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其他 ←上一篇:近试上张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下一篇:春怨 →
诗词简介:
马嵬坡,是杨贵妃赐死之地,安禄山叛乱,玄宗出逃,过此地时,六军哗变,自行处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赐死杨贵妃。这首诗则对唐玄宗有所讽刺,又认为玄宗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
《马嵬坡》
.[唐].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 mǎ wéi pō 》
《 马 嵬 坡 》
.[ tánɡ ]. zhènɡ tián.
.[ 唐 ]. 郑 畋 .
xuán zōnɡ huí mǎ yánɡ fēi sǐ , yún yǔ nán wànɡ rì yuè xīn 。
玄 宗 回 马 杨 妃 死 , 云 雨 难 忘 日 月 新 。
zhōnɡ shì shènɡ mínɡ tiān zǐ shì , jǐnɡ yánɡ ɡōnɡ jǐnɡ yòu hé rén 。
终 是 圣 明 天 子 事 , 景 阳 宫 井 又 何 人 。
《馬嵬坡》
.[唐].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韵译】:
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
夫妻难忘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马嵬赐死虽非情愿终属圣明,
景阳宫井陈后主又是什么人?
1、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
2、云雨:意谓玄宗、贵妃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3、景阳句:陈后主叔宝,闻隋兵至,刀偕其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出景阳殿,自投井中,至夜仍为隋兵所俘。
( [五代]高彦休《唐阙史》)
《唐阙史》称郑相畋吟《马嵬》诗云云,观者以为真辅国之句。予以谓畋盖取杜诗“不闻夏商( )衰,中自诛褒妲”之意。( [宋)吴幵《古堂诗话》)
马嵬驿诗,人皆凄感,李商隐所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是也。独郑畋云:“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当时论者以为此诗有宰相之器。及僖宗时,果拜相。余谓此诗善为本朝回护,佳则佳矣,然不若少陵云: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能道人所不敢道,而回护自深。(贺贻孙《诗筏》)
意由于识。马嵬事吟咏甚多,而子美云: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曲折有含蓄,子瞻称之。郑畋云……人知其有宰相器。(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县西,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奔蜀,杨贵妃被诛杀于 此。这首诗,就是歌咏此事。它高就高在能跳脱出一般才士文人所写的男女 情感纠纷之外,而从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马嵬事件。高度评价了唐玄宗的 顾大局识大体。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出手就眼高识大,不同凡响,将 一妃之存亡与国家之存亡对照来写。一“回”一“死”,一“死”一“新”, 其间得失轻重,君试掂之。然而玄宗亦不免于有情,“云雨难忘”道出他与 杨贵妃之间的情爱还是缠绵的。当时对于玄宗来说,贵妃和国家他都是爱着 的。但当个人情爱与国家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要他必须在一妃存亡与 一国存亡之间进行抉择时,他忍痛舍弃了杨妃,选择了国家。写出了玄宗深于 情而又不溺于情,关键时刻能顾大局、识大体,不因小失大。这样写,唐玄 宗就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痛苦的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概念化的圣明君王。
“终是圣明天子事”,是对马嵬事件的评论。“终是”二字,是值得推 敲的。玄宗原是个圣明天子,举贤授能,励精图治。后来宠幸奸佞、沉迷女 色,变成了昏君。然而他毕竟与彻头彻尾的昏君不一样,在马嵬事件的处理 中,他头脑清楚,顾全大局,又显出“圣明”的一面来。“终是圣明”,其 中有贬有褒,是对玄宗一生帝王生涯的综合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
“景阳宫井又何人”?末一句用陈后主来反衬唐玄宗的“圣明”。景阳 宫,陈朝宫名,在隋兵破城灭陈时,陈后主携宠妃张丽华等投此井中,为隋 兵所虏。“又何人”?那是什么东西! 口气极度轻蔑。在重女色方面,陈后主 与唐玄宗有着共同点,可以说都昏。但在关键时刻,两人的表现却绝然不 同,一个能弃私情顾大局,故能日月重新,而一个则沉溺女色、执迷不悟, 终于身辱国亡。把这两个人进行比较,可以给人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这首咏史诗,卓有史识,“立言得体”,于咏马嵬诗中,别树一帜。
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天宝十五载(756),安禄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玄宗惊慌失措,仓皇西逃。扈从将士怨恨杨国忠兄妹祸国殃民,于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赐杨贵妃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嵬之变。唐人歌咏此事的诗很多,郑畋这首诗即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诗以“马嵬坡”为题,却不是写当年玄宗为“六军”所逼、缢死杨贵妃的现场情景,而是用倒叙手法,通过对马嵬之变的追述,来抒发感慨。构思自具特色。
