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湋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诗句出处:《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是唐朝诗人耿湋的作品。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湋
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湋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湋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注释】:
诗文 | --耿湋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 | |
释义 | --耿湋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耿湋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诗句出处:《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是唐朝诗人耿湋的作品。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湋 | 喜是攀阑者,惭非负鼎贤。--陆羽 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耿湋 拜井孤城里,携笼万壑前。--陆羽 闲喧悲异趣,语默取同年。--耿湋 历落惊相偶,衰羸猥见怜。--陆羽 诗书闻讲诵,文雅接兰荃。--耿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彩笺。--陆羽 黑池流研水,径石涩苔钱。--耿湋 何事亲香案,无端狎钓船。--陆羽 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耿湋 莫发搜歌意,予心或不然。--陆羽 【注释】: 耿:①光明。苏轼《二十六日五更起行至磻溪未明》:“山头孤月耿犹在,石上寒波晓更喧。”②耿直;刚直。韩愈《南山诗》:“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③心中不安。高适《秦中送李九赴越》:“适越虽有以,出关终耿然。”(以:原由。)④照。《国语·晋语三》:“若入,必伯诸侯以见天子,其光耿于民矣。”[耿耿]1. 心中不安。《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2. 微明的样子。白居易《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3. 诚信的样子。文天祥《正气歌》:“顾此耿耿在,仰望浮云白。”未: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时辰之一,即午后一时至三时。③十二生肖属羊。④副词。1.表示否定。a.相当于“不”。《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b.相当于“没有”、“不曾”。《诗经 · 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后汉书·刘表传》:“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敢:①勇敢;有胆气。《庄子·盗跖》:“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新唐书·石雄传》:“少为牙校,敢毅善战,气盖军中。”②敢于;有胆量做某事。《汉书·赵充国传》:“用兵深入敢战者吉。”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左传·宣公十二年》:“敢布腹心。”(布腹心:指讲出心里话。)④岂敢;怎敢。《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敬以待命,敢有贰心乎?”重:(一)①厚。《周易·系辞上》:“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②重量。《汉书·食货志下》:“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径:直径。铢:二十四铢为一两。)③分量大;程度深。与“轻”相对。《战国策·齐策四》:“千金,重币也。”④重要;贵重。《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⑤重视;敬重。《韩诗外传》卷一:“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禄:做官的俸禄。)贾谊《过秦论上》:“尊贤重士。”⑥加上;加重。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⑧慎重。《六韬·论将》:“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二)chóng ①重叠;重复。程垓《摸鱼儿》:“重门深锁,犹有夜深月。”②量词。层。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③副词。1. 重新;再次。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2. 加上,表示更进一层。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纷:多的样子。脩能:修饰的美态。脩,同修。)芳:①花草的香味。《楚辞·九章·悲回风》:“兰芷幽而独芳。”又泛指香气。《新语·术事》:“有女而无芳泽之饰。”②花草。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③美好;好。傅山《乙酉岁除八绝句》:“摩云即有回阳雁,寄得南枝芳信无?”(阳:指衡阳。)④贤德的人。屈原《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⑤通“房”,草木结果实的子房。《吕氏春秋·审时》:“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巨而芳夺。”席:①席子。用草、竹篾、苇子等编成的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②坐次;坐位。《晋书 ·谢安传》:“安从容就席。”③位置;地位。苏紎《授薛稷中书侍郎制》:“以增辉于鼎席。”(鼎:指宰相。)④船帆。杜甫《早发》诗:“早行篙师怠,席挂风不正。”⑤酒席;宴席。《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上头正坐席呢,二爷快去罢。”⑥凭借;倚仗。《汉书·刘向传》:“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⑦量词。多用于酒席。《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焉:①指示代词,相当于“之”。《论语·阳货》:“信则人任焉。”②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③于彼,于此。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④副词。相当于“乃”、“则”、“才”。《吕氏春秋·季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⑤介词。相当于“于”。《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亡:无。)⑥连词。表示承接。多与“乃”连用,相当于“于是”。《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⑦助词。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是”。《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2. 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诗经·小雅·大乐》:“睠言顾之,潸焉出涕。”⑧语气词。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击之,必大捷焉。”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诗经·唐风·杕杜》:“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胡:为什么。佽:帮助。)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与:参与,享有。)能:①能力;才能。《荀子·王制》:“无能不官,无功不赏。”②有能力;有才能。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③能够;胜任。《论语·先进》:“非曰能之,愿学焉。”④擅长;善于。蔡元培《图画》:“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书:书法。)⑤和睦,亲善。《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令尹之不能,尔所知也。”⑥如此;这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忍心。)⑦及,达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⑧副词。约同“乃”、“于是”。《管子·权修》:“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⑨通“耐”。忍耐,禁得起。《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水:指鱼鳖囧鹜等。)弄:巷子;胡同。《南齐书 · 郁林王纪》:“帝竟无一言,出西弄,杀之。”彩:①彩色丝绸。《老子》第五十三章:“服文彩,带利剑。”(文:花纹。)②彩色的。沈佺期《陪幸太平公主南庄》:“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笺:①[名]古代一种文体。下属给上级的书信。《晋书·谢安传》:“安投~求归。”②[动]注释(古书)。《后汉书·卫宏传》:“(郑)玄作《毛诗~》。”③[名]精美的纸张。用以题诗或写书信。杜甫《秋日夔府咏怀》:“远游临绝境,佳句染华~。”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