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释迦牟尼
释义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Śākyanuni 的音译,义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世间对佛教创始人的尊称。他的原名是悉达多(Siddhārtha),姓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瞿昙,义最胜牛。可见佛祖原是牛族的后裔。这个族姓还明显地带有图腾崇拜的印记。佛典丰富的资料表明,在佛陀时代图腾崇拜之风依旧蔚然,起名也往往以所属图腾为据,譬如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名迦叶(Kāśyapa),其义为龟;佛教部派犊子部义为牛(族)之后裔;鸡胤部义为鸡(族)之后裔。据《长尼迦耶》第3《阿摩昼经》,释迦族的祖先是俄迦格王(Okkāka)。俄迦格王为了让其崇妃之子继承王位,竟将年长的四个儿子流放。四兄弟流亡于雪山湖边,住在娑迦(Sāka)树林,他们与自己的姐妹婚配以保持氏族的纯洁。“自己的”这个形容词是巴利文的saka。从这个形容词演化出的一个名词是sakya(释迦)或许表示“由自己的兄妹所生”,所由繁衍的氏族也冠以“释迦”(巴利文Sakya,梵文Śākya)之名。印度古代相传帝王谱系被分为两支。一支为太阳族;另一支为月亮族。太阳族的祖先是甘蔗(Ikvāgu)王,释迦族属于甘蔗族的后裔。
释迦牟尼出生地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属于僑萨罗国的一个城邦。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皇太子,据称为刹帝利种姓。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据文献史料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前490—前480年之间,略早于我国的孔子(前551—前479年)享年约80岁。
释迦牟尼的出生有一段颇有风趣的神话故事:菩萨离开兜率天,进入母胎,世界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甚至连威力强大的日月照临不到的阴沉黑暗的空间也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那里的众生凭此光明,互相看见。这大千世界震动、抖动和晃动,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节录于郭良鋆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社科出版社,1997年,第27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王的公主,时已临产。根据印度古时民间习俗,临盆妇女要到娘家生产。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于蓝毗尼园分娩。据神话传说,她超越了分娩的常规,竟然站着,手扶无花果树从其右胁生下。佛陀的诞辰,中国佛教认为是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定为佛诞日。斯里兰卡上座部定为公历5月的月圆日,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五。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佛生下来“不扶而行于四方,……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往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23页)。一说太子出生,天地震动,九龙喷洒香水浴洗佛身。这一故事引申出后来佛诞日浴洗佛像的浴佛节。
这里顺便说一下蓝毗尼园(Lunbinī)。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临近印度边界的尼泊尔境内。巴利文三藏没有关于佛生蓝毗尼的记述,但这个传说早在阿育王时期就已经流行。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述:“箭河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蓝毗尼园),有释种浴池。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四天王捧太子翠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见《大唐西域记校注》,1985年,第523—524页)。1897年,阿育王石柱在蓝毗尼出土,上有镌文:“天爱善见王(阿育王)即位二十年,因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是地,亲来敬礼。王命刻石,上作一马。是为世尊诞生地,故免蓝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惠泽。”(转引自上书,第39页)。