首句所举二事在时间上并不连续。“玄宗回马”,已经在两京收复之后,此时距“杨妃死”已经很久了。作者把这两者相提并论,意在暗示人们:玄宗今日得以安然返回京城,正是他当年赐“杨妃死”的结果,为后面抒发感慨张本。
次句“云雨难忘日月新”是首句诗意的补充和加强。“云雨难忘”紧承“杨妃死”,写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沉怀念; “日月新”回应“玄宗回马”,强调大乱平定,日月重光的可喜局势。这两句在写法上交叉搭配,“玄宗回马”与“杨妃死”毗连,“云雨难忘”与“日月新”绾合,使一存一殁,一恨一喜映衬鲜明,为下文直抒感慨蓄足了声势。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顺势而来,抒写了作者对马嵬之变这件史事的感慨。“圣明天子事”,指玄宗在马嵬赐杨妃死之事。一个“事”字,就极有分寸地指明了“圣明”的范围。作者对此事是十分肯定的,而且在肯定词之前还用了个“终”字,在语气上更显得不容置疑。“景阳宫井”,指陈后主事。隋兵攻进陈京城,陈后主率宠妃张丽华、孔贵嫔入景阳宫井中避难,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获了。作者引用这个故事,意在说明,唐玄宗当时如果不缢死杨贵妃,不免要和陈后主一样落个国亡身灭的下场。作者以虚衬实,借典抒情,说明唐玄宗此举,确实起到了安军心、谢天下的作用,使局势有了转机。
当然,作者肯定唐玄宗的“圣明”,仅仅是指马嵬赐杨妃死,因而没有象陈后主那样最后亡国这件事来说的,更何况作者用来作比的是历史上最昏庸荒淫的亡国之君陈后主,“即使胜过,实也所胜有限”(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在唐代,以马嵬之变为题材的作品,并不都是歌颂唐玄宗的。到了郑畋生活的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又沿着唐玄宗西逃老路,逃到成都,当这一与历史惊人相似的情况出现以后,不少诗人身历其事,反思马嵬之变,更加大为感慨。罗隐《帝幸蜀》中“地下阿瞒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之句,借唐玄宗(小名阿瞒)之口,为杨贵妃鸣冤。韦庄《立春日作》更是直抒胸臆: “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不仅替“一代红颜为君绝”的杨贵妃说了公道话,而且直接谴责唐玄宗负情,把讽刺的矛头对准荒淫误国的皇帝。郑畋这首诗也许有感于此而作。但细察全诗,与其说这首诗是对唐玄宗的歌颂,还不如说是对唐玄宗的回护更好。作者以大乱得平、唐室江山得保这一历史事实来肯定唐玄宗的“圣明”,似乎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时不得已的苦衷,为其开脱罪责。此意深藏于字里行间,亦流露在言语之外,虽不炽烈、显豁,却也敦厚、深沉。难怪此诗一出,当时“观者以为有宰辅之器”(《全唐诗话》),后来的蘅塘退士也认为在唐人极多的马嵬诗中,“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
马嵬佛寺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道幽怨者,不可胜纪,莫不以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红凄碧怨,令人悲伤。虽调苦词清,而无逃此意。独丞相荥阳公畋为凤翔事日,题诗曰“玄宗回马杨妃死”云云,后人观者以为真辅相之句。
这首诗语句通俗,但含有许多典故,不明白其中典故,是很难理解诗意的。
首先是“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从长安(今西安)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随从军队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请诛死杨贵妃。唐玄宗迫于情势,令人于近处缢死杨贵妃。后唐肃宗于此处修杨妃墓,后世在此处题诗者颇多。本诗为作者做凤翔从事时路过此地而题。
“云雨”,该典出自宋玉《高唐赋·序》: “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 ‘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世因用 “云雨”指男女欢会,本诗中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之情。
“景阳宫井”,景阳宫在台城(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边)内。据《陈书·后主纪》记载,隋兵攻入台城时,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等入景阳宫井中躲避,最后为隋兵所获。
在马嵬坡凭吊的诗很多,有责备杨贵妃祸国的,有批评唐玄宗无情义的,也有同情杨贵妃的。郑畋的这首《马嵬坡》却不因袭陈说,自出机杼,表现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的不同的视角和眼光。作者的意思是说,六军哗变,玄宗回马掩面,只得将杨贵妃赐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愈益难忘。虽然玄宗承受了感情上的伤痛,但他避免了重蹈陈后主覆辙的错误,到底是圣明之举。
这首诗摆脱了许多马嵬坡的单从感情方面进行评判的窠臼,而认为将感情置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之下是明智的,因而后人以为有“宰辅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