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宣传造成群力 |
释义 | 宣传造成群力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历来是区别儒学与其他诸学的一个根本标志。认为谁得民心谁得天下;以德服人,是心服而不是力服;重教化而轻武力是实现王道的基本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思想中有鲜明的反映。 1919年,孙中山在总结革命前期失败的教训时总结了八个字,叫“知之非艰,行之惟难”。认为此说根固几千年国人之心,所以他的三民主义建国计划一一被这种学说浸淆,他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理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手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孙中山选集·孙文学说——行易知难》)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孙中山提出一种新哲学,即“知难行而”。认为天下事惟有知最难而“能知必能行”、“有志事竟成”。民国建设的第一任务是“以主义征服人心”,开启国人的心知。 1919年以后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基本策略是以三民主义治国。他认为人心是立国的大根本。统一全国,必须要统一全国的人心,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的,“只要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孙中山选集·宣传造成群力》)。因此,孙中山非常赞成孟子“得其心者得其民,得其民者得其国”的道理,主张用三民主义、民权宪法的力量征服人心,使人民心悦诚服,从而完成建国大业。 以主义建国,相应的方法就是宣传。孙中山把宣传主义看成是革命的根本方法。他认为,自从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方法主要是军队奋斗,依靠的主要是兵力而不是宣传。“以为军事得胜,不必注重宣传,甚至把宣传看作是无关紧要的事”。结果怎样呢? 民国徒有其名。实践证明,依靠兵力不能建成真民国。孙中山指出:“依靠兵力之奋斗,故胜败无常。若长此以往,吾竟终无成功之希望,吾党三民主义终无实现之一日。”(《孙中山选集·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因此,孙中山主张变更革命的方法,从注重军事转为注重宣传。这是孙先生从实用精道转向相信王道。 孙中山认为,“宣传工夫,就是以党治国的第一步工夫”,“宣传就是劝人。要劝世人都明白本党的主义,都来倾向本党”(《孙中山选集·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孙中山把民心的归属称作“人民的心力”。他认为,人民的心力是国民党力量的基础。革命行动若缺乏人民的心力,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如果全国四万万人都明白了本党的主义,都倾向本党,也就是国民党获得了人民的心力支持,那就会形成一种“群力”,形成一种全国人都同心协力去做的群力。有了这种群力,造成一个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真中华民国,那就容易办到了(参见《孙中山选集·宣传造成群力》)。 从经上论述可以看出,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思想带有明显“心学”烙印。建成现实的真民国,首要的是在人民心目中建成民国,没有人民心目的民国,就不会有现实中的真民国,社会建设要以心理建设为基础。这种思维逻辑与陆王心学何其一致。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