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辙《荐林豫札子》原文、赏析和鉴赏
释义

苏辙《荐林豫札子》原文、赏析和鉴赏

苏辙

臣窃见天下久安,士久不试,才者无以自现,缓急之际,朝廷不知所用。昔汉丞相王嘉忧世乏人,尝上书言:“前苏令起为盗,欲遣大夫问状,时见大夫无可使者,召盩厔令尹逢拜谏大夫遣之。今诸大夫有才能者甚少,宜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临事仑卒乃求,非所以明朝廷也。”臣以不才窃位,以为侍从近臣,诚及今闲暇,各举所知,朝廷得以稍加优异,则缓急宜有所补。臣窃见右通直郎林豫吏干强敏,长于应变,所至可纪。初任泉州惠安尉,以造捕获尤溪强劫贼二十四人,蒙恩转三官。次任签书亳州判官,复以造捕楚州涟水辟盗,又获三十八人,累减六年磨勘,仍不依名次指射差遣。观其措置方略,颇得古人用兵之意。若蒙朝廷拔擢,更加试用,宜有可观。今古智策之土不可多得,若令吏部随例注授,碌碌于外,异日欲有使令,不若素养之为善也。臣不胜区区采择众善,以补万一。取进止。

《荐林豫札子》是篇相当精彩的古代公牍文字。古代的公事文有上行公文与下行公文两种,上行公文是下级向上级呈递的文字;下行公文是上级对下级发送的文字。札子属上行公文,它是臣下向皇帝的上书。苏辙的这篇“札子”是他向皇帝推荐人才的推荐书。

“札子”同一般的应用文字不同,因为它是写给皇帝的推荐信,除了实用性外,还要有说理性,要以理服“帝”,才能达到上书的目的。所以论事透辟又是此文重要的艺术特色。

首先,苏辙指出关于人才方面的实际问题:“天下久安,士久不试,才者无以自现,缓急之际,朝廷不知所用。”因为很久没考核人才,有才能的人没有显露的机会; 因为“才者无以自现”,所以当国家有事时,就会不知派遣谁去办才好。这里以连锁的因果关系提出问题,两个因果关系,前一个是已成的事实,后一个是将会出现的事实。问题的提出简单明确,而且很有力量。其落点在“缓急之际,朝廷不知所用”,透示出推荐林豫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荐才,胸襟磊落,持论正大。这是第一层。

文章的第二层引用汉代丞相王嘉的话,以古证今,论实平日就该蓄养才智之士。魏征曾说: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所以苏辙引述王嘉的话是有力量的。当初,王嘉“忧世乏人”,曾经上书指出: 当苏令为盗猖獗时,想派官员前去平息,但朝中却没有适当的人选,最后临时拜𥂕厔县县令尹逢为谏议大夫,仓促派他前往,事情就很被动。王嘉于是明确提出:朝廷上的官员,有才能的很少。因此要畜养有才干的人,用人之际,这些人才会“不爱其死”。爱,吝啬的意思,即不惜牺性自己去为国效力。平时不养才,事到临头,仓促去求人,那不是朝政清明的表现。苏辙引用汉代王嘉的这番议论,既准确,又巧妙。准确者,即与宋代的情况非常吻合,有力地支持了他上书荐林豫的观点。巧妙者,即借古人的话抨击了当时的吏治,指出了当时“诸大夫有才能者甚少”的现实情况,然而,却又不会遭廷臣的忌恨。苏辙为人稳重,据说苏洵给长子取名轼,次子取名辙,便是考虑了两人的不同性格。因苏轼为人热情奔放,故叫轼,轼为车上扶手的横木,戒其谨慎; 苏辙稳重,故叫辙,辙为车子的辙印,叫他按原路走下去。从这里用引证前人的话,暗暗传达自己对朝臣无能的观点,也足见其用心工巧了。苏辙从王嘉的话,引出“各举所知”,以备用人之秋而有人可用。

道理说充分了,转入第三层: 推荐林豫。在推荐林豫时,先对其人的才于予以概括:“吏干强敏,长于应变,所至可纪。”这12个字的概括非常简劲。随后用林豫的政绩予以证明: 初任泉州惠安县的县尉时,曾捕获尤溪地方的强盗24人; 升任毫州判官时,剿灭楚州涟水县的盗贼,生擒38人。这种有才能的人,目前却未被任用。从林豫的政绩而言,“颇得古人用兵之意”。以事实说话,实证其能。最后建议朝廷提拔任用。同时,指出当今之世,有谋略的人不可多得,如果从吏部按规定注册授职,必会耽误人才,不如破格提升为好。这一层用事实说话,证实林豫是个将才,当该安排到恰当位置,以备国家缓急之需。

这篇札子的针对性强,能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同时,说理或用历史上的事实,或用被推荐者的事实,都能做到准确、恰切,毫不含糊。因此,这是一篇精彩的公文,也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从公文而言,针对实际问题而发,言之有物; 从议论文而言,逻辑严密,行文严谨,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何对待人才,这是关系到兴邦治国的大问题,于古于今,均有借鉴的意义。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