗以金貂裘換酒,復為有司所彈劾(hé)。”(彈劾:檢舉罪行。)②交易;變化。王勃《滕王閣》:“物換星移幾度秋。”《墨子·備城門》:“寇在城下,時換吏卒署。”與:
(一)①給予;授予。《論語·雍也》:“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原思:孔子弟子。宰:官名。粟:指俸祿。)②幫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③贊許。《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④結交;親附。《荀子·王霸》:“不欺其與。”(其與:指所結交的國傢。)⑤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之:其。人:指賢士。)⑥黨與;共事人。《後漢書·寇榮傳》:“於人少所與,以此見害於權寵。”(權寵:權臣;寵臣。)⑦介詞。相當於“跟”。《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⑧連詞。1. 相當於“和”。《漢書·賈誼傳》:“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2.[與其]表示比較。《論語·八佾》:“與其奢也,寧儉。”⑨對付。《史記·燕召公世傢》:“龐煖易與耳。”(二)yú 語氣詞。1. 用在句尾表示疑問。《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文信侯:指呂不韋。專:專權。)2. 用在句尾表示感嘆。《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知:智。)以上意義後作“歟”。 (三)yù 參加。《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師:軍隊。)君:
①君主。《嶽陽樓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大:偉大。)②封號。《戰國策·燕策二》:“樂毅奔趙,趙封以望諾君。”《史記·淮陰侯列傳》:“始常山王、成安君為佈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史記·信陵君列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③對人的尊稱。《戰國策·齊策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地名。)特指妻妾稱夫,子孫稱父祖輩。王勃《滕王閣序》:“傢君作宰。”(宰:指縣令。)[君子]與“小人”相對。1.指在高位的人。《孟子·滕文公上》:“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野人:百姓。)2.指有道德的人。《論語·述而》:“聖人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斯可矣:這就可以瞭。)醉:
①酒醉。《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既醉止,載號載呶(náo)。”(止:語氣詞。呶:喧鬧。)《韓非子·說林上》:“醉寐而亡其裘。”②極端愛好。《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宋之問《送趙六貞固詩》:“心醉東郊柳。”歸:
(一)①出嫁;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傢。”②返回。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興:起來。)③送回;交還。《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假:借)④歸依;歸附。范仲淹《嶽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⑤結局;歸宿。《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爾雅·釋訓》:“鬼之為言歸也。” (二)kuì ①通“饋”。贈送。《論語·陽貨》:“(陽貨)歸孔子豚。”《史記·周本紀》:“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②通“愧”。慚愧。《戰國策·秦策一》:“狀有歸色。”托:
①用手掌承舉或附著。韓偓《詠手》:“依稀曾見托金車。”唐彥謙《題虔僧室》:“水月定中何所謂?也嚬眉黛托腮愁。”(嚬:同“顰”。皺眉。)②襯托;墊襯。洪邁《夷堅丁志·瑠璃瓶》:“徽宗嘗以北流離膽瓶十付小侹,使命匠范金托其裡。”(徽宗:北宋末皇帝。范金:用黃金作模型。)③承托某些器物的東西;托盤;托座。程大昌《演繁露·托子》:“托始於唐,前世無有也。”④依靠;寄托。元稹《鴛鴦傳》:“旅寓惶駭,不知所托。”⑤托付;委托。辛棄疾《瑞鶴仙·賦梅》:“瑤池舊約,鱗鴻更仗誰托?”⑥推托。《宋史·禮志》:“有稱疾托故不赴者。”托宿:
寄托,寄宿。《莊子·天運》:“假道於仁,~~於義。”宿:
(一)①住宿;過夜。《詩經·邶風·泉水》:“出宿於泲。”《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止:留。)②住宿的地方;住所。《周禮·地官·遺人》:“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③夜。《戰國策·趙策三》:“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④隔年的。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漢書·武帝紀》:“勸有水災郡種宿麥。”⑤素來;一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權:孫權。備:劉備。)⑥年老的;久於其事的。《戰國策·魏第二》:“田朌,宿將也。”⑦有名望的人。《後漢書·朱浮傳》:“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屬。”(辟bì:征召。) (二)xiù星宿,特指二十八宿。《論衡·祀義》:“天有列宿。”吳:
①喧鬧;大聲說話。《詩經·周頌·絲衣》:“不吳不敖,胡考之休。”(敖:同“傲”,傲慢。胡考:壽考。休:吉祥的征兆。)②大。《楚辭· 九章·涉江》:“乘舲(líng)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舲: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沅:水名,在湖南。齊:齊舉。榜:槳。汰:水波。)③古國名。1. 周太王長子泰伯的封地,在今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國語·吳語》:“吳王夫差起師伐越。”2. 三國時孫權所建國名,擁有長江中下遊及今福建兩廣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三國志·吳書·吳王傳》:“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3. 五代十國之一。楊行密受唐封為吳王,在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北等省部分地區。④泛指我國東南部。劉商《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身騎吳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風雨。”(欺:藐視。)專:
①專一;專門。《周易 · 系辭上》:“夫乾(qián),其靜也專,其動也直。”(乾為天,它靜止時是專一的,活動時是剛直的。)《戰國策·秦策五》:“願君之專志於攻齊,而無他慮也。”②獨自;獨占。《左傳·莊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史記·陳丞相世傢》:“陳平專為一丞相。”③獨斷專行。《左傳·桓公十五年》:“祭仲專,鄭伯患之。”諸:
①眾;各。《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伯姊:大姐。)《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身率諸軍攻祁山。”(身:親自。)②相當於“之於”。(“之”是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她、它”。)《列子 · 湯問》:“投諸渤海之尾。”③介詞。相當於“於”。《禮記·祭義》:“孝弟發諸朝廷。”(弟:同“悌”。)④“之乎”的合音。《左傳·昭公八年》:“子聞諸?”(聞諸:聞之乎,聽說過這件事情嗎?)⑤助詞。無義。《詩·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居: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