佛陀诞生后,在蓝毗尼庆祝七天。净饭王为太子取名“一切义成”(Sarvārthasiddha)。此梵文名于佛史较为少用,而另一同义梵名Siddhārtha(悉达多)较为常现。早期佛典习用“乔达摩”(Gota-ma)称呼佛陀。佛出生第七天,其生母摩耶皇后死去。后太子由其姨母,摩耶的妹妹波阇波提·乔达弥(Prajāpati Gautamī)抚育。在后出的佛典中,太子的养母波阇波提·乔达弥做了净饭王的妃子。
释迦牟尼幼时曾享受过优越的宫廷生活,常年珍馐奇宴,时令三宫,彩女万千,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在宫廷还接受了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如星相历算、声明医方、文史地哲、骑射剑术无所不通。太子已到成年,净饭王为他筹办了婚事。这件事还引出一则故事。《神通游戏》对此做了详细描述,大意如下:
在释迦族会议上,净饭王采纳了一些老人的建议,决定为太子取妻,以免他离家出走。太子经过七天考虑表示同意。家庭祭司依照太子提出的条件,选中了释家族执杖(Daapāi)的女儿瞿波(Gopā)。净饭王举行了无忧花施舍大会好让他相中瞿波。在大会上,与会的少女们面对太子都不敢正视,只是腼腆地低头接过太子的礼品匆匆离去。唯有瞿波凝目相望。太子见到她时,金银珠宝施舍已尽,只有手上戴着的一枚戒指没有送出,于是便取下来送给她。瞿波收下戒指,问道:“我就值这点价钱吗?”太子未语便准备取下身上所有饰物相赠。瞿波未收就离去了。净饭王见状便知儿子选中了瞿波,于是就派人向瞿波之父执杖求亲。不料执杖另有主意,执意要按祖上家规比武选婿。净饭王无可奈何,只能表示同意。
比武大会设在迦毗罗卫校场。有五百技艺高强的释迦青年到会参加竞技。太子的堂弟提婆达多来到城门口,见一头白象前来欢迎太子,心生嫉妒,一气之下空手把大象打死。难陀出城见到这头死象,用手一拽便将其置于路旁。太子乘车出城,见到死象用脚指夹住象尾将其向空中那么一抛,便把这个庞然大物隔着七重城墙和壕沟抛到城外。太子到达较场开始比赛,先文后武。比书写,他获第一;比算术,他出题考别人,别人却不能运算;五百参试者相继出题向太子发难,太子一一做答,无一差错;再后与考官比试,考官认输。比武艺,跑跳,太子名列榜首;比角斗,太子只用手一碰,难陀便匍匐在地,用手那么一提便将提婆达多抛到空中。比射箭,弓弦屡屡被他拉断。最后只好把供在庙里的祖传之弓取来,五百青年无一将其挽开。太子却用一个手指将弓拉满,放箭射穿很远很远的鹄的并七棵棕榈树和铁猪。太子大获全胜。执杖笑逐言开同意把女儿许配给他。(参见郭良鋆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36—37页)。
这个故事无疑搀杂了许多神话,其中有没有一点真实的东西不能肯定。其实,佛陀究竟娶过几位妻子,并不很清楚。巴利文三藏个别晚出的经典和注释中提到佛陀妻子的四个名字:跋陀迦旃(Bhaddakaccā)、耶输陀罗(Yasodharā)、频婆提维(Bimbādevī)和频婆孙陀利(Bimbāsundarī)。如果这些名字都有其实的话,那么,这些名字不一定同指一人。由此推断,佛陀可能不止一位妻子。《因缘记》称“罗睺罗的母亲”是佛陀的“第一任夫人”。汉译《佛本行集经》也提到佛陀除了耶输陀罗之外,还有两位妃子。一位名叫摩奴陀罗(Manodharā),另一位叫瞿陀弥(Gotamī)。
佛陀的童年和青年生活应该说十分幸福。然而,他29岁时却毅然抛下妻子和初生的儿子离家出走。其原因,据佛经所述,是他目睹了许多诸如农夫耕地,翻出的小虫被鸟吞食的弱肉强食的悲惨事件和人类生老病死的苦难。其实,深刻得多的原因还在社会。佛陀的时代正处于由共和制向君主制过渡的末期。当时出现的十六国中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这个过渡。如摩揭陀、憍萨罗等国已经建立了君主制政体。剩下的一些如跋祗、末罗、释迦等小国和部落还仍保留着共和制。而君主制国家的实力要比那些共和制小国和部落强大得多。它们经常受到列强的欺凌和侵略,甚至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佛陀在世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故事是这样的:
