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颓废主义哪能有出路 |
释义 | 颓废主义哪能有出路颓废主义是“世纪末流派”中最突出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这一名称源于拉丁文decadentis,本义是堕落、颓废。它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彷徨、苦闷,寻找出路而误入歧途,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颓废主义起源于法国,尔后流行于全欧。它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的创作中,代表诗集《恶之花》。1886年巴黎的一部分“颓唐文人”创办《颓废者》杂志,公开宣扬自己的文艺思想。颓废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它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流派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他们宣扬个人中心主义、悲观情绪和变态心理。认为人生在世,只有疑惑与焦虑,没有理想和出路,到头来只有死路一条。表现在文学上,其基调便是对人生作消极的否定,似乎一切都陷入空前的黑暗,太阳和星宿都已失去光明,人类正走向死亡。他们从恶与丑中寻找创作题材,并极力赞美、歌颂恶与丑,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良辰美景或恋情,看不到英雄人物和人类壮举,有的只是猫头鹰、尸体和游魂。他们把颓废当成精美、精致的同义词,把丑恶当作美来欣赏、歌颂。因此,尸体、死亡、游魂,是颓废主义者创作的恒常主题。 颓废主义的产生是同当时欧洲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是十九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反映。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的发达,生存竞争的不断激化,人们渐渐失去天伦之乐,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肉欲。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精神苦闷,他们欲求解脱而不能。这样,颓废、没落的文艺思潮便滋长起来了。 颓废主义思潮曾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风行一时,并在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绘画中得到发展。颓废主义反对文学的现实性和社会作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形式主义,否定文艺遗产,并破坏文艺的基本形式和法则,产生了消极影响。 总之,颓废主义在其思想基础、文艺主张等方面都是消极的、荒谬的。正如颓废主义者看不到理想和出路一样,颓废主义文学必然是没有出路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