胜军王嗣位,向释迦族求婚。释族人鄙其非属本族,就将一位女奴的女儿许配给他。胜军王以重礼聘纳,并立为正后。后生一子,取名毗卢择迦。毗卢择迦儿时到舅族学习箭术,一天,跑到一所新建的讲堂去玩,被释族哄了出去。释族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奴婢之子胆敢闯进这所房屋! 这房子是释族诸人建造准备迎佛来住的。”毗卢择迦继位后,追忆前辱怒火中烧,于是便发兵讨伐。大军俘获释族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尽皆诛杀,尸体如莽,血流成池。一说,毗卢择迦大军将俘获的释种埋其足,驱暴象践杀。毗卢择迦从所俘人中选出五百少女欲充后宫。释族女子皆骂其为“奴仆之子”。毗卢择迦王受此之辱,气愤填膺,一声令下便将这五百少女悉皆刖足投阱。佛陀闻之震惊,赶往为其说法,少女闻之死而升天。(参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02和516—517页)。
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佛陀出家之后,但从中也可看到当时社会之一斑。类似的事件和战事给他在精神上的创击之烈是可想见的。他出户观耕,产生某种联想,发出无奈的慨叹也是自然的。他由社会的以强凌弱联想到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把社会的某种本质异化为自然的本质,把人类主要从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归咎于自然,归咎于人的自然之躯。他对社会的巨变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到数论等哲学派别的解脱轮回说影响,想跳出世外,从自然寻觅解脱的方法。这反映了如佛陀一类人物对时代的一种无奈,对共和制衰落的一种叹息。他后来组织僧团是他复活和保持共和制的努力和尝试。
佛陀出走的决心一下,无可挽回,其父王无奈只得命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耶和摩诃男拘利等五人相随护侍,史称五比丘。其中憍陈如和十力迦耶二人属于母系亲属;其余三人属于父系亲属。 出家后,他先从师于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ĀrāaKālāma,玄奘译:“阿蓝迦蓝”)和郁头迦·罗摩布陀罗(UdrakaRāmaputra,玄奘译:“郁头篮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Nairañjana)附近的林中修习苦行。 他穿粗衣,卧荆棘,与腐尸同寝,饮食递减直至日餐粒米,苦行六年,饿得瘦骨嶙峋,腹脊相贴,眼深如井,生命垂危。多亏一位牧女送他乳糜,才使其得以复生。中国佛教僧众为了纪念佛祖食乳糜而复生这件事,在他得道成佛日都要煮粥供佛。这一仪式在民间演化为腊月初八食腊八粥的习俗。
他苦修多年一无所获,于是便决定放弃苦行,另辟蹊径。同他一起出家并侍候他的五位比丘看他放弃苦行心生反感,一气之下离他而去。他虽然众叛亲离身陷孤立,但是他矢志不渝,最后走到菩提伽耶坐在毕波罗树(后习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悟到世间真谛而得道成佛。他所悟之道是关于“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人生哲学。而后便开始了他弘扬佛教时期。
这个“佛”字即梵文buddha的缩略音译,另译“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陀”。Buddha是由动词根bud变化而来的过去分词,其义为“已觉知的”、“已觉悟的”,作为名词为“觉者”、“觉悟者”、“悟道者”。“成佛”亦即成为觉悟者或悟道者。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分裂,在小乘佛教,“佛”作为修行的最高果位专用于释迦牟尼,普通修行者最高只能达到阿罗汉(简称罗汉)的果位。永远成不了佛。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据称可以成佛,不过中间还要经过菩萨这个果位。可见佛在佛教早期完全没有后期大乘佛教那种至高尊神的含义,到了中国,佛已变成了全知全能的“天帝”了。
佛陀的道以后首先到波罗奈(Vāraāsī)城鹿野苑向他出家时的侍从憍陈如等五人说法,俗称“初转法轮”。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说法传教,组织僧团。在王舍城先后有摩揭陀国频毗娑罗王及其王子阿阇世王和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归依。一生所收弟子很多,传说有五百之众,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大弟子,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食猪肉中毒而亡。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